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简介

作者 : 不详

作品别名: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文学体裁: 话本
内容大意
宋朝高宗时,临安有个官人叫刘贵,由于时乖
运蹇(jiǎn),读书不济,乃改行做起买卖,但
半路出家,技巧不够,又把本钱消耗掉了。娶
妻王氏,因没有子嗣(sì),又娶了二房。二
房姓陈,是陈卖糕的女儿,家中都叫她二姐。
一日,刘贵携王氏去丈人家拜寿,留二姐在家
看守。丈人见刘贵落魄,就拿出十五贯钱资助
他开个柴米店。刘官人谢了又谢,允妻子在娘
家多盘桓几日,自己驮(tuó)了钱归家。……
……归家途中又饮了三杯两盏酒,醺醺到家。

他嫌妾陈二姐开门迟了,加以酒醉,便戏言已

将她典给别人,并以十五贯钱为证。陈二姐信

以为真,趁刘贵熟睡,当晚偷偷逃往娘家,想

告知父母。途中遇卖丝客崔宁,结伴而行。不

料,贼人静山大王潜入刘家,杀了刘贵,盗走

了十五贯钱。……
……邻居发现后,追赶上陈二姐,发现崔

宁与她同行,而且身边也有十五贯钱,就

把二人一起送官。临安府尹认为人赃俱在,

对二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后刘贵之妻王

氏被静山大王掳去作了押寨夫人,事久乃

得知真情,才告官平反冤狱。
主题
作者通过对崔宁和陈二姐在严刑拷打
之下招供诬(wū)服,被判死刑的悲剧
来描写,精于谋篇、巧于布局,深刻
揭露和批评了封建吏治的腐败昏庸。
《错斩崔宁》角色
• 刘贵

• 王氏夫人

• 陈二姐

• 崔宁
1.刘贵
娶了大娘子王氏与一个小娘子陈氏。祖上原是有
根基的人家,后因时运衰,做生意又失败。
刘贵前往老丈人王员外的寿诞,岳父看他可怜就
赠予他些少本钱十五贯去开个柴米店。
后因对着二姐胡乱说酒话开玩笑说要卖了她,信
以为真的二姐打算回娘家禀告,因此家中无人而
被三更闯入的窃贼失手杀害,抢走十五贯,次早
才被邻居发现被劈死在厨房。
2.刘大娘子(王氏)
为刘贵的大房,父亲是位员外。
刘贵死后她跟着邻居不分青红皂白,笃(dǔ)定认
为陈氏偷汉子串通情夫杀害刘贵。
事后一年,她与家仆在一所林子中遇上强盗,然
后山寨大王便娶她为妻。
后来从大王口中得知他曾经做过哪些坏事,其中
他就是杀害刘贵之人,才知道她误会小娘子跟崔
宁,使他们枉死。
最后妻子就报官把土匪抓了,为小妾跟崔宁平反
了。
3.刘小娘子(陈氏)

为刘贵的二房,家中都呼为二姐。
将刘贵的玩笑当真后要回娘家,走至半路遇
上崔宁,与他同行。
后被邻居请回刘家看尸,而被邻居误会为奸
夫淫(yín)妇且谋财害命,扯(chě)至临安府
审判。
崔宁与她被屈打成招,处以极刑而枉死。
4.崔宁
在半路与要回娘家的二姐相遇,便结伴而行。因往城
中卖了丝帐,赚了些钱,凑巧的是,这些钱刚好十五
贯,而被误会与二姐狼狈为奸杀害刘贵,无辜不知任
何事的他也被处以极刑而枉死。
王老员外与女儿并一干邻佑人等,口口声声咬定他们
杀死刘贵,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拷讯一回,
可怜崔宁和小娘子,受刑不过,只得屈招了,说是一
时见财起意,杀死亲夫,劫了十五贯钱,同奸夫逃走
是实。
由此可知陈二姐和崔宁由于个性柔弱,公堂上抵不过
众人,被屈打成冤。这就暴露出封建官吏草菅(jiān)
人命的凶残,揭示了封建法律的虚伪。
语言
• 话本先说主要面向市民阶层,所以其语言必然和
市民阶层息息相通,生动通俗,不能是特别书面
化和雅化语言。
• 刘贵对陈二姐的戏言: “说出来,又恐你见怪;
不说时,又须通你得知。只是我一时无奈,没计
可施,只得把你典与一个客人,又因舍不得你,
只典得十五贯钱。若是我有些好处,加利赎你回
来;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 其中
的“舍不得”,“不顺溜”等都是相当通俗的白
话。这些白话精炼、形象、生动、朴素,生活气
息浓厚,富于表达力。
• 表现生活信条:“他妻莫爱,他马莫骑”
• 反映市民生活经验:“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梭”
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崔宁和陈二姐在严刑拷打之下招供
诬服, 被判处死刑的悲剧的描写,精于谋篇、
巧于布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
昏庸。
作者借崔宁和陈二姐含冤被斩的悲惨故事,抨
击了封建官吏率意断狱、草菅人命的罪行。
对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也表现
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无辜遭受摧残的同情。
《错斩崔宁》艺术构思
一、浓厚的讲说色彩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话本“开篇”,是说话人向听众颂一首诗:

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
嫉妒每因眉睫浅,戈矛时起笑谈深。
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
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紧接着是对听众发掘诗的教育意义:
• “这首诗,单表为人难处。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
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都为利来;蚩蚩蠢
蠢,皆纳祸去。持身保家,万千反覆。所以古人云:
“颦有为颦,笑有为笑。颦笑之间,最宜谨慎。”

开篇引诗、说诗完毕,就进入“入话”了。但在
“入话”前,有这样几句:
• “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
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
“入话”(请参阅原文第四、五段)

“正话”
• 今日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断
送了堂堂七尺之躯,连累两三个人,枉屈害了
性命。却是为着甚的?有诗为证。
二、利用巧合,精于谋篇
• 情节“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它通过一系列
巧合的事件构成整篇小说。
• 刘贵的丈人给刘贵的钱是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刚
好也是十五贯;刘贵的十五贯被盗,本人被杀,妾
陈二姐回娘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带十五贯的崔宁;
崔宁卖丝后要往褚(chǔ)家堂去,陈二姐的爹娘也在
褚家左侧,于是两人得以同行。
• 这一连几个巧合就促成了一场冤案。整个事件的发
生都是偶合的,但又无不反映了社会的必然。作者
有意运用偶合,编织出新颖、奇巧、引人入胜的故
事,通过故事映衬和谴(qiǎn)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这个人命案由许多不相干的“错”巧合铸(zhù)成。
• 二姐走后,大盗静山大王半夜推开刘贵家门,杀了刘贵,
抢走十五贯钱。
• 第二天早上,陈二姐在路上与一个卖丝的后生崔宁结伴
同行。
• 正走间,刘贵的邻居赶来,不由分说,从崔宁身上搜出
恰好也是十五贯钱,于是错将崔、陈二人押送府衙(yá)。
• 府尹不问来龙去脉,便错判崔宁、陈二姐有奸情,杀夫
夺钱,私奔出逃。
• 重刑拷打之下,二人屈打成招,被错判死刑。话本就是
这样,利用偶然性因素,紧紧抓住一个“错”字来结构
话本。
三、工于安排,巧于布局。
• 临安府尹身为执法官员,在审理案情中被生活中
的巧合、偶然或假象所迷惑,而没有透过现象看
本质去认真勘(kān)察案情。临安府尹完全凭自
己的主观臆断把被告的申辩统统斥为胡说。
• 他认为“他家先丢了十五贯钱,你却卖的丝恰好
也是十五贯钱,这分明是支吾的说话了。”崔宁
既与陈二姐同行,那么便是谋了刘贵的小老婆,
劫了十五贯钱,杀死陈二姐亲夫的凶手;而陈二
姐呢?作为妇人家怎能在黑夜行走?一定是脱身
之计。
• 府尹断案时的口头语:“分明是”、“便是”、
“定是”就是府尹固执地把生活中的那些偶然性
巧合,得意地当作合于逻辑的必然性事实,并以
此作为断案的根据,并据此大做文章,这就触到
了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实质。
• 抓住了这场悲剧发展链条中关键的一环。这样,
府尹主观断案这样巧合的“偶然”事件,就不仅
是作者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组织情节,使情节曲
折引人,矛盾集中突出的一种艺术手段,而是把
它作为诸发展环节交叉点上出现的蕴含深邃
(suì)内容的质的反映点。
• 于是前面发生的那些“巧合”、“偶然”就立刻
显示出一种强烈摆布和支配人的神异魔力,人在
这种看似纯粹的“巧合”、“偶然”面前显得多
么无能、微弱。
• 崔宁、陈二姐在本可逃避而终未逃避的现实中,
只能无可奈何地死去。
• 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话本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四、真实细腻的描写,令人赞叹
• 说话人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层层剥(bō)笋(sǔn)
把事件展开。
• 对这段冤狱的发生、发展及结果写得入情入理,
对“错斩崔宁”的原因分析得全面细致。
• 刘贵并非陈二姐和崔宁所杀,而是偶然夜入刘家
的盗贼静山大王杀的。
• 细至入微的描写,也间接地揭示出“错斩崔宁”
的社会原因。
•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导火线,官府的“率意
断狱”才是主要原因。
• 在贫富对立、盗贼横行的社会条件下,静山大王
可以杀人动财,甚至掳(lǔ)夺人妻,却长期逍遥
法外;左邻右舍因害怕命案牵扯,见陈二姐与崔
宁同行,所带钱与死主的失钱相符,便众口咬定
陈崔通奸谋。
• 府尹不问青红皂白,严刑逼供,臆断使案,这便
是冤狱环生的根本原因。透过崔陈悲剧,可以了
解到当时社会的昏暗和腐朽。
• 通过人对话及内心活动的描写,塑造了陈二姐这
一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善良妇女的艺术形象。

• 陈二姐听了刘贵的戏言后“狐疑不决”,虽经再
三追问,最终还是相信了刘贵“下得这等狠心辣
手”。陈二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
甚色样人家?我须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
日有人来要我,寻到我家,也须有个下落。’沉
吟了一会,却把这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
脚后边。趁他酒醉,轻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
款地开了门出去”。
• 陈二姐之所以信了刘贵的话,是因为他在夫家是
一个“妾妇”,地位卑微,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即使这样,她对刘贵仍是十分爱护,临出门,把
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给他
“拽上了门,并让邻居转告刘贵到娘家去找她。

• 这些描写表现了陈二姐善良、驯服的性格。让人
不禁为她那种身不由已、任人摆布的命运发出悲
叹、同情。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陈二姐对钱十
分级心,即使在匆忙逃走时还关心丈夫的钱财和
门户,这些描写也为我们勾画出陈二姐这一贫苦
女子典型的小市民特征。
结论
• 这篇故事由戏言开启事件、由巧合产
生误会,牵扯出人命冤案,最后也因
巧合使真相大白、冤情昭(zhao1)雪,
通篇情节曲折离奇,可是案情并不复
杂。
• 我们可以知道巧祸的发生,不仅在于
作者安排的『巧』,最大的成因还是
在这片故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的种
种社会的乱象。
问题
1. 为什么说十五贯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
关键?(5分)
2.小说是怎样在故事中成功刻画出陈二姐
这一个人物?(10分)
1. 为什么说十五贯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陈二姐被出卖的戏言,刘贵的遭窃被杀,崔宁
的被牵累蒙冤,无一不与十五贯钱相关。为了
后面情节发展,作者在开头介绍刘贵时就作了
伏笔。特别写他家道中落,时乖命蹇,半路出
家不会做生意,以致消折了本钱等等,便是为
了后文写出丈人资助他十五贯钱以开设米店,
以及刘贵回家跟陈二姐开玩笑说是将她出卖得
了十五贯钱等等情节。
2.小说是怎样在故事中成功刻画出陈二姐这一个人物?

到了“点灯时分”,“小娘子二姐独自在家,
没一些事做,守得天黑,闭了门,在灯下打瞌
睡”。这几句话表现了陈二姐的本分和老实。
她是小心谨慎地闭了门,在守候丈夫跟大娘子
回来在灯下打瞌睡,说明丈夫没有回来,困倦
了也不到床上去睡,表现她作为一个小妾的小
心和温顺。
刘官人敲了半响敲开了门,“进去,到了
房中二姐替刘官人接了钱,放在桌上。”
这句显示了陈二姐对丈夫不是不理不睬,
开了门就各自睏去,而是赶快把刘官人手
中钱接过来放在桌上。这就从她跟丈夫和
睦亲近的关系中,进一步表现她小心温顺
的性格。
“那小娘子听了,欲持不信,又见十五贯
钱堆在面前;欲持信来,她拼日与我每半
句语言,大娘子有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
等狠心辣手?”表现了她虽然老实本分,
却是个有头脑的人,信与不信都各有根据,
并不是糊里糊涂地一说就信以为真。
然而本来孤疑不决的陈二姐,经过三问三答
之后,事情越说越真,不由人不信,这引出
半夜出走招来重大变故的情节。进一步揭示
陈二姐的性格:她精细,有心眼,却过于软
弱温顺。听说丈夫将她典卖,没有怨恨,更
没有抗争,唯一的不满和要求,仅仅是应该
“通知我爹娘一声”。
对于丈夫把自己典卖得来的无情无义的十五
贯钱,她有理由在一气之下取走带回娘家去。
但她没有这样做,仍然留给丈夫,表现出她
是多么善良老实,生怕丈夫酒醒后找不到,
还特意挪来堆在他的脚边,表现出她是多么
的小心精细。离开时收拾衣服是“轻轻的”,
开门是“款款的”,临走时还特意把门拽上,
一举一动都是性格化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