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BCNB 3093

梁心愉
林敏柔
温琪琪
简述
乌台诗案
 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 1079 )。苏
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
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
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 在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
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但请求未
果。之后,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
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控
后,把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何、舒等人把苏轼写
的诗来大做文章,控告诗中有不臣之意,目的是欲陷彼
于罪,置彼于死地。
 由于宰相吴充,曹太后和王安石的求情,苏轼不至于
死。在 1079 年 7 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
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写作后
 苏东坡是元符三年四月奉诏返京的,但是他走
了一年多,从哲宗朝走到徽宗朝也没有走到汴
京。元丰七年,神宗启用“皇帝手札”复起他
移汝州。也是四月,也是走了一年多,从神宗
朝走到哲宗朝也没有走到汝州。因为他不是苏
轼,而是苏东坡。
 1100 年,朝廷新皇太后摄政。由那时起起,苏东坡
又接到了特赦令,复任朝奉郎,渡海到了雷州见了
秦观,刚到一个月,就接到命令要他去住在永州。
改变路线,还在到永州的半途中,他又接到可以随
意到处居住的命令。东坡起程北上,在每一个他所
经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大可以称之为胜利归
来。 1101 年正月,他穿越大庾岭,在山江西停留
七十天。
 不久后,这位新皇太后不幸逝世,一切情形显示政
策又要全复旧观。苏东坡判断恐怕又要有麻烦出
现,所以不愿住得近在京都。他只好定居在江苏常
州。
评析此文的哲学观点
 蕴含 儒家思想
★《前赤壁赋》传达了对建功立业的热望、 积极入世、 致君尧舜的儒家理
想。 (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 希望为宋王朝分忧, 对功业有所建树的动
力。 事实上, 苏轼不仅对宋仁宗的选拔和赏识心存感恩, 对宋神宗也念念
不忘报君恩。 然而“美人兮天一方”, 故只能 “予怀渺渺兮”, 说明思
忠君用世而不可得。 那“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的凄凉箫声, 实际上正
是苏轼的心声, 又怎能不让“苏子愀然”? 故寄心志于文中, 抒发惆怅失
落及企盼之情, 而这正是儒家济世思想在心中的深厚积淀所致。
 “ 月明星稀”两句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无
意,又有意。然后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最后把曹
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今安在哉”。写得气势磅礴,让人心潮澎湃。对
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古人,苏轼显然是钦慕有加的。
曹操在赤壁抒发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功业未就
的慨叹,表达了求贤才、 定天下的愿望。
 诗中之志与苏轼此时的心情暗合。苏轼也胸怀大
志, 但壮志难酬;他也感叹时光易逝,但只
能“举匏樽以相属”。然而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
之块垒终究不能消愁,苏轼希望能遇见像曹操一
样求贤若渴的贤君,这是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涌
动!但英雄人物亦随大江东去,何况吾辈只
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 虾而友麋鹿”,打渔
砍柴、借酒消磨光阴,了此余生?这又怎能不让
空怀报国之志的苏轼为之惆怅、感伤呢?于是乎
只得“托遗响于悲风”。
 “ 客人”的这番话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
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
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
深藏之不出也。”
 蕴含的道家思想
★苏轼本抱着儒家“舍我其谁”的刚劲精神入世,却遭遇到
了“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的残酷现实。坎坷的仕途生涯
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当苏轼一生遭遇接二
连三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
自然地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此时,道家思想便成为苏轼调适
心理、修身养性的支点和精神上自我突围的慰藉。
★苏轼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偏重否定世俗、官场、功名等思想。他
学佛老,不求超然玄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及时行乐或消极避
世,而是借以求得精神救赎,在逆境中依然与世无争、傲然独
立、从容自若。这是人格涵养和生存智慧达到至高境界的体现。

★苏轼的《前赤壁赋》充分体现了他既积极入世,又不失随缘通达
的人生追求。苏轼一生所践行的处世方式——用出世的心态入
世,用入世的心态出世。这种外儒内道、亦儒亦道的理想人格,
为后世封建文人所称道和传承。
 “ 月明星稀”两句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无意,又有意。然后
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最后把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写得气势磅礴,让人心潮澎湃。对这位曾叱
咤风云的古人,苏轼显然是钦慕有加的。曹操在赤壁抒发了人生苦短、
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慨叹,表达了求贤才、 定天下的愿望。 诗中之
志与苏轼此时的心情暗合。苏轼也胸怀大志, 但壮志难酬;他也感叹
时光易逝,但只能“举匏樽以相属”。然而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终究不能消愁,苏轼希望能遇见像曹操一样求贤若渴的贤君,希望能成
就功业,这是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涌动!但英雄人物亦随大江东去,何况
吾辈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 虾而友麋鹿”,打渔砍柴、借酒消
磨光阴,了此余生?这又怎能不让空怀报国之志的苏轼为之惆怅、感伤
呢?于是乎只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人”的这番话很真实地反映
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
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 蕴含的道家思想

★苏轼本抱着儒家“舍我其谁”的刚劲精神入世,却遭遇到了“我
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的残酷现实。坎坷的仕途生涯令苏轼的
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当苏轼一生遭遇接二连三的挫败
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地要去发
泄或者说调节。此时,道家思想便成为苏轼调适心理、修身养性
的支点和精神上自我突围的慰藉。
★苏轼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偏重否定世俗、官场、功名等思想。他
学佛老,不求超然玄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及时行乐或消极避
世,而是借以求得精神救赎,在逆境中依然与世无争、傲然独
立、从容自若。这是人格涵养和生存智慧达到至高境界的体现。

★苏轼的《前赤壁赋》充分体现了他既积极入世,又不失随缘通达
的人生追求。苏轼一生所践行的处世方式——用出世的心态入
世,用入世的心态出世。这种外儒内道、亦儒亦道的理想人格,
为后世封建文人所称道和传承。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对读后,讨论苏轼
遭难的原因
遭遇(一)

 文化官僚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讥讽了对朝廷的
不满,最后被判了罪。
遭遇(二)

 舒亶告诉皇帝苏东坡的感情信中隐含着“有讥
切时事之言”。
遭遇(三)

 李定妒忌苏东坡的才能,因此他诋毁苏东坡的
学问和文采。
遭遇(四)

 王珪对皇帝说苏东坡对皇上有二心。
遭遇(五)

 李宜之落井下石,行为主要出于一种政治投
机。苏东坡在这没有理性的法庭情况下,指控
成立。因此对散落全国各地的李宜之们构成了
一个鼓励。
遭遇(六)

 沈括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也是个不小地位著名
的科学家,因为嫉妒而陷害了苏东坡,可见得
多么的讽刺!他心中产生一种默默的对比,不
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
遭遇(七)

 结果苏东坡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像驱赶
鸡犬一样上路了。苏东坡的家人赶来,嚎啕大
哭,潮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遭遇(八)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苏东坡在牢房里的
遭遇甚至比普通的贱贼还凄惨。就算他用苦苦
的哀求着,也被轮番扑打。
 从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苏轼的遭遇是非
常凄凉的,被冤枉说他所写的诗有讥讽朝廷和
皇上的成分,在牢房中还无辜地被痛打一番。
 在文中,也看出纵使审问者完全咬定苏轼的诗
句里有讥讽朝廷的意思,而一开始的时候,苏
轼是不愿意去承认这些虚有的罪名的。
 最后,苏轼抵不住了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
在没有办法可行之下,只好承认这虚有的指
控。
遭遇(九)

 苏轼从牢房里被释放之后,同时也被贬到小小
的黄州去当一个小官。
苏轼从牢狱中释放,被贬去黄州的
事件起因:
 事件(一)
 事件(二)
 事件(三)
 事件(四)
 事件(五)
 虽然,苏轼的所写的诗句因被奸人所陷害了自己,但是在
那时候,也有一群良心的人民,勇敢的出来为苏轼说话。
 苏轼的诗句害了自己,但同时他的诗句中也在他危难的时
刻,起了正面的响应,使他的读者,他侠义的朋友们站出
来为他说公道话。
 也因为这些帮苏轼说话求情的事件,才演变成苏轼从牢狱
中被释放然后贬到黄州。
 据余秋雨作者所写的《苏东坡突围》里,苏东
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
苦的挣扎和超越。
 从信中,也可以看到苏轼因“乌台诗狱”一案
之后,朋友不但没有写信问候他的日常起居,
同时也不回苏轼辛辛苦苦从黄州带出去的信
了。
 因为这么一个冤枉的“文字狱”,苏轼同时也
失去了友谊。他的朋友们多数都怕受到他的牵
连,所以和他失去联系。
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后,在黄州的日常生活
里多数处于日夜颠倒的状态,连酒也不敢多喝
了。因为他深怕酒后失言,然后被有心人再次
加以陷害。
 从这一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在黄州
所过的日子,也是非常孤单寂寞的。他渐渐的
在寂寞中的日子去反省他自己会被陷害的原
因,最后他自省,并知道他最大的过错是因为
他才华外露,缺少了身为文人应该有的自知之
明。
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才明白他在当官时候常洋洋自得的炫
耀自己的才华,不晓得他所炫耀的才华,竟是他被奸人所
加以陷害的原因。
 苏轼最后到了黄州才觉悟,原来在面对死亡,他当官是一
切的炫耀都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无知。
 苏轼清楚的知道,到了黄州后的他是与之前当官时候的
他,是不同命运的际遇,完全判若两人
简析《前赤壁赋》中“客主对话”的创造
性运用
“ 客主对话”

 《前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
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
过程。
 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
人。
 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
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
 这种虚设客主问答的行文结构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起源
于《庄子》。
 苏轼对《庄子》一书情有独钟。
 他的弟弟苏辙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回忆苏轼读
《庄子》时的情景:“……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
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
矣。’”
 《前赤壁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明显接受庄子“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齐物论》 ) 的达生思想,而且
在结构形式上,也是直接采用《庄子》主客问对的文体形
式来展开全文。
 文中的“客”与“苏子”分别代表作者情感的正反两极,
是一个人内心矛盾冲突的真实外现。这一点,也恰恰吻合
人的二重组合的心理机制。
 “ 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
的,……也就是说,都是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
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
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张力场。”
 《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一番对话实际上正是
苏轼泛游赤壁时内心情感冲突的真实映现。
 首段的描寫,主客的情緒是愉快的、輕鬆的,
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遊之中。接著,第
二段是由輕鬆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鬱的過渡,
快樂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
那間情緒就轉向了莫名的惆悵。
主 正面(乐观)

客 反面(消极)
主客实为一人,主客问答表露了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
杂情感的真实流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