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前赤壁赋

谢祯峰 罗惠柔 李佩颖


前赤壁 赋
汉代文体 表现手法

赋讲究 词采 对偶 韵律 铺叙

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
文。
作者简介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037—1101 )四川眉山人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
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主题思想
•通过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有美景色的描
绘,以及主客问答的议论,写出作者思想感
情的起伏波折、苦闷矛盾和终于取得解脱的
过程,反映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旷达乐观,
不肯屈从与压力的人生态度。
内容大意
自然段 段落大意

一 作者以优美概括的文字描绘出抒情主人公泛舟
江上、聆听江声的乐趣。

二至三 因箫声呜咽而触发的思古幽情。

四至五 因为从思想上得到解脱而复喜。
前赤壁赋的美学特质
• 思路图
表达方式: 情、景、理融为一体 借景抒情 偶情于景

• 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使本文达
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 清风徐来,水波不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 兴” 空灵澄澈之景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

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
第二段

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 作者虚无消极的
客的一番议论 人生观借助于
“风”这一具体
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
现实景物表达了
出来。
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
第三段

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
针锋相对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反驳 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
苏轼反驳 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

通过水月景物描写过渡到说理,创造出一种情,景,理
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理:既然世事万物不能保持不变,那么政治风云也不会固定不变,所以应
该要坚持理想和抱负。
结构形式: 主客问答的写作形式。
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 本文采取主客问答形式并注意
中国古代赋体
。 抑客扬主这种主客问答。

作者内心自我独白
实际上
表达了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

造成文意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结构形式: 主客问答的写作形式。

不必确指某人 主客驳难就是

客 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 作者内心矛盾
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 斗争的独白

最终主说服客

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写作手法: 善于取譬,借物喻理 。

• 原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 箫声——表现出哀怨

• 原文: 客亦知夫( fú )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 (zhǎng) 也
• 用水月——作譬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写作手法:语言自然优美,生动形象

“ 清风徐来” 描写清风微微地从容不迫的吹拂,营造出静谧舒畅境

“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 写小舟在宽阔江面上轻举荡漾动态。
然”
“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 既写视觉景象又传达出具体感受。
然”
作者借用传统辞赋主客问答句式,排偶的同时又不仅限于铺陈事物。而是
将哲理渗到其中,是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
写作手法: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

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
全文既有不少散句 起落有致。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
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
似对实不对的偶句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写作手法: 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

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 “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 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
押韵。
• 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
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
• 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围于周郎者乎 ?”
• 其中“昌”、“苍”、“郎”押韵。这样一来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
的自然。
写作手法:骈散结合
•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
• 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
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 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
• 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
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
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修辞手法:
• 对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
• 句式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

• 排比: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
句以上)
• 节奏和谐、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修辞手法:

• 比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用有类似特点的事物给另一件事物打比方
•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 拟人:舞幽壑之潜蛟
• 把事物人格化
• 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
物体更活泼、更生动形象。
完毕!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