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BCNB 3013

语文学习理论
带来的效应 和其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组员:
陈甄甄
王雪莉
语文行为心理 语文建构心理

语文人本心理 语文学习理论

语文认知心理 语文多元智能
• 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学习 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
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
为主义的代表学说。

理论 • 条件——反射 理论
• 刺激——反应 理论
• 操作——强化 理论
• 社会——观察 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学说)

•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1870—1932)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

•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通常狗吃
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
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平时上课学生吸收知识,听到老师说上课,就会开始准备吸
收知识)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他开始做一个实验。先给狗听一个铃声(对/错),狗
没有反应,然而在给狗铃声之后紧接着呈现食物(教师给予鼓励),并经反复多次结合后,
单独听铃声而没有食物,狗也“学会”了分泌唾液。(吸收知识)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
的多次结合从一个中性刺激变成了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条件性反应。(老师
的鼓励造就 学生学习动力)

•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
形成。
刺激——反应 理论 (桑代克学说)

• 学习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地渐进过程。
•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定律:
- 准备律 : 在语文学习活动前,导入课能让学生有所预备,且学生能自如地掌握学习内
容。
- 练习律: 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 告诉学习者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
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正不断纠正学习内容。
- 效果律: 奖励和惩罚可有效地控制行为。
• 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
操作——强化 理论
(斯金纳学说)

• 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学说。

• “斯金纳箱”实验 (第5页)

• 强化理论的主要原理 :
- 正强化 :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奖励),有
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

- 负强化 :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
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
课堂实例 (一)
• 当孩子能够自己动脑筋解决冲突时,老师就会让他们来分享“如
何解决矛盾”的经验,并且表扬他们的这种行为,为他们贴一颗
小红星作为鼓励,以此强化幼儿学会解决矛盾的行为。

• 当教师要把强化的对象扩大到全班幼儿时,可以利用替代性
强化手段。如教师在班级里,当众表扬某一个幼儿时,不仅会对
受表扬的幼儿起到强化的作用,也会引起班里其他幼儿模仿这种
受表扬的行为。 (班杜拉学说——观察他人、模仿)
社会——观察 理论 (班杜拉学说)

•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的产生学习。

• 班杜拉实验 (第九页)- 成人的榜样对儿童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 人类大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
• “我看到××很安静的坐在小椅子上等待老
师,我看看谁可以像他一样学会安静的等
待呢?”而不是很大声的去凶,去喊,那
样反而没有什么作用。

课堂实例(二):
有一次陈老师上手工活动,纸片都掉在
地上,活动结束后,老师带头捡,孩子
们看到老师的行为,也跟着一起捡纸片。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从小事做起,
用“身教”来感染和影响幼儿。

课堂实例 (三):
行为主义带来的效应 &
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学说)

(一)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实践案例:
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信息进行转换,获得新的认知――“时间是循环”。
师:老师将时间的图片按这样的顺序摆放:12点→1点→2点→......→11点,问幼儿:“这是有顺序吗?”
生:有顺序。
师:将图片的位置变换:11点→12点→1点→......→10点,问幼儿:“这是有顺序吗?”
生:有。
师:将图片的位置变换:10点→11点→12点→......→9点,问幼儿:“这是有顺序吗?”
生:有。
师:看看钟,想想时间有什么秘密?
生:时间是走的,不停转的。
师:对了,因为时间是循环的,所以任何一张图片都可以摆在第一张,也可以摆在最后一张。
(二)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
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 实践案例:

从“动物”这一主题来看,
~小班老师 - 会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动物的外形、花纹上,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和
视觉映像。
~大班老师 - 老师的教学目标则侧重于了解动物“特殊的本领”,让学生通过查资料、
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自然界“最什么”的动物,比如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跑的
最快的动物猎豹等。

* 不仅加深了幼儿学习的层次 ,也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三)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
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
• 实践案例:

在植物角中,幼儿种植了芽类植物,在此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
展开了猜测:豆芽会不会长出来?它的生长过程会是怎样的?之后
让他们定期来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并且用图画记录下来,看看与
之前的猜测有什么不同。为此老师又开展了一次讨论会:你观察到
了什么?你对豆芽的生长情况有什么疑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
的解答来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回应,从而对植物
的生长情况有一个科学的概念。 (又有新的认知、更深层)
认知学习理论带来的效应 & 其对小学语文
教学的启示:
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 在学生的学习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可以被教,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主动
发展的个体,本身就具有学习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 正如,托尔曼提到的当人原有的“认知地图”与环境产生冲突时,人总是要主
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 启示: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
重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中为他们的主动学习创造宽松、自由、民主的环
境,教学活动的组织多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学习)
人本学习理论
• 教育目标 = 发展学生潜能。

• 学习动机= 自我实现。(没有通过教师)

• 教育中心 = 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是“引导” 不是“教”。)

• 罗杰斯 & 马斯洛 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
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
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
定论
• 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 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这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意味着
某种指导是不必要的;相反,它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任务看成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积
极向上。
• 能充分激发各人的潜能,在现实中能自我提升。(没有受到约束)

• 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能独立学习,不依赖老师)

• 启示: 重视学生的意义学习。 (杜绝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


动力)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内部需求、情感、动机等。 给学生更
多的自由,让学生真正参与。)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带来的效应 & 启示:


语文建构心里
•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

• 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
提下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
新性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
支架式教学 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
抛锚式教学 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
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随机进入教学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
认识与理解
抛锚式
• 老师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老师要她的学生围绕
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xx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
题。

• 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
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
• 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4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
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
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

• 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
•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
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
• 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
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

• 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
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开发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
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
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

• 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
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
见?”
• 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
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
犹太人)的照片。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在情境中完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
与教的意义与关系的重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析自然之理,判人
生之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
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
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
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
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建构主义带来的效应&启示
第一,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语文生字教学中就应该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
一个生字,教师的任务不是告诉学生这个字读什么,而是让学生
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在问题得到解决
的时候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主体地位。
第二,教师在合适时机进行特例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教师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引导地位仍然是重要的。

建构主义学习一方面要求学习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
要求学习者能够向教师、以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一方面尊重学习者建构知识来源、方式和结果的多重性,另一方面也要
求学习者尊重其他人建构知识的方式和表征,
语文多元智能
•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
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教育教
学工作的反思。

•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心理学、
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
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
实例的观察分析,对传统的智商理论和认知理论进行了反驳,
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力定义。

• 教授提出每个人身上都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它没有高低
之分,只有类型的差异,并且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提高。
创造性

主体性

灵活性
语文多元智能
带来的效应&启示
构建多元智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
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

• 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
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
趣。
• 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
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
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形象直观,
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中,可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的非常轻松愉快,真正寓教于乐。

• 例如课上,识字环节是重点,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讲
授式识字,老师可以形象地为孩子们展示了形声字的规律;
在学生识字读文完成后,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优美地音乐声
中朗读儿歌。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
孩子各种智能的发展,学生愿学乐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
率。
创设丰富活动情境,给予学生成功机会,
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
• 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
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
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
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
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
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
• 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
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
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
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巧“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
的教学方法
• 多元智能理论为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借以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过程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
人、生存和养成健全人格。

•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排演课本剧,提高学生肢体运动智能。演出一场课本剧,要
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比如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
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置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
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这些工作无一不促进学生肢体运
动智能的发展,增长学生才干,发展学生个性。

• 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
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觉空间、音乐韵
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巧“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
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

• 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
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
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
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故事发展语言表达智能

以“日记”发展自然观察智能

以“实践”活动发展
自我语言智能

以“合作”培养人际交往智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