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第十八课《答司马谏议书》

题 解
“书”
 名词-书信、文件。如王安石的《答
司马谏议书》、林觉民的《与妻诀
别书》。
 动词-书写、记载,如明人高启的
《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
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文体辨析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
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
“报……书”、“与……书”、“上……书”、
“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
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
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答司马谏议书》
答:答复、回复
谏议:指官职“谏议大夫”(批评 朝政,进
谏国君)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
的信。
本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反驳对方错误
的论点,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也是议论文中的答辩体。(答复与辩解)
司马谏议
即当时担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1019年
-1086年),字君实。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因坚决
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宋神宗降职。哲宗即位
后,取消了王安石变法,任用他为宰相。他
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资治通鉴》。
司马光——砸缸救人
作 者
王 安 石 ( 1021-1086 ) , 北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荆
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
又称王文公。两次出任宰相
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后世称“中国十一世纪的改
革家”,他在诗、词、散文
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主张写文章务必对国家、社会有所
帮助、有所补益才行。
 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联系。
 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
 散文多议论文,发表政治观点。
写作背景:
北宋时期,国势很弱。辽夏屡次侵犯,威
胁宋朝每年送上大批金钱物资。宋神宗时,
任命王安石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
求富国强兵。
宋神宗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
特权,强化统治力量,激起既得利益者的
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曾写长信《与
王介甫书》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要
求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回
复,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
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
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
法的决心。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1自然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某:作者自称。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
己的名。
 蒙教:承蒙赐教
 窃:我,私下,谦词。
 议事:讨论国家政事 每:往往,常常。
 操:持、采取
术:观点、主张 ,这里指治国之道。
安石敬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
您交往相处的日子也很久了,可是商讨
起国家政事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我
们所抱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
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强聒:勉强多说 见察:谅解
 上报:回信 辨:通辩,辩解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 卤莽:马虎草率 见恕:原谅我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译)我虽然想要多做解释,最终也必定
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给你写
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了。后来又
想到您对待我很好,我的回信不应该马虎
草率,所以就详细地说明我的理由,希望
您看了以后或许能够宽恕我。
第一段
 交待回信的原因和目的——双方政治思
想分歧,回信表明立场和态度。 。

 推行新法第二年,司马光写了长信《与
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
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回信为自己辩
解。
王安石变法

措施 内容 目的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1、为了改变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积贫局面
免役法 以钱代役 2、调整国家、
地主与农民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的关系,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3、发展生产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
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 生事: 废旧立新,明目繁多,生事扰民(免役法)
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官员的职权。(青苗法)
 生事: 废旧立新,明目繁多,生事扰民
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 以致:因而招致。
(译) 一般来说,读书人所争议的,特别是
“名义/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合”。(符合真实的
情况)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旦明确了,那天下的
是非道理也就解决了。现在您信中用来指正我
的,是认为我(推行的新法)侵犯了官员们的
职权,制造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
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有何指责?
5条罪状
 1.侵官: 增设新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 2.生事:废旧立新,明目繁多,生事扰民。
 3.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 4.拒谏:拒绝接受反对的意见。
 5.致怨:招来怨恨
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
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
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 有司:专责的官员
 举:施行,推行。先王:古代明君
 辟:驳斥,抨击。
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我却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廷上公开
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
去执行,这不能说是侵犯官权;效法古代明
君的政策,用来兴办国家有利的事、革除弊
端,不能说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治理整顿财
政,这不是搜括人民钱财;抨击不正确的言
论,驳斥小人的佞nìng言(逢迎讨好的话),这不
能算是拒听别人的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
此众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知它会是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恤:考虑、忧虑
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
人献媚讨好。同俗:随波逐流
 汹汹然:形容争论的声音或纷扰的样子。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
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关心
国事,随波逐流,向众人讨好献媚当做好
事,皇上是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而我又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愿意竭力
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大家怎会不对着
我大吵大闹呢?
第二段
 驳斥谬论

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致天下 “怨谤”以及众人反对 ,
声势 “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是: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
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
也。
 胥:互相埋怨。
 特:仅仅。
 度:计划。
 度(duó):估计,考虑。
 是:认定做得对。
商朝君主盘庚迁殷
原因:
贵族生活腐化,剥削人民和奴隶,奴隶大批逃亡。
统治者对王位的争夺十分激烈。
小国起来反抗,常发生天灾。
殷地土地肥沃,适合建都城和农耕。
王室和贵族受限制,缓和阶级对立。
避开叛乱势力,较安全。
——贵族贪图安逸,不愿搬迁,煽动人民反对,盘庚
软硬兼施,完成迁都计划。
 然而,当初盘庚迁都时,老百姓全都埋怨
,也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
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就改变自己
的计划,经过周密的考虑后行动,是认为
正确的就没有什么后悔的缘故了。
第三段
分析原因。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
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
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王安石引“盘庚之迁”的目的何在?
以盘庚的情形说明自已的变法是对的。

从这段来看,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
什么?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唔,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
后一“事”字是名词。
 守:墨守。 知:领教。
 不任:不胜
 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不能协助皇
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
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
做,只要墨守从前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
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衷心想念仰慕得很。
(礼仪性的客套话)
 王安石认为众“汹汹然”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 原因: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
抗之。

 根本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
的利益。
5. 你认为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态度。
全文结构分析: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
二、驳斥谬论 ]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语 ]
第四段
 书信常规话语 。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衷心想念仰慕得很
区区:自己
练习答案(p.145)
3.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
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作者在文中提出“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
,其作用是什么?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
确性。
课堂检测
“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
是:B ( )

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 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
“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A、B
( )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 C )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
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
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上乃欲变此
 斯固百世之遇也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
乃五
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

 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

 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 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
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D )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 B、冀君实或见恕也
 C、终必不蒙见察
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
“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D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
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
十一
写法评点
写作思维训练 :
开卷有益 开卷未必有益

近墨者黑 近墨者未必黑

玩物丧志 玩物可以长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