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Interaksi 4

✓讨论《进学解》中的就“进学”主张和观点
✓引例说明《进学解》的骈散相糅特点
✓举例说明《捕蛇者说》的叙事兼议论、对比
和衬托之艺术特点
黄舒涵
尤意善
纪佳佳
黄佳慧
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 韩愈
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
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重要思想
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
年直至唐朝灭亡。

政治思想 文学创作思想
哲学思想
(反对藩镇割据
,主张中央集权
(恢宏儒道, (倡导古文,
排斥佛老) 反对骈文)

讨论《进学解》中的就“进学”主张和观点

题解
业 行

进 学 解
辩解论析
的一种文
增进 体

❑ 文中通过学生的论点,形象地突出了韩愈 ❑ 韩愈在作出解释的时候,表面上是心平
本身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 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
努力和成就,有力地衬托自己所遭遇的不 同时间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以及批评。
平。
《进学解》
结构层次

先生训示 学生反驳 先生答问


∞在这一个部分,韩愈先生勉励生徒。
第一部分 ∞先生的大意是现今的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
(先生训示) 意选拔和造就人才。
∞只要诸生在“业”和“行”两个方面刻苦努力,就不
怕不被录用。

“进学”的 ⱷ在第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业
主张 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ⱷ作者对自己的学子提出了:“业精”“行成”的“进学”
标准。
ⱷ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
真知灼见。
“进学的观点”

Ꜭ 韩愈勉励弟子进学,同时也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皆可以称颂
政治清明。
Ꜭ 指出了人才尽量展现其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了,所以只
担心自己不成材,而不怕有任何的不明或者不公,来勉励诸
生“进学”。
Ꜭ 那就是说,诸生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
怨政府的不明察而不能录用自己。诸生要担心的是自己的德
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
Ꜭ 在这里,韩愈鼓励了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考虑社会的不
公,从学习上的要求上看是积极,有利于学生成才。
∞在这一个部分,写出了学生对韩愈先生所提出的“进学”
第二部分 主张表示怀疑。
(学生反驳 ∞学生连用了“先生之于儒”“先生之于文”“先生之于为人”
) 的三层叠问,有力地指出了先生在“为学”“于儒”“为文”
以及“为人”的四个方面都有成绩,但是在政治上还是不
免动辄得咎(jiu),屡屡遭受贬低。

“进学的主张”

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功
ⱷ 但是先生却没被重用而遭遇可悲。
ⱷ 学生认为先生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在私交上也得不到朋友的
帮助,仕途坎坷、甚至还沦落到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
惨境地。
ⱷ 学生对韩愈先生的主张表示怀疑.-业精行成又有何用?
学生对韩愈“进学”的
观点

Ὼ 学生认为先生为学是十分勤勉,对六经诸子都熟读
精研。
Ὼ 学生也认为先生批判佛、老的时候,力挽狂澜,对
儒道有大大的贡献,同时也认为学生博取了先秦西
汉各家的文字的特长,所以文章都写得非常精妙,
可以媲美前人。
Ὼ 最后,学生也说,韩愈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
为人处世,可以说是有所成就。
∞在这一个部分,写出了韩愈先生回答学生的疑
第三部分 问,进一步申论自己的进学主张。
(先生答问 ∞先生先用工匠,医师作为比喻,说明了工匠使

用了不同的材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场,做到物
尽其用;医师收集了不同的药物,用它们治疗
不同的疾病,做到了药施其宜。
∞以此来说明了“宰相之方”在于用人治国,才会
被录用,鲜明公正的人都得选用。
∞在这里,韩愈先生也以孟轲(ke),荀况的不
幸遭遇来衬托自己,充满着对这两位大儒生前
遭遇的同情,也包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最后还认为,如果自己还不自足,不自量力,
岂不是等于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
“进学的主张”

ⱷ 说明了不论是个怎么样的人,都有会自己的特长。
ⱷ 但是,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是有识材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
挥其作用,否则若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ⱷ 这个是表示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要不然天下的人才虽多,可是不
见用的话,反而说是天下无才,这样岂不是很荒谬。
ⱷ 先生主张“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就不用愁不被录用。
韩愈对自己“进学”的
观点
Ὼ 韩愈认为自己:学习虽然勤劳,可是却不能顺手道统,亚黁
虽然不少但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的出奇但是却无益于
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但却没有突出一半人的表现。
总结

“进学”的观点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总结 “进学”的主张

1. 论怎样学习

2. 鼓励学生努
力进取
3. 引导学生学习
儒家经典
✓ 《进学解》是韩愈写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
不平而鸣”的散文。
✓ 首段写出进学的主张,此段写出对进学的 4. 论人才
意见进行发挥,在末段中加以总结,使全
篇成为了有机的组合。
✓引例说明《进学解》的骈散相糅特点
韩愈《进学解》 本文以骈为主,骈散兼用。

骈 散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谋求对偶、整炼句式 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协和声韵、巧用典 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故、藻饰语言。 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进学解》骈文特点

✓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手法
✓字句精炼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创造性 和表现力
例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
、“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
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
成语。
《进学解》散文特点

✓采用铺叙手法
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
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
例: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
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 第二段弟子颂扬老师的四
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个方面,尽量铺张、敷陈
,这是辞赋的基本形式特
点。
大量运用排偶句
写夸耀老师的四个小节,如
每小节的收尾,如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对 “先生之儒,可谓劳矣” 散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 文
停披于百家之编” 偶 “先生之议,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矣”

句 “先生之为人,可谓成矣。”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
钩其玄” 对偶句: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
后,动辄得咎。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年”
写先生悲惨遭遇一段,也都用了整齐的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对偶句,结尾一句,“不知虑此,而反教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人为!”又有意识的运用了散文句式。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 第三段基本用的是对偶句,而结尾一句用了又长
又曲折的句子,“是所谓洁匠氏不以杙为楹,而訾
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形成了现在这
样奇偶相间,骈散兼行,协调统一。
• 使文章富有表现力,读起来既保留了散文浑厚流
转,自然通畅,又没有赋体那种板滞、呆痴。
语言注意锤炼
• 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情真意
切。
• 力求创新,创造了不少概括性很强
,形象性也很强的词语。
例:
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
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
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
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
从音节方面来看,很讲究音律的谐调,通篇押韵,但
又灵活多变。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6。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7?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8;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
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9:“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
矣10。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1。记事
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12。贪多务得,细大不捐13。焚膏
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14。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
攘斥佛老15。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6。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
远绍17。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18。先生之于儒,可谓有
劳矣19。沉浸醲郁,含英咀华20;作为文章,其书满家21。上规姚
姒,浑浑无涯22;周诰、殷《盘》,佶屈聱牙23;《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24;《易》奇而法,《诗》正而葩25;下逮《庄
》、《骚》,太史所录26;子云、相如,同工异曲27。先生之于
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28。少始知学,勇于敢为29;长通于
方,左右具宜30。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31。然而公不见信于
人,私不见助于友32。跋前踬后33,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
南夷34。三年博士,冗不见治35。命与仇谋,取败几时36。冬暖而
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37。不知虑此,而
先生曰:“吁,子来前39!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
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
工(gang)也40。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
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41。登明
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
是适者,宰相之方也42。

文章写得雄健挺拔,灵活多变。全文多次转韵,
音节显得回环铿锵,有利于把文章中磊落不平的
感情表现得更加回肠荡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
术感染力。
举例说明《捕蛇者说》的叙事兼议论、对比和
衬托之艺术特点

对比 议论

叙事 衬托
对比

两体对比 一体对比

将两个根本对立的事物 将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
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
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
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
,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一方面永州异蛇毒甚,另一
方面捕蛇者甚众,趋之若鹜
,“争奔走焉”
• 蛇之剧毒剧毒与捕者之众
形成了对比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
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
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蒋氏与乡邻的生活
过去的六十年中,乡邻生活 如今乡邻的生活在汉吏的逼迫下是
日蹙,非死则徙,十室九空 鸡犬不宁,蒋氏却还能“弛然而卧”
,蒋氏家族却能借捕蛇独存 ,“退而甘食其土有”
• 两相对比,得出捕蛇之利 • 两种生活,两种处境,带出强烈
鲜明的反差,形成对比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
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
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
,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说明了异蛇所具有的两面性

1. 剧毒
2. 极高的药用价值
• 通过一体对比,可发现蛇“
异”的特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
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
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
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蒋氏捕蛇前后
蒋氏捕蛇时是带着担心和伤心去的,但捕蛇回来后
他却“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 用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
• 凸显蒋氏对捕蛇这一时刻危及生命却又必须赖以
生存的谋生方式产生了复杂矛盾的情绪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
以蒋氏观之,犹信。

作者对于“苛政猛于虎”的看法
• 先前作者对于孔子所言的“苛政猛于虎”抱
有疑问的态度,知道他与蒋氏对话后才相
信了这句话
• 这种先疑后信的态度亦构成了一体对比
叙事:第一部分 交代捕蛇的缘由

捕蛇之因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叙述永州的人争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 着捕蛇的原因
争奔走焉。

捕蛇之利 叙述能捕蛇的人,可抵他
们的赋税,因此,永州的
人争着捕蛇
叙事:第二部分蒋氏自述遭遇
开始陈述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
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先以此句作为总答,带出恢复赋役会使之遭
遇更大的不幸,然后进一步的作出叙述。
详写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
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
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 略写
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
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 通过昔日的情况,以假设句主要叙述蒋氏三
代在这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见同村
的人因赋税这事一日比一日 ,从离乡背
井到十室九空,而蒋氏因为自己捕蛇才得以
侥幸生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 详写
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
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
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
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略写
• 以直陈句的方式,详细接叙述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到处
叫嚣,到处骚扰,飞扬跋扈地催租逼税的情况,带出
自己愿意一年中冒两次性命危险换取其余时间的快乐
,而不像乡邻们一样天天活在危险中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作为整个自述里的总收,结束蒋氏的叙述
议论 中心-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
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
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 以议论点明中心
√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段,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 在这里,作者直接发表了议论(原来恶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借
事说理,处处紧扣着中心。
√ 作者巧妙引用孔子的话,这样可谓恰到好处,由“苛政猛于虎”类推出“孰
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乎”这一结论,并且用“蛇毒”衬托“赋毒”。
√ “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
√ 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无奈:自己如今位卑权轻,无能为力,只有寄希望于
那些视察民风的封建官员。
√ 卒章显志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情感上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倍感愤懑。
衬托
√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 文本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
√ 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
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 全文写了两件事,自始至终将毒蛇和苛政扭在一起,用“毒”字
为总贯,前后呼应,反复对比,互相映衬。
√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写苛政之苛,为了突出苛政之苛,先写
毒蛇之毒,写毒蛇是陪笔,写苛政是主笔,增加了文章的真实
性与感染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