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5

CH 1

線性方程系統
與矩陣
大綱

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 1.2 高斯消去法
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 1.5 基本矩陣與 A–1 的求法
 1.6 再論線性系統與反矩陣
 1.7 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和對稱矩陣
 1.8 LU 分解
 1.9 線性系統之應用
1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不考)
線性方程式
 為求一般化,我們定義了一個 n 個變數的線性方程式
形式為
 在 n = 2 或 n = 3 的特殊情況下,我們通常使用沒有下
標的變數,把方程式寫成

 在 b = 0 的特殊情況下,方程式 (1) 形式為

稱為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


2
範例 1 線性方程式 (不考)
觀察一線性方程式,它不會包含變數的乘積或開根號。
所有的變數只有一次方,且不會出現類似三角函數、
對數函數或指數函數。下列為線性方程式的例子:

下列均為非線性方程式:

3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不考)

 例如,(5) 式的系統具有未知數 x 和 y,(6) 式的系


統具有未知數 x1、x2 和 x3。

3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觀念)
 一 m 個方程式、n 個未知數 x1, x2, . . . , xn 的一般
化線性系統可以寫為

 一 n 個變數線性系統的解

3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觀念)

 線性方程式或系統的 解可寫成

 其被稱有序的 n 項(ordered n-tuple)。

4
1.1 線性方程系統 簡介 (不考)
兩未知數的線性系統可聯想為兩直線的相交情形。

4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觀念)

 在一般情況下,若至少有一個解,我們稱此線性
系統是一致性的(consistent);若無解,我們稱
此線性系統是非一致性的(inconsistent)。

 三元方程式構成之線性系統為

4
1.1 線性方程系統簡介 (不考)

5
範例 2 一個解的線性系統 (觀念)
解線性系統

5
範例 3 無解的線性系統 (觀念)

解線性系統

6
範例 4 無窮多解的線性系統 (觀念)

解線性系統

6
範例 5 無窮多解的線性系統 (觀念)

解線性系統

7
1.1 線性方程系統:增廣矩陣(不考)
增廣矩陣(augmented matrix)

 我們可藉由只寫數值的矩形陣列來縮減系統的表

7
1.1 線性方程系統 :基本列運算
 三個運算就對應於增廣矩陣列的下列運作:

1. 對某一列乘上一個非零的常數。

2. 交換兩個列。

3. 將一個列乘上某固定倍數,再加到另一列去。

 以上這些被稱為矩陣的基本列運算(elementary
row operation)。

8
範例 6 使用基本列運算
在下面的左邊部分,我們對系統的方程式進行操作來
解線性方程系統,且在右邊部分,我們對增廣矩陣的
列進行操作來解同一個系統。

8
範例 6 使用基本列運算(續)

8
範例 6 使用基本列運算(續)

9
範例 6 使用基本列運算(續)

9
1.2 高斯消去法: 簡化列梯形(不考)
 一個簡化列梯形(reduced row echelon form),或稱
「列簡梯形」矩陣。
1. 若有不全為零所構成的列,則該列中第一個非零的數
為 1。我們稱之為前導壹(leading 1,又譯為「領先
壹」)。
2. 若有全為零所構成的列,則它們必須被群組在矩陣的
底部。
3. 在有不全為零所構成的連續二個列之情形下,較低列
的前導壹需在較高列的前導壹的右方。
4. 有包含前導壹所在的行,該行其他位置元素需為零。
 矩陣若只具備前面三點特性,則稱為「列梯形矩陣」。

10
範例 1 列梯形和簡化列梯形(觀念)
下列矩陣為簡化列梯形

下列矩陣為列梯形,但不是簡化列梯形

10
範例 2 更多的列梯形和簡化列梯形

如範例 1 所示,一個列梯形矩陣,每一前導壹下
方都是零,而一個簡化列梯形矩陣,每一前導壹
下方和上方都為零。因此,以星號 * 代表任意實
數,則下列形式的所有矩陣都是列梯形:

11
範例 2 更多的列梯形和簡化列梯形(續) (觀念)

下列形式的所有矩陣都是簡化列梯形:

11
範例 3 唯一解
假設未知數為 x1, x2, x3, x4 的線性系統,其增廣矩陣已
經使用基本列運算來簡化為

此矩陣為簡化列梯形,且對應方程式為

因此,此系統有唯一解為 x1 = 3, x2 = −1, x3 = 0, x4 = 5。

11
範例 4 三個未知數的線性系統
以下三個矩陣都是未知數為 x, y 和 z 的線性系統,其增
廣矩陣已經使用基本列運算,使其成為簡化列梯形,試
解這些系統。

12
1.2 高斯消去法 (觀念)
最後的矩陣就成為簡化列梯形。

 將矩陣轉變為簡化列梯形(reduced row echelon


form),這過程稱為高斯– 喬登消去法(Gauss-Jordan
elimination)。此演算法包含兩部分:前向階段
(forward phase)是使得領導壹的下方為零;反向階
段(backward phase)是使得領導壹的上方為零。若
只進行前向階段,則程序稱為高斯消去法(Gaussian
elimination),而所產生的是列梯形(row echelon
form)。
15
1.2 高斯消去法

 步驟 1、找出最左邊不全為零的行。

13
1.2 高斯消去法

 步驟 2、需使步驟 1 中選定的直行,其最上方元素需
不為零。因此必要時,需將最上方的列和另一列做交
換。

 步驟 3、若步驟 1 中選定的直行,其上方的元素是 a,
則第一列需乘上 1/a 來獲得一個前導壹。

13
1.2 高斯消去法
 步驟 4、最上方的列乘上適合的倍數,加到下方的列,
使得前導壹下方的所有元素都變為零。

 步驟 5、現在遮蓋矩陣最上方的列,對剩下的子矩陣
(submatrix),再進行步驟 1 的動作。持續以這種方
式,直到整個矩陣成為列梯形。

14
1.2 高斯消去法

14
1.2 高斯消去法
現在已經成為列梯形。
 步驟 6、從最後一個非零列開始往上進行,將每一列
乘上適合的倍數,加到上方的列去,使得前導壹的上
方全部都是 0。

如為線性方程系統之增廣矩陣,答案為?
14
1.2 高斯消去法 (不考)
總結
 高斯喬登消去法之系統化程序(演算法)如下:
 步驟 0、由矩陣左上方座標 (1, 1) 的元素開始。
 步驟 1、處理目前座標 (i, j) 數據,先檢查是否為 0 ?是:
往下找非 0 的列來交換。若無非 0 的列可換,則改
處理右方座標 (i, j + 1)數據。接著,回到步驟 1。
否:整列除以本身數值,以得到前導壹。
 步驟 2、前導壹所在的行,以列運算使其他位置變為 0。
(註:可分前導壹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各一個 for
迴圈處理。)
 步驟 3、座標值各加 1,即 (i + 1, j + 1),檢查是否超出矩陣
範圍?是:已經完成高斯– 喬登消去法。否:回到
步驟 1。
21
範例 5 高斯– 喬登消去法

使用高斯– 喬登消去法解

15
1.2 高斯消去法 (觀念)
齊次線性系統

 每一線性方程齊次系統都為一致性的(亦即,齊次系
統一定都有解),因為所有的這類系統都至少有一個
解為 x1 = 0, x2 = 0, . . . , xn = 0。這種解稱之為顯解
(trivial solution);若尚有其他的解,則稱為非顯解
(nontrivial solutions)。
線性方程系統領導變數個數稱為此系統或增廣矩陣的階,rank(補充)
16
範例 6 齊次系統

使用高斯– 喬登消去法解齊次線性系統

17
1.2 高斯消去法 (不考)
 因此,此系統具有如下形式

高斯消去法和回代法
 對於小型的線性系統,以手工來求解(如本書大部分
的那些題目),高斯– 喬登消去法(化簡成為簡化列
梯形)是一個很好的程序。

18
範例 7 使用回代法進行範例 5 求解 (不考)
使用高斯– 喬登消去法解齊次線性系統

欲解對應的方程式系統

19
範例 7 使用回代法進行範例 5 求解(續) (不考)
我們如下進行:
步驟 1、對方程式解出領導變數

步驟 2、從最底下的方程式開始往上進行,持續地將每
一方程式代入上方的方程式。將 x6 = 代入第 2 個方
程式,得

20
範例 7 使用回代法進行範例 5 求解(續) (不考
將 x3 = –2x4 代入第1 個方程式,得

步驟 3、若有自由變數,則配以任意值,即無限多解。
若我們現在對 x2, x4 x5 分別配予任意值 r, s 和 t,則通解

此與範例 5 所獲得的解完全相同。

20
範例 8 線性系統解的存在性 (不考)
假設下面的矩陣為增廣矩陣,其為未知數 x1, x2, x3 和 x4
所構成的線性系統。這些矩陣都為列梯形,而非簡化列
梯形。試討論其對應線性系統解的存在性與唯一性。

20
1.2 高斯消去法 (觀念)
一些梯形的影響因素

 1. 每一矩陣有唯一的簡化列梯形結果

 2. 列梯形結果不唯一

 3. 雖然列梯形的結果並不唯一,但是矩陣 A 的簡
化列梯形和所有的列梯形,都會有相同的零列、
相同的前導壹,且都會發生在相同的位置。

21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Case 1: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0 0 
0 1 0 0 
 
a. no solutions : 0 0 1 0 
 
 0 0 0 1 

1 0 0  1
0 1 0  2

b. Exactly only one 0 0 1 3 rank (A) =n
 
0 0 0 0 
10 1 1
0 1  2 1
a. Infinite solutions:  rank (A) <n
0 0 0 0
 
0 0 0 0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Case 2: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2 0
 0 1  5 0
a. no solutions :  
0 0 0 1 
 
 

1 0 0 0
0 1 0 0
b. Exactly only one:   rank (A) =n=m
0 0 1 1
 
  1 0 2 0
0 1  5 0 
 
a. Infinite solutions: 0 0 0 0  rank (A) <n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Case 3: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變數過多,必有free variable,故無唯一解情況。係數矩陣A的秩Rank (A) ≦ m < n.
自由變數個數 m-rank (A) 必大於0,必有自由變數。

1 0 2 0 
0 0 0 1
 
a. no solutions :  
 
 
1 0 2 1
0 1  5 2 
 
a. Infinite solutions:  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4: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0 0
0 1 0 0
a. Exactly only one: 
0 0 1 0
 
0 0 0 0

1 0 1 0
0 1 2 0

b. Infinite solutions: 0 0 0 0
 
0 0 0 0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5: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0 0 
0 1 0 0 
a. Exactly only one:  
0 0 1 0 
 
 
1 0 2 0
0 1  5 0 
b. Infinite solutions:  
0 0 0 0 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6: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變數過多,必有free variable,故無唯一解情況,只有無限多解情況

a. Infinite solutions: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Case 2: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2 0
 0 1  5 0
a. no solutions :  
0 0 0 1 
 
 

1 0 0 0
0 1 0 0
b. Exactly only one:   rank (A) =n=m
0 0 1 1
 
  1 0 2 0
0 1  5 0 
 
a. Infinite solutions: 0 0 0 0  rank (A) <n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Case 3: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變數過多,必有free variable,故無唯一解情況。係數矩陣A的秩Rank (A) ≦ m < n.
自由變數個數 m-rank (A) 必大於0,必有自由變數。

1 0 2 0 
0 0 0 1
 
a. no solutions :  
 
 
1 0 2 1
0 1  5 2 
 
a. Infinite solutions:  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4: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0 0
0 1 0 0
a. Exactly only one: 
0 0 1 0
 
0 0 0 0

1 0 1 0
0 1 2 0

b. Infinite solutions: 0 0 0 0
 
0 0 0 0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5: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1 0 0 0 
0 1 0 0 
a. Exactly only one:  
0 0 1 0 
 
 
1 0 2 0
0 1  5 0 
b. Infinite solutions:  
0 0 0 0 
 
 
(補充,觀念)
Examples of general solutions for linear system of homogenous (齊次) equations
from a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augmented matrix. 齊次方程式為常數項為0,
必有明顯解(trivial solution) 。

Case 6: for m<n coefficient matrix, , m:equation number, n: variable number.


變數過多,必有free variable,故無唯一解情況,只有無限多解情況

a. Infinite solutions:
範例 9 軸元與軸行 (觀念)
此章節前面(定義 1 之後),我們有求出一矩陣 A

的列梯形為

前導壹發生的位置在(第 1 列、第 1 行)、(第 2 列、


第 3 行)、(第 3 列、第 5 行)。這些都是軸元位置。
軸行為第 1、3、5 行。
21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定義1

 矩陣 A 為一數值的矩形陣列,陣列中的數值被稱為矩
陣中的元素(entry)。

 一個 m × n 矩陣的通式可寫成

23
向量 (補充, 不考)
向量為一組(set)量(scalar) ,個別的量稱為此向量的分量
(component),具有n個分量皆為實數的向量形成之集合記為Rn 。
然而就幾何而言,向量可視為一個有始點(可視為都在原點),有方
向大小的線段。向量的各分量值即可表現此方向及大小。R2為2個
分量皆為實數的向量形成之集合,所以可視為一個無邊界之平面

幾何的向量相加,可為向量的頭尾相連。也可由將二個向量的分
量相加,而得相同結果。而向量與純量(scalar)相乘為將向量各分
量乘上該純量,幾何為向量線段乘上該純量,而方向不變。

7  3 1 
 4  2 1  1  2
 3
2 
1 

1 
 2 

3
1 
向量的演算 (補充, 不考)
2 1 3  2 1 1 
3  1 4 3  1 2
          
4 1 5  4 1 3 
         
5  1 6  5  1 4

2  2 
3  3 
1.5  
 -1.5  
  4   4
   
5  5 
向量的演算: dot product (補充, 不考)
 前頁的向量演算為相同分量數的向量才可演算,且
相對應的分量彼此演算。(演算所得之向量為 演算
向量之線性組合)

2 1 2  2 
3  1 3  3 
    ?     ?
4 1  4   4
      
5  1 5  5 
 點積為(dot product): 兩向量相對應的分量相乘後相
加而得一純量。
範例 1 矩陣的例子 (不考)

一些矩陣的例子如下

23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 可寫為

 矩陣 A 的第 i 列、第 j 行元素也可記作 (A)ij。

 A 的主對角線(main diagonal)(譯者註:方陣中,右
上到左下的元素稱為次對角線(anti-diagonal))。

24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定義2

 若兩個矩陣有相同的大小,且相對位置元素相等,則
稱此兩矩陣為相等。

定義3

 若 A 和 B 都是相同大小的矩陣,則 A + B 為相對位置
元素相加。不同大小的矩陣無法相加。

25
範例 2 矩陣相等 (觀念)

考慮下列矩陣

若 x = 5 則 A = B;但若 x 為其他值,則矩陣 A 和
矩陣 B 就不相等,因為並非所有相對位置元素都
相等。另外,找不到 x 的數值可以讓矩陣 A 相等
矩陣 C,因為矩陣 A 和矩陣 C 大小不同。

25
範例 3 矩陣之相加、相減 (不考)
考慮下列矩陣

而,矩陣 A + C、B + C、A – C 和 B – C,為未定


義或稱不存在。
25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定義4
 若 A 為任意矩陣、 c 為任意純量,則純量乘法 cA 為

將矩陣 A 的每一元素均乘上 c。矩陣 cA 稱為矩陣 A


的純量倍數(scalar multiple)。
定義5
 若 A 為 m × r 矩陣、 B 為 r × n 矩陣,則兩矩陣乘積

AB 為 m × n 的矩陣,其內部元素定義如下:矩陣 AB
的第 i 列第 j 行元素為,將 A 矩陣的第 i 列元素與 B
矩陣的第 j 行元素取出後,兩者點對點相乘後,再將
所有乘積的結果相加。
26
範例 6 決定矩陣乘積是否有定義 (不考)

假設 A, B, C 矩陣的大小為

由 (3) 式可知, AB 乘積的結果為 3 × 7 的矩陣,


BC 乘積的結果為 4 × 3 的矩陣, CA乘積的結果
為 7 × 4 的矩陣。而, AC, CB, BA 的乘積為未定
義(不存在)。

28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一般而言,若 A = [aij] 為 m × r 矩陣、 B = [bij] 為 r ×
n 矩陣,如下解說

 AB 乘積矩陣中,第 i 列第 j 行的元素 (AB)ij 為陰影部


分計算所得

28
範例 4 純量乘法

對下列矩陣

可得

通常將 (–1)B 記作 –B。

26
範例 5 矩陣相乘

考慮下列矩陣

因為 A 為 2 × 3 矩陣、 B 為 3 × 4 矩陣,則兩矩
陣乘積 AB 為 2 × 4 的矩陣。若想要計算出 AB 乘
積矩陣的第 2 列第 3 行元素,我們就將 A 矩陣的
第 2 列元素與 B 矩陣的第 3 行元素取出。然後,
如下所述,將之進行點對點相乘後,再將所有相
乘的結果相加。
27
範例 5 矩陣相乘(續)

AB 乘積矩陣的第 1 列第 4 行元素如下計算:

27
範例 5 矩陣相乘(續)

剩下的元素計算方式為

27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需要前面矩陣 A 的行數和後面矩陣 B 的列數相同,


方能求出矩陣乘積 AB。
 乘積結果的大小維度。

27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矩陣分割

(不考)

28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矩陣分割與乘法
 AB 乘積的列向量可以借由將 A 矩陣分割成列向量來
求得。

28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換句話說,這些公式陳述了

29
範例 7 重做範例 5
若 A 和 B 為範例 5 中的矩陣,則 AB 乘積的第 2
行,即 (8) 式可計算如下,得

AB 乘積的第 1 列,即 (9) 式可計算如下,得

29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矩陣的分割不一定只局限於分割成行向量與列向量,
只要分割成各種子矩陣(submatrix)後,以子矩陣為
區塊(Block)運算單元,進行矩陣乘法時,其大小
維度仍然滿足 (3) 式的規定即可。

29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AB 結果的第 (1, 1) 位置子矩陣的區塊:[-2].[-1 1]


+ [1].[0 -2] = [2 -4]
 AB 結果的第 (2, 1) 位置子矩陣的區塊:[3].[-1 1] +
[0].[0 -2] = [-3 3]
 AB 結果的第 (3, 1) 位置子矩陣的區塊:[1].[-1 1] +
[2].[0 -2] = [-1 -3]

30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30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矩陣乘積與線性組合
定義6
 若 A1, A2, . . . , Ar 為相同大小的矩陣、 c1, c2, . . . , cr 為
純量,則 c1A1 + c2A2 + . . . + crAr的展開形式稱為矩陣
A1, A2, . . . , Ar 使用組合係數 c1, c2, . . . , cr 的線性組合
(linear combination)。

30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 則

定理 1.3.1
 若 A 為 m × n 矩陣、x 為 n × 1 行向量,則矩陣乘積
Ax 可表為 A 矩陣行向量的線性組合,其中,組合的
係數為 x 行向量的元素。

30
範例 8 矩陣乘積視為線性組合 (不考)
矩陣乘積

可改寫為行向量的線性組合,如下式

31
範例 9 矩陣乘積 AB 的各行向量視為
線性組合 (觀念)
在範例 5 已得

從公式 (6) 和定理 1.3.1,矩陣乘積 AB 的第 j 行行


向量可表為矩陣 A 行向量的線性組合,其中,組
合係數為 B 矩陣的第 j 行行向量之元素。其計算
如下所示:

32
範例 9 矩陣乘積 AB 的各行向量視為
線性組合(續) (不考)

32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不考)
線性方程系統之矩陣形式

可以將原來的系統的 m 個方程式、 n 個未知


數取代為單一矩陣方程式 , A: 係數矩陣
32
(補充, 不考)
 線性方程系統Ax = b的Ax 可表現成係數矩陣 A 的行
向量的線性組合

 線性方程系統Ax = b 有解意味著b,可表現成係數
矩陣 A 的行向量的唯一(唯一解情況)線性組合,或
無限種(無限解情況)線性組合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觀念)

矩陣的轉置
定義7
 A 為 m × n 矩陣,則 A 的轉置(transpose)記作 AT,
其定義為將矩陣 A 的行與列進行交換而得到一 n × m
矩陣。亦即, A 的第 1 列就是 AT 的第 1 行、 A 的第
2 列就是 AT 的第 2 行⋯等等。

33
範例 10 一些轉置

下列為一些矩陣及其轉置的例子。

33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 亦即,

 在 (12) 式中,我們可看到 AT 可由對方陣 A 的主對角


線兩邊元素做「反射」而得。

34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轉置的特性
定理 1.3.2
 若下述各矩陣的大小維度滿足所述之運算,則
 (a) (AT)T = A
 (b) (A + B)T = AT + BT
 (c) (A – B)T = AT – BT

34
1.3 矩陣與矩陣運算

 (d) (kA)T = kAT


 (e) (AB)T = BTAT
 (譯者註:以上為轉置與先前介紹過的各種矩陣運算
搭配時之特性。)

定 義 8 (不考)
 若 A 為方陣,則 A 的跡(trace),記作 tr(A),其定
義為主對角線元素相加。當 A 不是方陣時, A 的跡
為未定義。

34
範例 11 跡

下列為一些矩陣和它的跡之例子。

35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定理 1.4.1 矩陣算術運算特性
 假設下述矩陣大小均符合運算所需,則下列矩陣
算術運算成立。
 (a) A + B = B + A (矩陣加法交換律)

 (b) A + (B + C) = (A + B) + C (矩陣加法結合律)

 (c) A(BC) = (AB)C (矩陣乘法結合律)

 (d) A(B + C) = AB + AC (矩陣乘法對矩陣加法之


左分配律)
 (e) (B + C)A = BA + CA (矩陣乘法對矩陣加法之
右分配律)
35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 (f) A(B – C) = AB – AC
 (g) (B – C)A = BA – CA
 (h) a(B + C) = aB + aC (矩陣純量乘法對矩陣加
法之分配律)
 (i) a(B – C) = aB – aC
 (j) (a + b)C = aC + bC
 (k) (a – b)C = aC – bC
 (l) a(bC) = (ab)C
 (m) a(BC) = (aB)C = B(aC)

35
範例 1 矩陣乘法結合律 (不考)

如矩陣乘法結合律所述,考慮

36
範例 1 矩陣乘法結合律(續) (不考)

因此

所以, (AB)C = A(BC),如定理 1.4.1(c) 所驗證。

36
範例 2 交換法則的失效 (不考)

考慮下面的矩陣

相乘可得

因此,AB ≠ BA。

37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不考)

零矩陣

37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定理 1.4.2 零矩陣的特性
 若 c 為一純量,且矩陣大小維度均滿足下列可運
算的條件,則
 (a) A + 0 = 0 + A = A

 (b) A – 0 = A

 (c) A – A = A + (–A) = 0

 (d) 0A = 0

 (e) 若 cA = 0,則 c = 0 或 A = 0

38
範例 3 消去法則的失效 (不考)
考慮以下矩陣

請確認以下的結果

雖然 A ≠ 0,將方程式 AB = AC 等號的兩邊都削去
A,這將導致 B = C 這種錯誤的結論。因此,一般
而言,消去法則並不適用於矩陣乘法(雖然在某
特定的情況下可能是對的)。
38
範例 4 非零因數的乘積後卻為零 (不考)
這裡的兩個矩陣 A 和 B 使得 AB = 0,但 A ≠ 0 且
B ≠ 0。

38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單位矩陣
 單位矩陣(identity matrix)。

 單位矩陣記作 I。

39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 若 A 為任意 m × n 矩陣,則

定理 1.4.3
 若矩陣 R 為 n × n 矩陣 A 的簡化列梯形,且矩
陣 R 若沒有零列出現,則矩陣 R 就是單位矩
陣 In。

39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不考)

反矩陣
定義1
 若 A 為方陣, 且 B 矩陣的大小與 A 相同, 使得
AB = BA = I, 則稱 A 為可逆的(invertible),或
稱非奇異的(nonsingular),且稱 B 為 A 的反矩
陣(inverse)(又譯為「逆矩陣」)。若無法找
到此種 B 矩陣,則 A 稱為奇異的(singular)或不
可逆矩陣。
39
範例 5 可逆矩陣 (不考)

因此, A、 B 都是可逆矩陣,且互為反矩陣。

40
範例 6 奇異矩陣 (之一種) (不考)
有任一列為零或任一行為零的方陣為奇異矩陣。為了
瞭解此情況,我們考慮下面的矩陣

為了證明 A 為奇異矩陣,我們必須顯示出:不存在 3
× 3 的 B 矩陣可使 AB = BA = I 成立。令c1, c2, 0 為 A
矩陣的行向量,對任何 3 × 3 矩陣 B,可得乘積

存在一全為零的行向量,因此可得知 BA = I,所以 A
為奇異矩陣。

40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觀念)
反矩陣的特性
定理 1.4.4
 若 C 和 B 均為 A 的反矩陣,則 B = C。
 一個可逆矩陣的反矩陣是唯一的,我們將之記作
A-1。
 亦即

令 A 為一方陣,
(a) 若 B 滿足 BA = I 的方陣,則 B = A−1。
41
(b) 若 B 滿足 AB = I 的方陣,則 B = A−1。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不考)

定理 1.4.5
 對於可逆矩陣

 若且唯若 ad – bc ≠ 0,則其反矩陣公式為

41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不考)

 定理 1.4.5 中的量 ad – bc,稱之為 2 × 2 矩陣 A


的行列式值(determinant),記作

 或記作

41
範例 7 計算 2 × 2 的反矩陣 (不考)

先決定是否為可逆矩陣,若是,則求其反矩陣。

42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定理 1.4.6
 若 A 和 B 為相同大小的可逆矩陣,則 AB 亦為可
逆矩陣,且 (AB)−1 = B−1A−1。

(AB) B−1A−1 = AI A−1 = I (不考)

42
範例 8 反矩陣的乘積 (不考)
考慮下列矩陣

可知

因此, (AB)–1 = B–1A–1 驗證了定理 1.4.6。


42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觀念)

矩陣的次冪

 A 的非負整數次方為

 A 之負整數次方為

 非負的指數定律

43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定理 1.4.7

 若 A 為可逆的,且 n 是非負整數,則

 (a) A–1 為可逆的,且 (A–1)–1 = A。

 (b) An 為可逆的,且 (An)–1 = A–n = (A–1)n。

 (c) 對任意非零純量 k, kA 為可逆的,且 (kA)–1 =


k–1A–1。 (不考)

43
範例 9 指數的特性 (不考)

令 A 和 A −1 為範例 8 中的矩陣,即

43
範例 9 指數的特性(續) (不考)

另,

所以,如定理 1.4.7(b) 所示,

44
範例 10 矩陣和的平方 (觀念)

在實數算術運算中,運用乘法交換律可寫出

然而,在矩陣算術運算中並沒有乘法交換律,所
以我們只能寫出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A 和 B 可交換(即 AB =
BA),也才能進一步寫成

44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觀念)

矩陣多項式
 若 A 為 n × n 方陣,若

 為任意多項式,則可定義 n × n 的矩陣 p(A) 為

 其中, I 為 n × n 的單位矩陣。而 (3) 式稱為 A 的


矩陣多項式(matrix polynomial)。

44
範例 11 矩陣多項式 (不考)

求 p(A),若

44
1.4 反矩陣與矩陣的代數特性 (不
考) )
 因為方陣 A 的乘積特性 ArAs = Ar+s = As+r = AsAr,
且因矩陣多項式為 A 的次冪所建構,所以任兩個
A 的矩陣多項式的乘積也是可以交換,亦即,

定理 1.4.8
 若 A 為可逆矩陣,則 AT 仍為可逆矩陣且滿足

44
1.5 基本矩陣與A−1 的求法 (不考)

定義1
 如果矩陣 A 可經由一連串的基本列運算而得出矩陣 B,
則稱矩陣 A 和矩陣 B 為列等效(row equivalent)。
定義2
 矩陣 E 若是由單位矩陣經過單一次基本列運算處理
後而得到的,則稱 E 為基本矩陣(elementary
matrix)。

46
範例 1 基本矩陣與列運算

下列為四個基本矩陣和其對應的列運算

46
1.5 基本矩陣與A−1 的求法 (不考)

定理 1.5.1 使用矩陣乘法進行列運算
 如果基本矩陣 E 為單位矩陣 Im 經過某一種列運算處理
後而得,且 A 為 m × n 矩陣,則矩陣乘積 EA 為矩陣 A
經過相同列運算的結果。

46
範例 2 使用基本矩陣

考慮矩陣

以及基本矩陣

47
範例 2 使用基本矩陣(續)
矩陣 EA 乘積為

剛好是將矩陣 A 的第 1 列乘以 3 倍加到第 3 列去。


所以,將某一矩陣 A 「左乘」基本矩陣 E ,就是
對矩陣 A 進行該列運算。

47
範例 3 列運算與其逆運算

下列為對 2 × 2 的單位矩陣進行列運算而得基本矩陣
E,且對 E 進行逆列運算回到單位矩陣。

47
範例 3 列運算與其逆運算(續)

47
1.5 基本矩陣與A−1 的求法 (觀念)

定理 1.5.2
 每一基本矩陣均是可逆的,且其反矩陣也是一基本
矩陣。
等價定理
定理 1.5.3 等價敘述(Equivalent Statements)
 若 A 為 n × n 矩陣,則下列敘述為等價的。(亦即,
同時全部敘述為真,或同時全部敘述為偽。)

48
1.5 基本矩陣與A−1 的求法 (觀念)

 (a) A 是可逆的。
 (b) Ax = 0 只有顯解。
 (c) A 的簡化列梯形為 In。
 (d) A 可表為基本矩陣的乘積。
反矩陣之求法

48
1.5 基本矩陣與A−1 的求法 (觀念)

 使用基本矩陣來執行一連串的列運算,可知

 由此方程式可知:相同順序的列運算可以將 A 簡化
成 In,也可將 In 轉換成 A–1。

A = E1−1 E2−1 ……Ek−1 用 A A−1 = I 證


49
範例 4 使用列運算求 A–1

求 A 的反矩陣

50
範例 4 使用列運算求 A–1

50
範例 5 不可逆矩陣
考慮矩陣

應用範例 4 所進行的程序,可得

因為已經發現左半部子矩陣有零列出現,表示 A 為不
可逆矩陣。
51
範例 6 齊次系統分析 (不考)

使用定理 1.5.3 來決定所給定的齊次系統是否有非


顯解。

52
1.6 再論線性系統與反矩陣 (觀念)
線性系統解的個數
定理 1.6.1
 一線性方程系統,不是無解、唯一解,就是無窮多
解,沒有其他可能性。
使用反矩陣解線性系統
定理 1.6.2
 若 A 為 n × n 可逆矩陣,則對每一 n × 1 矩陣 b,
系統方程式 Ax = b 有唯一解;為 x= A−1 b。
52
範例 1 使用 A−1 求線性方程式的解

考慮線性方程系統

其矩陣形式可寫為 Ax = b,其中

53
範例 1 使用 A−1 求線性方程式的解(續)
在範例 4 中已經知道 A 為可逆矩陣,且為

由定理 1.6.2 知,系統的解為

或 x1 = 1, x2 = −1, x3 = 2。

53
1.6再論線性系統與反矩陣 (觀念)
 這些解可以使用反矩陣和 k 個矩陣乘法計算而得。
但,更有效率的方法是組合出下式的矩陣

反矩陣的特性
定理 1.6.3
 令 A 為一方陣,
 (a) 若 B 滿足 BA = I 的方陣,則 B = A−1。
 (b) 若 B 滿足 AB = I 的方陣,則 B = A−1。

54
範例 2 一次求解兩個線性系統

或者

54
1.6 再論線性系統與反矩陣 (觀念)
等效的定理
定理 1.6.4 等價敘述
 若 A 為 n × n 矩陣,則以下敘述為等價敘述。
 (a) A 是可逆的。
 (b) Ax = 0 只有顯解。
 (c) A 的簡化列梯形為 In。
 (d) A 可表為基本矩陣的乘積。
 (e) 對每一 n × 1 矩陣 b,Ax = b 是具一致性的。
 (f) 對每一 n × 1 矩陣 b,Ax = b 有唯一解。

55
1.6 再論線性系統與反矩陣 (觀念)

定理 1.6.5
 令 A 和 B 是相同大小的方陣,若 AB 是可逆的,則
A 和 B 也一定是可逆的。

55
範例 3 使用消去法決定是否具有一致性 (不考)

試問 b1, b2, b3 必須滿足何種條件,才能使以下方


程式系統具有一致性?

56
範例 4 使用消去法決定是否具有一致性 (不考)

試問 b1, b2, b3 必須滿足何種條件,才能使以下方


程式系統具有一致性?

56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 (不考)

對角矩陣
 對角矩陣(diagonal matrix)。底下為一些範例:

 通式為

57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 (觀念)

 若乘積中的因子有對角矩陣,則計算很簡單

58
1.7 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
(不考)

58
範例 1 對角矩陣的次冪與反矩陣

58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觀念)
三角矩陣
 一個方陣中主對角線上方的所有元素均為零的矩陣
稱為下三角矩陣(lower triangular matrix),而主
對角線下方的所有元素均為零的矩陣稱為上三角矩
陣(upper triangular matrix)。不管是下三角矩陣
還是上三角矩陣,都稱作三角矩陣(triangular
matrix)。

59
範例 2 上三角與下三角矩陣 (觀念)

59
1.7 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

定理 1.7.1
 (a) 下三角矩陣的轉置為上三角矩陣,上三角矩陣
的轉置為下三角矩陣。 (不考)
 (b) 下三角矩陣的乘積為下三角矩陣,上三角矩陣
的乘積為上三角矩陣。 (不考)
 (c) 三角矩陣為可逆矩陣,若且唯若其對角線元素
均不為零。
 (d) 可逆的下三角矩陣,其反矩陣為下三角矩陣,
可逆的上三角矩陣之反矩陣為上三角矩陣。 (不考)

60
範例 3 三角矩陣之計算 (不考)
考慮以下兩個上三角矩陣

由定理 1.7.1(c) 得知,矩陣 A 為可逆的、矩陣 B 為不可


逆的(因為 B 的著對角線上元素有出現 0)。另,定
理 1.7.1 也讓我們知道 A-1, AB, BA 都是上三角矩陣。

60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 (觀念)

對稱矩陣

定義1
 若 A = AT,則方陣 A 稱為對稱矩陣(symmetric
matrix)。

60
範例 4 對稱矩陣 (觀念)

下列矩陣為對稱矩陣,因其轉置後與原來矩陣相同。

60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觀念)

定理 1.7.2
 若 A 和 B 為相同大小之對稱矩陣,且 k 為任意
純量,則
 (a) AT 為對稱矩陣 。

 (b) A + B 和 A − B 為對稱矩陣。

 (c) kA 為對稱矩陣。

61
1.7對角矩陣、三角矩陣、對稱矩陣(不考)
定理 1.7.3
 兩對稱矩陣的乘積仍為對稱矩陣,若且為若矩
陣乘法可交換。
對稱矩陣的可逆性

定理 1.7.4

 若 A 為可逆的對稱矩陣,則反矩陣 A–1 亦為對


稱矩陣。

61
範例 5 對稱矩陣的乘積 (不考)

以下第一個方程式顯示,對稱矩陣的乘積結果不是
對稱矩陣。第二個方程式顯示,對稱矩陣的乘積結
果為對稱矩陣。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第一個方程式
的乘積因子不可交換,但第二個方程式乘積因子可
以交換。

61
範例 6 矩陣乘積和其轉置為對稱 (觀念)

令 A 為 2 × 3 矩陣

觀察可得, AAT 和 ATA 都是對稱矩陣。

62
1.8 LU 分解 (觀念)
定義1

 方陣 A 可分解為

A = LU (1)

 其中, L 為下三角矩陣、 U 為上三角矩陣,此


稱方陣 A 的 LU 分解(LU-decomposition或LU-
factorization)。

63
1.8 LU 分解 (不考)
使用 LU 分解求解線性系統
 步驟 1、對線性系統 Ax = b 的矩陣 A 進行 LU
分解,得
LUx = b (2)
 步驟 2、定義一個 n × 1 矩陣 y 為

Ux = y (3)
 步驟 3、將第 (3) 式代入 (2) 式,得 Ly = b,並
解出 y。
 步驟 4、將 y 代回第 (3) 式,並解出 x。

63
範例 1 使用 LU 分解進行 Ax = b 求解(不考)

若已知矩陣 A 可被分解為

用以解線性系統

64
範例 1 使用 LU 分解進行 Ax = b 求解(續) (不考)

從 (4) 式,可以將線性系統改寫為

如上述步驟 2,定義 y1, y2, y3 為

64
範例 1使用 LU 分解進行 Ax = b 求解(續) (不考)

同時,亦可改寫 (5) 式為

或,等效方程式如下

65
範例 1 使用 LU 分解進行 Ax = b 求解(續) (不考)

此系統僅需以類似回代法,只是這次是由上往下的
方程式進行回代,稱為前向回代法(forward
substitution),代回後可得
y1 = 1, y2 = 5, y3 = 2
如上述步驟 4,將這些值代回 (6) 式,即可得下面
的線性系統

65
範例 1 使用 LU 分解進行 Ax = b 求解(續) (不考)

或,等效方程式如下

利用回代法(back substitution),即可得
x1 = 2, x2 = −1, x3 = 2

65
1.8 LU 分解 (觀念)
求 LU 分解的作法
 亦即,存在有基本矩陣 E1, E2, . . . , Ek,使得

 所以由 (8) 可求出 A 為

66
1.8 LU 分解 (觀念)

定理 1.8.1

 方陣 A 可以使用高斯消去法化為列梯形 U,且
過程中沒有用到交換任兩列的這種列運算。則
方陣 A 可以被分解為 A = LU,其中, L 為下三
角矩陣。

66
範例 2 LU 分解 (不考)

求矩陣 A 之 LU 分解

66
範例 3 LU 分解過程有使用列交換運算(不考)

若過程中有使用列交換運算,則 LU 分解要修改成
PA = LU ,其中, P 是執行列交換運算的基本矩陣。
例如,若 A 矩陣為

68
範例 3 LU 分解過程有使用列交換運算(續) (不考)

所以,

無法達成 A 矩陣的 LU 分解,因為過程中為了避免


軸元出現 0,所以基本矩陣 E4 做了列交換的運算。
若我們調整一下過程,先對 A 矩陣做列交換的運算,
得 PA 為

68
範例 3 LU 分解過程有使用列交換運算(續) (不考)

再對 A' 進行高斯消去法,化簡為上三角矩陣 U,
過程如下

68
範例 3 LU 分解過程有使用列交換運算(續) (不考)

可得 PA = E1 ’–1E2 ’–1E3 ’–1E4 ’–1E5 ’–1U,即 A’


= PA = LU

69
1.9 線性系統之應用 (列式即可)

 範例 4 三個封閉迴路的電路
試求圖 1.9.9 中電路的電流 I1, I2 和 I3。

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