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诗歌的起源、演变

诗的产生:原始歌谣
•中国诗史可追溯到原始歌谣。
•诗歌起源:
1 劳动-二、三言配合明快活动节奏
2 宗教活动-以咒语克服自然灾害
•诗歌产生之初,与音乐、舞蹈密切结合

•在还未有文字的时代,诗靠乐传播,诗
就是歌,即声诗。
•可是,原始歌谣,限于材料,具体情况
难详。
从《诗经》到《楚辞》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选录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约五个世纪间的305篇诗歌。
 原只称《诗》或《诗三百》,后孔子用它作教科书,
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 汉代传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在东汉
,毛诗逐渐普及,余书尽废。
 在毛诗中,诗篇按风、雅、颂三大类编排。
 国风/风-地方民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15个地方
的土风民歌。
 大雅/雅-贵族宴会典礼的乐歌;先秦统治阶级朝会
宴飨时用的,主要描写统治阶级生活的诗歌。
从《诗经》到《楚辞》
 周颂/颂-朝廷祭神祭祖的歌舞曲辞;周王朝祭祀宗
庙的歌舞曲辞。
 到了战国,在中原兴起的是散文,诗歌却在南方的
楚国找到了新的土壤,一种新文体-楚辞体诞生了。
 楚辞是根据楚地的方言而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
《诗经》的文学特色
 具现实主义精神。
 句型错综变化,出于自然,有二字句至八字
句,但以四言为主。
 纯粹是自然音律。
 语言:
1.多样化的语助词
2.擅于描写
3.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叠句
诗经作品的基本内容
婚恋风俗
农牧渔猎
建筑娱乐
徭役战争
伦理道德
历史文化
宗教民俗
影响《楚辞》特质的因素
宗教-注重鬼神文化,巫术流行,孕育
丰富的神话和传说。由于祭祀的需要,
也产生了美丽的歌辞和乐舞。这些都成
为《楚辞》的养料。
乐歌-“南音”或“楚声”是楚国民间
流行的俗乐,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
折和悦耳动听的乐歌,对《楚辞》的形
式,音律和声调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影响《楚辞》特质的因素
语言-大量使用方言口语,形成了语言艺术
上的独特风格。
自然环境与地方色彩-具有高山大泽云烟变
幻的环境,人民物质生活充裕,在精神方面
就有富于幻想与爱美的倾向,这就影响了《
楚辞》,使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楚
国特有的名山大川和奇花香草,供给诗人许
多创作的题材,使《楚辞》的地方色彩十分
鲜明。
汉乐府
 楚辞向汉赋发展,汉乐府正好填补了诗坛这
一段空白,它继《诗经》、《楚辞》之后,
将中国诗歌的发展引入另一个重要阶段。
 汉代通过“乐府”音乐机构收集民间歌辞,
这些无主名的作品,世称为乐府民歌。
 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揭开了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的新篇章。
 汉武帝时代,长期对外用兵,兴建宫室,尖
锐的社会矛盾,人民的疾苦,皆反映到乐府
民歌中。
从古诗到唐诗
 汉乐府民歌已有圆熟的五言之作,后两汉文人也参
与创作,而渐成时尚。
 到了西汉,时代日益进步,社会生活日渐丰富,语
言词汇逐步增多,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
 自汉末建安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人通用的
体裁,产生不少优秀作品
 完整而成熟的七言诗最早作品,是三国曹丕的作品
,但到了南朝的宋,七言诗的写作才受到注意。
 梁、陈、随三朝,写七言诗的人更多了。
 七言诗到了唐朝才大为发展。
 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
,但近体诗运动在初唐完成后,才正式确
定了七言近体诗的范式。
 在近体诗出现以后,五言及七言古诗同样
为世人所常用。
 中国诗史最光辉的篇章是唐诗。
 唐诗今存五万首之多,超出四周到南北朝
一千六、七百年间存总数的二至三倍;知
名诗人超过两千人,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
有五、六十人。
唐诗-初唐(618-713)
 五言律诗率先定型,并大量生产堪称典范的作品。
沈佺齐与宋之问正式完成五、七言律诗的定型工作
 五言律诗与新体诗的不同:将四声简化为平仄/将消
极地回避声病简化为积极的声调,使诗歌格律化变
得简单易行
 七言律诗作家不多,作品也稚嫩。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受梁体影响-
进一步实验五言律诗的形式-发展七言歌行-音调铿
锵、词藻华美
• 陈子昂推崇汉魏风骨,主张诗歌必须寄托政治时事
和理想抱负,一扫齐梁绮靡之风。
唐诗-盛唐(713-766)
 天宝年间:繁荣兴盛-诗歌创作的质量达高峰
 安史之乱:社会巨变-很多悲壮沉痛诗篇诞生
• 王维、孟浩然:善写田园生活-淡静的思想
王-兼长各体诗,诗中有画,深契禅机
孟-长于五言,取材于生活,风格冲淡,清新浑成
 高适、岑参、王昌龄:善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环境-长
于写七言歌行-感情奔放
• 李白:大胆创新-五言古诗、七言歌行、五言律诗、
五七言绝句都写得好-题材广泛,才气洋溢,意境高
远,笔致生动-积极浪漫主义。
唐诗-中唐(766-779)
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揭露社会罪恶,人
间疾苦-不论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
来写皆非常沉痛-十分沉郁顿挫,纵深博
大,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 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现实主义传统-
创造新乐府之体裁-皆叙事美诗-声律和
谐,语言通俗,文情摇曳。
 韩愈:长于七言古诗-喜用生僻字、险韵
,造句奇特-开辟以文为诗的途径-敢于
创新-笔力奔放恣肆,气势磅礴。
唐诗-晚唐(836-840)
李商隐
 风格特殊:技巧娴熟,词句凝练
,词藻华丽,对偶工整,文字与
音韵皆美。
 内容含蓄,无论咏史、写情,都

富有真情实感,寄托深远。
 缺点是爱用僻典,诗意限于晦

涩。
盛唐山水诗派的特征
o诗体以五言为主。
o风格恬静淡雅。
o题材偏重于山水风景的描写与田
园生活的表现。
o诗人的人生观大都偏向佛、道和
退隐思想。
诗歌的体式特征
古汉语的声调

平(阴平、阳平)-平声

去 仄声

旧体诗的专用术语
 诗眼:诗、词中的重要关节处。
 粘对:近体诗有粘对的规则。粘
,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
平仄必须相同相粘。对,指同一
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
对立。粘对标志的最关键位置,
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
平仄必须分明。
古汉语的押韵
格律规定:
 诗第一句可用韵,可不用;第二、四句:用韵;第
三句:不用韵。
 如用平声字做韵脚,不用韵的就用仄声,用作韵脚
时,阴平阳平可在同一首诗中使用。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相思》王维
 仄声字必须同一个声调才能用于一首诗中。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春晓》孟浩然
 只要韵腹或韵尾相同就算同韵。例:en、in同韵
《诗经》体式:四言诗
 大部分是四言诗,但也有长短不
一的杂言诗。
 大体偶句用韵

 重叠咏叹方式有助于抒情,说明

这些诗歌本写来唱的
 主要表现手法:赋(叙物以言情

)、比(譬喻)、兴(触物以起
情)
楚辞/骚体体式:长短句
 楚辞是诗人屈原借鉴楚声与楚歌(南音)
的一大创造。
 句式不整齐,章节不用叠咏,大体两句一
联,形成唱叹。
 句数不受限制,一般篇幅较长
 吸收楚地民间口语,句法参差灵活,较多
使用六言,也有四言、五言、七言等。
 大体偶句用韵,不过以四句二韵为定则
 句中或句末加语气词“兮”、“些”、或
“只”等。
汉乐府体式:杂言到五言
 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收录乐府民歌40余首
,多是东汉作品。
 句式初期都是杂言,但很快逐步趋向五言,开始了
大量五言诗的创作,成为由四言、骚体向五七言诗
过渡的重要阶段。
 大部分是叙事诗,创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抓
住典型细节表现场面;有完整故事情节。
 开创叙事诗一个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 文从字顺,贴近口语,表现力强且富于生活气息。
 悲剧性的《焦仲卿妻》和戏剧性的《陌上桑》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
古诗体式1-五言
 汉乐府民歌已有圆熟的五言之作。
 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但
却没主名。
 到汉末建安至曹魏,五言诗成诗坛主体,名家如林。代
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都继承汉代古诗传统
,也受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的熏陶,富有创造精神,风格
刚健,开创一代诗风。
 到了魏晋朝正始年间,政治迫害滋多,诗人只能用隐晦
的手法寄托哀伤之感。老庄思想抬头,诗人多忧生畏祸
,重要作家有“竹林七贤”
 晋武帝太康年间,涌现“三张、二陆、两潘”等人开始
注重词句的排比雕饰,一反汉魏质朴之风,但成就不高

 东晋末年-陶潜-善写田园风光-表现平实而有
深度的人生境界。
 近宋之际-谢灵运-善写山水景物-力求精工而
形似-主义形式美。
 齐梁-沈约等人四声八病之说-倡导新体诗运
动-形成具有格律样式可循的五言近体诗(五
言律诗)
 南朝-乐府民歌-大都是五言四句体-后为诗人
所用-成五言绝句。
 北朝-乐府民歌-也是五言四句体居多-木兰
诗。
 五言绝句-先于近体-与近体不同。
古诗体式2-七言
 南宋-鲍照-唐代边塞诗的先导-
写七句为主,间有杂言的七言古
诗(歌行)。
 相对曹丕的《燕歌行》-变句句

押韵为各句押韵-变一韵到底为
灵活转韵。
 拓展七言古诗的范畴-完善七言

古诗的形式。
律诗体制
律诗:讲求声律和对仗的格律诗
-五言及七言律诗两类
-每篇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字须平仄相对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对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律诗典范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变体诗
• 不合格律的近体诗。
• 又叫“拗体诗”。
• 诗之所以有格律,目的是为了使
诗的形式更完美,格律毕竟是为
诗的内容服务的,在必要时,格
律也是可以突破的。
崔颢(hào) 的变体律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辨析体式特征
• 只有颈联是工对。
• 颔联只有前三字成对。
• 句中平仄交错有几处不合格律。
• 第三句只有一个平声字。
• 第四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
• 本诗抒情写景,语言运用,确有他的特
色,不愧为唐代七律佳作。
旧体诗的种类和区别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
•唐代以前的诗都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开始萌芽,形
成于唐朝初年,到盛唐已发展到完备时期。
•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写作自由,可写广泛
内容。
•近体诗有了格律依据,使诗的形式更规范,
更富于音乐性。
•唐代以后,古体诗一直被保留下来,与近体
诗并列。
 古体和近体的区别:
字句:古体--四/五/七/杂言;两到百句
近体--五言/七言;绝句/律诗
/长律
用韵:
古体--可随意转韵/偶奇句皆可用韵/用韵的字
可重复/可上去声通押/可用散文化句子
近体--限用一韵/第一句可用韵或不用韵,其余
偶句都用韵/用韵的字不可重复/用韵与非用
韵的末一字不能属同一平仄声/主要用平声韵
• 平仄/对仗:只有近体诗讲究
绝句与律诗格律的异同
绝句 律诗
o诗体:近体诗 o字数:分别为五、六、
o字数:每首四句,通常 七言句,简称五、六、七
有五、七言两种。简称五 律。通常每首8句。6句称
、七绝。 小律,10句以上的,则称
为排律或长律。
o押韵:一定要押韵,不
o押韵:要求全首通押一
可转韵。五绝首句以不入
韵,限平声韵;二、四、
韵为常见,七绝首句以入
六、八押韵,首句可押可
韵为常见。
不押。
绝句与律诗格律的异同
绝句 律诗
o平仄:有一定的定律。 o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
五绝以仄起为常见,七绝 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
以平起为常见。 对,有“仄起”与“平起
o对仗:可对,可不对。 ”两式。
o对仗:首、尾联可对,
可不对。颔联、颈联必须
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