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B

C
散文 3
0
N 9
B 《滕王阁序》 3

李晓惠、郑伊依、罗慜妍
(一)
辨析《滕王阁序》
的主旨
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感受表达得非常含蓄;使得读者对
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众多欣赏者把这篇散文的主旨概括为失意文人的牢骚。

但《滕王阁序》并非如此之作,而是一篇表现积极进
取人生态度的励志之作,是盛唐之前天才少年王勃的
进取之歌。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 表达世事盛衰无常、怀才不遇的感慨。

 这些都表现了王勃消极失意的情绪。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
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此处的“所赖”有“所幸”之意,是由怀才不遇的牢骚话发生的
语义转折,是由消极向积极的明显过渡。

1. “青云之志“典出
《续逸民传》 这二典故的意蕴没有丝毫的消极意义。
2. “穷且益坚”典出  由此可见,“穷且益坚”一句才是
《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老当益壮。”
 处在困境之中而人生的信念更加坚定,其内涵就是
穷 奋发进取。

且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身处逆境而不悲伤,这是一

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作者所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
理想的精神境界。
后文中的其他典故也同样表现王勃自信乐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
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 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
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表现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不效阮籍“穷途之哭”,而是要效仿
孟尝以身报国。对时间的珍惜,对生活的乐观,对高尚人格节操
的追求,表现的不正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吗?

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借吴隐之的典故,表明身处逆
境,更要清操自励。

 此外“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三个典故则表现出王勃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滕王阁序》虽然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怀才不
遇的牢骚话,但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格调哀而不伤,更多地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在《滕王阁序》中得到
了充分的展示。

由此可见,本文不是一篇牢骚满腹的失意之作,而
是王勃用自己的生命奏响的进取之歌。
(二)
引例分析
《滕王阁序》
的用典艺术
《滕王阁序》中典故的运用
1. 典故运用切合场景, 符合当时背景的需要。
例子:
“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
下陈蕃之榻。”
“ 蕃在郡不接宾客, 惟稺来特设一榻, 去则县
之。 ”
这两则典故, 一则说明南昌地方的特殊性, 一
则说明迎宾礼遇的厚重。
2.符合作者身份
文章中运用到的几组典故充分说明了这点。
1. “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 这可以说是文章中最 能 体 现作者情思的 一 对 典 故。冯


唐 与 李 广 均 为 西 汉 时 人, 根 据《 史 记》 的 记
载, 两人均为有才之人。
 冯唐虽历文、 景、 武三朝, 却一直未得到重用,后来汉武
帝想用 他,“ 唐 时 年 九 十 余, 不 能 复 为 官”
(《 史记》 卷一百零二)。
 李广为西汉名将,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却至死未能封侯。
2. “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 曲, 岂 乏
明 时”
 这里提到的两个人物是贾谊和梁鸿, 一为西汉文帝时人,
一为东汉章帝时人。
 两人所生活的时代都是明君当朝的大好时代, 但两人却
都遭遇了与时代不符的命运。
 根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 贾谊最初深得文帝
赏识, 召为博士, 又升为太中大夫, 不料却为周勃、
灌婴等排挤, 出为长沙王太傅。
3. “ 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 岂 效 穷 途 之
哭”
 《 后汉书·循吏传》 称, 孟尝为东汉时人, “ 少修操
行” , 为合浦太守, 后“ 隐处穷泽” , 桓帝时, 尚书
同郡杨乔上书荐举孟尝, “ 竟不见用。
 年七十, 卒于家” (《 后汉书》 卷七十六) , 虽有才
华, 但仍不为用, 也属于怀才不遇一类。
 阮籍更困难, 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更为艰难,《 晋书·阮
籍传》 称阮籍“ 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 辄
恸哭而反” (《 晋书》 卷四十九) , 阮 籍 尽 管 很
有 才 华, 但 生 不 逢 时, 只 能 痛 哭途穷!
■ 以上三组典 故 都 与 人 生 失 意 相 关,
属 于 失 落 群 体。 王 勃 参 加 盛会, 当
然不能只是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王勃毕竟也
还是一个青年, 唐代文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他身上从来就不缺乏。更何况这次宴会也许
也可以是自己的一次机会?
4. “ 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 爱 宗
悫 之 长风”

 这里的典故都与少年英雄建功立业有关。
 《 汉书· 终军传》 称南越与汉和亲, 终军自请“ 愿
受长缨, 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 汉书》 卷六
十四) , 豪情壮志, 令人钦佩。
 班超投笔从戎, 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 此事在《 后汉
书·班超传》 中有记载。
 据《 宋书》 记载, 宗悫少时就有“ 愿乘长风破万里
浪” (《 宋书》 卷七十六) 的 远 大 理 想。少 年
人 的 豪 情 壮 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伟业。
5. “ 非谢家之宝树, 接孟氏之芳邻”

 谢玄被称为“ 谢 家 之宝树” ,《 世说新语》


上记载说谢安曾问为什么人们希望子弟成才, 谢
玄回答说: “ 譬如芝兰玉树, 欲使其生于阶庭
耳。 ”(《 世说新语》 卷上之上)

 孟子的母亲为使其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曾三次搬
迁, 此事在《 列女传》中亦有记载。
6. “ 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
奏 流 水 以 何 惭”

 据《 史记·司马相如传》 记载, 司马相


如因杨得意的推荐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 以上这些典故都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 都体现了人
生失意状态之下的苦闷心境和渴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
情。

■ 根据史书记载, 王勃其时正处于人生最低谷时期,
渴望援引之情应该非常迫切。不过, 文 章 用典故
来展现自 己 的 情 感, 显 得 含 蓄 而 又 典 雅,
既 不 失 身 份, 又 表 达 清晰, 实为深具内涵
之作。
《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一、是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 文章写的是自己在省亲途中的一次经历,并由此表达出自
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 这本来是王勃自己的事情,而且从其自身的经历看,王勃
自幼聪明,才华横溢,少年即获重用,不料却遭遇排挤,
仕途出现困难局面,确实有着怀才不遇的遗憾。
■ 文章将许多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典故都引入其
中,从贾谊到冯唐、李广,再到阮籍。这就使
得“怀才不遇”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历代文人知
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共同的主题。

■ 作者在这里表明,并非自己无能,而是因为
“怀才不遇”自古就有。
二、是典雅含蓄的风格。

■ 典故运用的一个修辞效果,就是作者可以把自己需要表达的感情

(渴望援引的强烈心情)通过典故的方式婉转地加以表达,由于不

是直接表达,就使得文章感情的抒发变得含蓄委婉。

■ 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典雅含蓄的特点。《滕王阁序》作于王

勃受到除名之后,在这样一场盛大的宴会上,王勃自然也希望能够

得到援引。
■ 典故承载着众多的文化背景,就使得作者的
意图得以间接地表达出来,这是王勃高明的
地方。

■ 用典多,虽可形成一种典雅的风范,但也存
在一定弊端。读书多、学识渊博的人,自然
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读书少的人,则
很难理解其中的意蕴。
■ 由于王勃《滕王阁序》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人们
所熟知的怀才不遇的主题,其中也包含有渴望得到
援引、能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这种情感自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里就已经一再出现,
如屈原《离骚》、宋玉《九辩》等。因此,文章中
所引用的这些典故,也就容易为人们所熟知。
三、《滕王阁序》典故的运用
■ 文章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典故成为文章艺术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文人才学的
认同。六朝以来,对于文人才学的重视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 这种文化传统延续到唐代,文人仍然非常重视自身学识素
养的养成,中唐陆贽革新骈文前的大量骈文作品中都有驰
才骋学的倾向,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谢谢ho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