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课程简介

Pengenalan Pendidikan
Bahasa Cina
课程内容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
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
第三章:语文教学原则
第四章: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五章: 语文教学媒体
第六章: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七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八章:语文教学研究
第九章 : 实用技能 、试题设计与教学计划
第十章:小学华文课程及教学计划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
1.认识到语文的性质;
2.认识到符号性和民族性是语文学科的特征;
3.认识到基础性和社会性是语文学科的特征;
4.认识到技能性是语文学科的特征;
5.了解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6.了解到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7.了解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1.1.1 语文的性质:
语 文 学 科 性 质 示 意 图

语文学科的
性质

语文学科的 语文学科的 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


特征 工具性 人文性 的融合
1.1 语文的性质:语言文字的三个层面

层面 语言文字的说明
本质上 语言文字:信息符号。
符号系统:外显形态 (声、韵、调:也是点和线)
产生目的:社会交际
功能 :社群之间的情意交流
横向上 语言文字:社会的共同工具
一个社会成员说的话,写的字,其他人都能懂:
促进社会交际
纵向上 语言文字:前人、今人、后人延续使用
沟通工具:世代相传、保存、发展文明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示 意 图

语文学
科的
特征

符号性 民族性 基础性 社会性 技能性


1.1.1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1.符号性
符号的系统 :
 语言= 语音 + 语义+词汇 + 语法的符号系统。
 语言符号: 复杂性高 (人脑、思维紧密联系)
符号的生成性 :
 语言规则: 有限;说出的话语: 无限
 语言符号的生成性
 红绿灯、交通符号:不能够生成新的符号

语文的代号性 :
 语文是口语、书面语的代号。
 口语、书面语:语言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点
语言 特点
★ 日常用语 / 说和听的语言
 口语 ★ 交谈 / 靠音传播
★ 受时空限制
 口语的书 ★ 小组会议记录
面形式 ★ 犯人的口供

★ 写作应用的语言
 书面语 ★ 写和看的语言
★ 口语的加工形式
★ 供阅读用的
语文形式 、内容与语用主体的关系
语文形式
(符号)
句法学

语文内容
语用主体
(对象)
(解释者)
语义学
语用学
语言文句的含义
语言特性 含义
1 语言符号具有高 符号系统
度复杂性
2 语言的约定俗成 语言规范化

3 能说出未曾听过 符号的生成性
的话语
1.1.1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2.民族性
语文学科教育  民族通用语言的教学活动
 本地华裔通用语的语文教育活动
华语:大马华裔共同的交际工具
共同的书面语 —汉语:普通话 —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典范的白话文著作: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
“约定俗成”:语言规范化的重要原则
语言规范化:学校语文教育
提高语言规范化的程度— 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国家繁荣

汉语声控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
高  汉语可成为世界通用语
语言规范的工作
层面 规范的策略 例本

语音 制定正音法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表》
词汇 出版规范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 出版语法规范书籍 《汉语修辞讲话》

文字 制定正字法 《简化字总表》
汉语在文字上和词汇上的特点
说明
汉语是:超方言的文字。
华社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
文字
理性的文字:音、形、义结合体。
非理性的文字:如假借字。
汉语中有少量的表音字

汉语的合成:由词根互相组合
词汇
掌握词根义和构词方式:遇到新词就可悟出大意
汉语的语法灵活:是整体表现的字不离词,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
1.1.1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3.基础性

语文学科: 基础性的学科
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
言文字,掌握听、说、读、写的
基本方法
中小学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学好其他学科重要的物质前提—素质教育
的基础,其他学科才能丰富知识内容,
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心灵,发展学生
的理论思维,奠定学生素养。
1.1.1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4. 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
★动物没有语言,但却有传递信息的手段。
★语言和文字: 社会共同使用的工具 — 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
一、社会的约定俗成。一个人说的话,是否能使听者
听懂,要取决于社会上人们的认可。文字一旦
形体确定,便约定俗成,人人公认。
二、是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1.1.1 语 文 学 科 的 特 征:
5. 技能性
语文学科:着重在应用的技能性学科。
技能:必须经过实际操练才能逐步获得。
语文学科教学上的特点:
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来培养学生掌握语文技能
其他学科:
听、说、读、写是求得知识、形成能力的手段
语文学科:
听、说、读、写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检验目标
现程度的标尺
听、说、读、写的实践,不能离开思维
— 在实践中受到思维训练。
忽略语文学科的技能性:语文教学走入误区
1.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言是工具:思维工具,文化传递工具
工具性: 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
等都关注的问题。

★“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

语言”
★“没有语言也有思维,没有思维也有语言。”

★“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的。”
1.2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

语言是 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


思维工具 关系 交际工具
1.2.1 语 言 是 思 维 的 工 具
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类人猿:
把积累起来的“感觉、知觉、表觉”等加以概括,形成抽象

概念,以自己的主观思维意识去表达客观世界中繁多的事
物和各种各样的关系 — 类语言便应运而生
★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语言: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承载的工具,思维活动运
行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目的、功能全都相同
相异之处: 思维是内在思维、隐性的;语言是外在的、显
性的
1.2.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同观点
1. 语言和思维各不相同: 各有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
★ 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语言
赤裸裸地单独存在。
★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雷: “心灵的推理”不
需要语言。
★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杜林:“谁要是只能通过
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什么是抽象的和
纯正的思维。”
★ 主张思维与语言二元论的观点,多为哲学家。
1.2.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同观点
2. 思维先于语言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
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我自然承认,就是现在也是先形成了新的复杂观念,
然后才能有新的名称,然后才有新的名字。”
爱因斯坦:
“在我的思维机构里,书面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
何作用。作为思想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
一些明晰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 再
生和组合。”
1.2.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同观点
2. 思维先于语言
中国生物学家周建人:
“思维-语言-文字,是一系相连的三个环
节。”
★持这种思维和语言二元论观点的多数为自然
科学家
★从个体发生来看,在学会话语之前,儿童也
有思维,即感觉运动图式思维。可见语言和思
维不是同时产生的,思维是先于语言的。
1.2.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同观

3. 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
☆思维必须以语言作工具,但思维不等于语言。
人们在思考问题、形成思想的过程中都要运
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
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符号系统。
☆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
过程中,既是言语活动,也是思维训练。思
维活动通过语言才能顺利进行,语言是思维
的物质外壳。
1.2.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同观点
3. 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工具,与思维密不可分,所以语文学科既
是语言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文教育中既要训练语
言,又要发展思维。
★第一种观点: 缺少科学依据,很难成立.(语言和思维各
不相同)
★第二种观点: 尚待证实.(思维先于语言)
★第三种观点: 比较符合辩证法。正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
壳,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思维和语
言的双重规律,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
言能力。(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
1.2.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交际工具。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明
确以下几点:
☆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人类交际的需要。人类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主要职能
是交际,但交际的需要和行为不限于人类。动
物的生存发展也需要交际,它们也有各自的交
际信号系统。
1.2.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人类健全完整的发音器官和
灵敏的指挥系统神经中枢是长期净化的结果,动物
没有。
2.“需要”基础不同,人类语言是一种社会需要,而
动物“语言”只是本能的需要。
3.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使语言有一种置换作用,能
用语言来表达异时异地的人、景、事、物,动物
“语言”无这种置换能力。
☆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旗语、图示、
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
表情等副语言。但这些都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它
们传递的信息都十分有限。只有语言才是人类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
1.2.3 语 言 是 交 际 的 工 具

☆在明确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的本质以
后,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必须投身社会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学好语文和
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懂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后,要
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学
好语文,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对于个人的进步
和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
☆在认识到语言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理论以
后,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多
加体验,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心理。
1.2.4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主要以语言
为依托。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
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也是传递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1.2.4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1) 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首先是记载文化的工具,是文化产
生、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极
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语文是创造文学的工具,文学是记载历
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4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2) 语 文 是 传 播 文 化 最 重 要 的 工 具
★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要
的工具。广义讲,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物质媒体的传播,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丝绸
文化;
★ 艺术媒体的传播,有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舞蹈
文化;
★ 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是语言文字,它是信息的
主要载体,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方式。
1.2.4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 文 是 学 习 文 化 最 重 要 的
(3)
工 具
★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学习及掌握各门学
科的基础工具。”
★叶圣陶:“语言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
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
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
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这个工具没有掌握好,就影响其他功课
的学习,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1.2.4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3) 语 文 是 学 习 文 化 最 重 要 的 工

★研究学生在学习各科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
怎样的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导学生在校园文化、
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语文的工具作
用。
★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
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指
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从而在学习各门学科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中能全
面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
1.3语 文 学 科 的人 文 性
★ 语言与思想情感,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文化
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
而且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

人文性的 语文教育与 语文教育与


提出 人的发展 民族精神
1.3.1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 “人文”源自于《易传》。人文与天文对举,
讲的是宇宙人世要合乎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进
而延伸出真、善、美的意思。

★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含义是
有文化的文明人,与野蛮人相对。

★“人文主义”一词是18世纪在德国由席勒等
人提出来的。一方面指接受文明的教育,一方
面指人的价值与尊严。
1.3.1 语 文 学 科 人 文 性 的 提 出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教育偏重人文教育
☆文艺复兴以来: 科学主义教育逐步取代人文教育和
宗教神学的权威地位
☆ 20世纪以来: 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激烈的碰
撞与整合
☆近年来: 重建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教学: 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逐渐步入文
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
整合,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1.3.2 语 文 教 育 与 人 的 发 展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
重要的价值。
☆现代语文教育: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
文的能力,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
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
☆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
传递经验的需要。
☆语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
的。语言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以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
1.3.2 语 文 教 育 与 人 的 发 展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双向建构
积淀的产物,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
识的生命,成为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
高形态,成为万物之灵。
☆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性。
“在立言中育人,在育人中立言。”
1.3.2 语 文 教 育 与 人 的 发 展
☆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身心的发展要在社会生活中才
能取得良好效果。
☆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区别:就与能否
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主体,一个主宰自己自由的人。
☆实践语文素质教育,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让学生
充分发挥潜在的聪明才智,展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
身的价值。
☆创新语文教育不应当再是摧残人才的应试教育和纯工
具论教育,而应当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的
素质教育。
1.3.3 语 文 教 育 与 民 族 精 神
☆语文学科教育是中国语言的教育,即民族通用语的教
育。
☆母语教材是一座宏伟的民族历史博物馆。
☆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语言文化
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财富。
☆使儿童了解本族语时,就是使他们了解人民的思想、
情感、生活和精神领域。学习母语,体认中华文化,
厚植民族精神。
☆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民族物质文明高度统一的
结果,是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的讨论源于科技进步
与人文发展的分化、对立和冲突,源于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摩擦与碰撞。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正面效应造就了当代人类文明,
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
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情感方式,拓展了人的生活和
发展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负面效应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
压抑,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物种等问题日趋严
重,物欲主义泛滥,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漠,
行为方式失范。
1.4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融合

人文性、工具
科学的精神 人文的精神 性融合的要求
1.4.1 克服对工具性的片面理解,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从科学技
术的角度来看,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是语言
科学又是思维科学。
☆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
文字,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术和能力,并要求学
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工具论尊重科学,指导学生吸收系统的语文知识,把
握运用语文的科学规律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主体
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试教育强调工具性,
“经验实证性”和“功利性” 。
☆科学观是包含着工具价值、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的。
1.4.2 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
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在倡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程中,
人们常对人文精神做出片面的理解。有
者甚至过分地强化非理性精神并以之取
代人文精神。
☆当语文教学出现理性化时,课堂上则过分
追求科学化。这种理性化教学发展到理性
主义,就带来人性结构的内部失衡,造成
非理性的失落和人性的扭曲。
☆语文教育界开展了对理性化教学的反思和
批判,提出拯救和保护人的非理性方面的
要求。但是非理性主义把人看作世界之本,
又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把人看作非理性
的人。片面地认为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
神,就得弘扬非理性精神。
1.4.2 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重建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有的把人文精神曲解为伦理精神。表现在语
文教学中,偏重政治思想教育和伦理道德教
育,而忽视语文知识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
☆有的以为人文精神就是文人精神。文人精神
历来是捍卫知识分子人格和尊严的武器,发
挥过积极作用。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终极”
作为哲学名词,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
一与最高境界。语文学科弘扬人文精神是
防止语文教育失衡与异化的根本举措。

★在语文学科中重建人文精神,要超越工具性
与人文性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摆脱对人文
精神的偏见和误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来探索语文学科
的人文精神建设。
1.4.3 语 文 学 科 人 文 性 与 工 具
性 融 合 的 要 求
☆语文既是表达形式,又有文化
内涵,既有科学文化,又有人
文文化,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具有融通共建的天然联系。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交流思想
的工具,也是表达文化、传递
文化的工具。
☆学会准确熟练地把握运用语言这
工具,是很深的学问,包括语言
学、文艺学、写作学、文章学、
文体学、修辞学、语用学、语义
学等等。我们现在大量的语文教
学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语
言、词汇、语法的层面上。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很需要拓展
科学理念的深广度和多元性,我
们教学中的科学因素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
1.4.3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

文化通常包括三层面:
一、人类全部的创造物,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二、人类精神领域的创造物,其中主要包括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
三、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在此层面,文化作为
匡正人类行为的内在整合力量,它是人的自
由追求、创造能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看:
语文学科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文明
进步的阶梯。
“语言构建了文化精神”,“外察
内省”的人性折光和经文化烛照的
文明成果。
1.4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1.4.3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
要求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语文教育固有
属性决定的,是不可缺少的内在组
成部分。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共
建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创造了一定
的条件。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工具有
内在的相通性。在表达层面上,
语文教材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
在听说读写实践层面上,工具文
化和人文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和
统一建构的,只是在具体形态功
能和作用方面有所差异,如科技
说明文与文学作品就有明显区别。
1.4.3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在认识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时要防
止和克服非人化的倾向,强化人文精神教
育;在倡导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之际,
不能离开科学精神,要在自然—人—社会
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科学、人文科
学、社会科学内在相通的大科学观,拓展
科学视野,使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富
有广博的内容和实践意义。
☆要防止和克服人文精神教育中的
“人本主义”、“文化主义”倾
向,和“片面强调人的自由和人
的创造”倾向,以及“片面强调
文化传统的决定性作用”倾向。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学生个性
发展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统一的精
神过程。
1.4.3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要自觉认识学生的发展应保持合目的性
(善)与合规律性(真)的张力和统一
体,要认识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的心灵世界
统一体,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是语文学科
内在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语文学科教
育重要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育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
合,最终要落实到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
中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自觉行动上。
总结
☆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认
识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
识到语言的许多新的侧面、新的特点。
☆从信息论角度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从系统论角度看,语言是开放的系统。
☆语文教育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
合,最终要落实到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
中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自觉行动上。
自学课业(ISL)
以组合方式(最多三人一组)完成下列课业:
1. 试以思路图列出语文学科的特征及其
要点。
2. 试以图表列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异同。
3. 试述文中中外学者对语言和思维关系
的看法。
讨论课
1. 根据“自学课业”第三课题,各组合以适当的
呈报方式,报告讨论成果。
2. 成立正反两方,对上述第三课题的两种不同观
点进行辩论。
3. 其他组合评议、补充。
4. 师生交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