You are on page 1of 29

民主在東亞:

社會團體與政治參與的跨國比較
社會資本組:
陳廷彥、歐佩宣、康寧、李芯、謝明展、鄭芷穎、蔡喬安、張雅涵、羅鈞瀚
大綱

◉ 動機

◉ 文獻回顧與假設

◉ 變項與測量

◉ 研究發現
動機
● 人們為何不參與政治?沒有意願(動機)、沒有能力(能
力)、沒有管道(資源)(Brady.et.al 1995)
● 審議式民主的推進→公民社會→落實民主
● 社團參與是除了人口特質與社經背景之外,影響政治參與
之最主要因素(Schlozman 2002)?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1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三:「動員論」假設
Dag Wollebæk and Kristin Strømsnes(2008)認為:社團
對政治參與的貢獻,不是透過社會化的機制創造了積極
→在人口及社經背景不變的情境
公民,而是透過動員網絡連結了公民,使人意識到政治
行動的機會。 下,假設若公民加入愈多類型
Leighley (1996) :結社之所以能促進政治參與,是因為它 的社團,公民對政治活動就會
創造了社會網絡,將人們聯繫到政治動員的管道。
有愈高的參與。
Teorell(2003):如果人們參加很多個社團,雖然每個都
是蜻蜓點水,涉入不深,但這種弱聯繫 ,反而使消極會
員更容易接觸到多方的資訊而涉入政治活動。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四:「社會化機制」假設
→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公
Putnam把「社會資本」概念用來分析政治參與時,強調
民越積極參與社會團體(無論
結社生活會對參與者產生社會化的效果,使參與者學習
到能夠運用到公共事務的公民技能(資源),以及鼓勵 何種社團),政治參與(政治
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心靈習性(動機), 因而促進了政
活動)的程度也會越高。
治參與。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五:「公民社會形構論」假設 →參加行動性社團(activist groups)、倡議性
團體(advocacy groups)和具有「政治內涵」
有關結社與政治參與的關係,或許更關鍵的因素,不是
參與社團的深度或廣度,而是參與社團的類型。
的公益性社團(環境、消費者、人權和工會
不同類型的社團,有不同的社會化作用和動員潛能,對 團體), 比參加不具政治內涵的組織,更可
政治參與的效果也不一樣,在歐洲、澳洲和中美洲, 都
能提高人們政治參與的程度。
可以發現相近的結論。(Alexander et. al., 2010; Bowler,
亦即,參與社區管委會、社會服務團體、公民運動團體、工會、
Donovan and Hanneman, 2003; Meer and Ingen 2009;
專業協會的公民,會比宗教團體、校友會、康樂性團體的公民,
Seligson, 1999)。 政治參與的程度越高。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六:信任假設
→志願參加社團將有助於社會信
著名的社會學者Putnam,早期認為志願參加社團有助
於政治參與,而中介變項乃是社會信任。換言之,社團 任的培養,並透過社會信任促
參與提供人與人互動合作之機會,培養社會信任,進而
進民眾的政治參與。
促進政治社會參與。惟在當時欠缺經驗的支持,此一理
論亦與不少研究發現不相一致(林國明,2016)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七:「公民心性與能力」假設

→只要人們參與社團,無論是
本研究認為,無論是在「社會化機制論」或「動員論」
的觀點下,參與社團將提供人們更多機會可以互動接觸、 積極參與者或消極參與者,均
協力合作、交換想法,並培養公民心性與能力,從而促 有助於公民心性與能力之培養,
進政治參與。換言之,其中的因果推論為:社團參與培
養公民心性與能力,藉此促進政治參與。 繼而增加政治參與之可能。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一:「家父長主義」假設

● Putnam認為社團內部的階層化會阻礙公民意識的 →社團組織層級愈清楚、層級
形成,進而不利於政治參與
化愈明顯,將有助於公民意識
● 但Ken’ichi Ikeda的研究: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有著
共同的「亞洲價值」(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與政治參與。
Trus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 日本研究:階層化組織的政治參與反而比較活躍
文獻回顧與假設(ゝ∀・)b
假設二:「社會和諧」假設

● 吳重禮等人研究中:團體同質性高容易使成員間
→團體內成員政治同質性愈高,
形塑團體認同,進而增加政治參與。
● Ken’ichi Ikeda:內化的亞洲價值(社會和諧傾向、 共識就愈高,政治參與亦愈高。
儒家的遠近階序親屬觀)有助於信任的增加,增
進政治參與(雖有政治體制不同的影響、且亦有
參與類型的不同)。故團體內同質性高可普遍增
加信任,並增進政治參與。
因果路徑

變項與測量(ゝ∀・)b
變項與測量:自變項
原問題:請問您目前是不是以下組織/社團/團體的成員?如果是的話,
請問您是不是積極地參與組織/社團/團體活動?

自變項:排除政治團體(civic engagement)
(1)非政治社團參與的廣度(類型數目):0~8
(2)非政治社團參與的深度(積極程度):積極參與、消極參與(其他團體
或未參加為參照組)
變項與測量:自變項
原問題:以上您所提到的組織/社團/團體當中,在過去一年內,請問您
最常參加的是哪一個?

自變項:最常參與的社團類型
排除政治團體後個別社團重新編為虛擬變項
以「其他團體或都沒有參加」當成參照組
變項與測量:自變項
原問題:請問您目前是不是以下組織/社團/團體的成員?如果是的話,
請問您是不是積極地參與組織/社團/團體活動?

自變項:排除政治團體(civic engagement)
(1)非政治社團參與的廣度(類型數目):0~8
(2)非政治社團參與的深度(積極程度):積極參與、消極參與(其他團體
或未參加為參照組)
變項與測量:自變項
原問題:請問在這個組織/社團當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最符合下列哪
一種描述(上下關係)?

自變項:團體層級
排除參加政治團體、最常參與政治團體後,將(01)、(02)編碼為「高組
織層級」
以「低組織層級/未參加社團」當成參照組
變項與測量:自變項
原問題:請問在這個組織/社團當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最符合下列哪一種
描述(上下關係)?

自變項:團體同質性
排除參加政治團體、最常參與政治團體後,將(01)、(02)編碼為「高同質性」
以「低同質性/未參加社團」當成參照組
變項與測量:依變項
原問題:請問您在過去一年內有沒有參加過下列活動?
d.政治議題有關的活動(例如:簽署連署書、參與遊行或抗爭活動等)

依變項:政治活動參與
屬性:有、沒有(二元變項)
變項與測量:中介變項
原問題:請問您同不同意下列對公民權利、政府與鄰里的觀念或看法?
中介變項:公民心性與能力(林國明,2016)
a.政治效能感:像您這樣的人對政府的作為是沒有影響力的(1~6)
b.政治能力:對您來說要了解政府與政治的運作實在太複雜了(1~6)
c.政治興趣:您個人對政治方面有興趣(反向編碼,1~6)
*「無所謂同不同意」依平均數編碼
變項與測量:中介變項
原問題:請問您有多信任以下的人?
中介變項:信任(參考熊瑞梅,2014)
a.人際信任:親戚、朋友、鄰居、同事(1~4取平均)
b.制度信任:地方政府官員、中央政府官員、警官、軍官、法官
(1~4取平均)
c.一般信任:一般說來,請問您認為大部分的人是可以信任的嗎?
(1~4)
研究方法
統計方法:邏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依據因果路徑設計模型

控制變項 自變項 中介變項

模型一 性別、年齡、教育年數 廣度、深度、層級、同質性 無

模型二 性別、年齡、教育年數 廣度、深度、層級、同質性 效能感、政治興趣、政治能力

模型三 性別、年齡、教育年數 廣度、深度、層級、同質性 效能感、政治興趣、政治能力、


人際信任、制度信任、一般信任

研究發現(ゝ∀・)b
如右圖所示
喔喔喔喔
研究發現
中國和臺灣是公民政治參與軸線的兩個對立的端點
中國:威權統治下的公民社會
社團參與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完全符合兩個「東亞價值」的假設,
亦即「家父長主義」與「社會和諧」等傳統儒家文化價值對於團體
動員有顯著影響。相對地,無論是社團參與的深度或廣度都對政治
參與沒有幫助,在威權政體的打壓之下,積極參與社團甚至對於政
治參與有反向效果。
研究發現
中國和臺灣是公民政治參與軸線的兩個對立的端點
臺灣:逐漸遠離東亞價值的公民社會
在團體層次上,「家父長主義」與「社會和諧」等傳統儒家文化價
值對於政治參與都已經失去影響;相對地,透過參與各式各樣異質
性的社團培養政治興趣、進而促成政治參與,是臺灣公民社會對於
政治參與的主要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
中國和臺灣是公民政治參與軸線的兩個對立的端點
日本:與臺灣較為類似,但團體的同質性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南韓:組織的層級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團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則沒有
影響。
研究發現
哪些團體有助於政治參與?
中國:沒有任何一種團體有助於政治參與,顯示威權統治下社會團體受到限
縮的行動空間
日本:各種團體都有助於政治參與
南韓:公民運動團體、宗教團體、校友會、社區管理委員會
臺灣:社會服務團體、專業協會
整體而言,並不符合傳統上對於「工具性社團」或「行動性社團」較有政
治影響力的預期
THANKS!
謝謝大家,歡迎提問

新年快樂꒰✩’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