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第三章 中小学艺术教学应该是艺术化的教学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
第一节 中小学艺术教学法需要艺术教学原则来指导

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标志是:
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
且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法主要是充分运用各种艺术审美形式,在
学生自身参与的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中结合着进行,而不是采
用专门的、单一的艺术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原则(王策三):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法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
人们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

(郭声健:那些即不合符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法过程的规
律的东西,是不宜被叫做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近几年出版的艺术教育方面著作中提出的艺术教育原则:
魏传义主编的《艺术教育学》:1、统一性原则;2、非强制性原则;3、自我发
现原则;4、相互交流性原则;5、针对性原则;6、整体性原则。
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1、教育性原则;2、情感性原则;3、科
学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曹理编著的《普通音乐教学概论》:1、形象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实践
性原则;4、律动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启发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
因材施教原则。
常锐伦著《小学美术教学论》: 1、审美性原则;2、直观性原则;3、理论讲述
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4、启发创造性原则;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
原则。
廖家骅著《音乐审美教育》: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2、审美体验
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原则;4、统一要求与
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陈曼君、吴跃跃主编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统一的原则;2、启发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3、形象性原则;4、音乐知识
与音乐技能相结合的原则;5、律动性原则;6、及时反馈与巩固性原则;7、循序
渐进与发展性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刘云翔与魏煌合著的《音乐教育学》: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
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形象直观性与抽象概括性相结合的原则;4、
启发性与主动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6、传授
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7、律动性原则;8、理解性与巩固
性相结合的原则;9、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对上面例举诸多艺术教学原则的看法:
在这些艺术教学原则中,有许多的确突出了艺术的特点,符合艺术审美规律,
如,非强制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相互交流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律动性原则等。
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艺术教学法实践真正能够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无疑,艺术教
学法是名副其实的。当然,这些原则是否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原则而不仅仅是一般
的要求,是否对艺术教学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比如律动性原则),是否反映
了艺术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规律,是否与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相符合,这些问题还
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上述原则中的有些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作为教学原则,是否在数量上需要这么多。
其次,上述有些艺术教学原则,并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实践上是各个学科
教学都需要遵循的教学法基本原则。
作为艺术教学原则所提出的东西,应该是对艺术教学实践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的东西,那些你不说我也知道或你说了我却不知所云的原则,与其多提不如少提
好,少提不如不提好,免得使人理论上要上上不去,实践中想下下不来。
往往在许多论文和著作中对艺术教学法原则所作的论述,与其说是在向读者
证明并展示其艺术教学原则确立的科学性和依据,还不如说是在告诉读者为什么
艺术教育必须遵循整个教育都应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或者是在教给读如何根据
教学基本原则进行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
第二节 中小学艺术教学法的艺术融合原则

任何学科教学原则提出应考虑的因素:
1、它们是否遵循教育学和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法基本原则,或至少不与
教学法基本原则相悖。
2、它们是否突出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反映了该学科的教学规律。
3、它们是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教学原则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并始终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补充。
王策三《教学论稿》:教学原则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于教学法中矛盾关
系的认识和处理原则。
作者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学法过程与结
果的优化等三个不同角度,提出艺术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
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艺术愉悦原则。
一、艺术融合原则的提出
中小学艺术教学法的艺术融合原则是指:
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一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
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其他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的其他方面的
内容,以便有效地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
学生的艺术修养。
课时开设一样,为什么我国艺术教育不如国外开展得好?
一方面我们的课时往往是虚设的,人家的课时是实的。
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我们更是不如人家。
艺术之间天然联系,使得我们有可能穿过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
一切艺术都有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
艺术与审美心理学中一般把通感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是指由对革本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即所
谓的“艺术通感”。其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所勾起的对艺
术构思与艺术创作手法顿悟。其三是指审美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的感觉、
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情绪等的作用,引起其他感官、知觉兴奋和整体感
受的心理现象。
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直接目的的基本素质
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艺术教育,它即不同于其他专业化的学科教学,也不
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学,它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形式诸方面都遵循艺术
的规律,突出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突出中小学普通教育的特点,即不可能也不
应该有艺术专业与方向之分。
二、艺术融合原则的实施
艺术融合原则实施的基本条件:
艺术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广泛的艺术修养以便能清楚地看到他正在进行的教学法
工作是同其他领域之的的关系;艺术课教材所选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等必须为艺术教
学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提供广泛的空间;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
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由于音乐和美术是中小学正式开设的艺术课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所接触的上要
艺术形式,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是艺术教师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
融合教学形式。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产体效果。
把音乐与美术二者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欲达此目的,
贵在把二者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另外,也并不是说一上音乐
课必须与美术联系起来,而是指在有必要、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才这样做。
加强课外、校外等的艺术融合:
在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方面,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及整个社会
文化艺术大环境。在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中,在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中,我们可以突破
课堂教学课程的限制,充分利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有侧重地把各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
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领略到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艺术与非艺术课程中的融合: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即艺术教育向普通学科渗透。如纽
约市教育理事会正在实行一项叫“AGE”的计划,其意思就是“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
其宗旨:把所有不同的艺术综合在一起,把文化课和艺术课程综合在一起对所有的儿童
进行教学。他们认为,艺术能使学生对所学的那些本来比较枯燥的知识更乐意去了解,
反过来,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又学到了艺术,真是一举两得。
小结:
艺术教学是一门最具艺术性的教学,我们只有尊重艺术特征,才可能获得教学的艺术
效果。艺术教学如果在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摒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艺术融合
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
一起,把艺术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
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学校艺术教学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
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中小学艺术教育在目前课程少、课时紧、教师缺
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性质,真
正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目标。
第三节 中小学艺术教学法的艺术参与原则

一、艺术参与原则的提出
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艺,而是要全面地学艺育人,而艺术教育育
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是,艺术教育必须成为艺术化的、审美的教育,通过让
学生参与 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对于中
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
术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是这样的一
种体验 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的艺术的。
艺术教学法中学生参与和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之区别:
首先,就性质而言,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
学生是艺术教学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中的主角。
其次,就方式而言,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这种参
与不仅仅只是听觉参与,它还要包括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直觉待各个方面的
参与,且各种参与都很重要的,这种参与也并不局限于教室里、座位上。
再次,就结果而言,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本身就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愉悦
体验,因而可以说参与本身就是艺术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参与的同时已获得了教学
效果。
叶圣陶在《改革艺术教学》中谈艺术教育:
以为艺术比书算容易,不大需要用心用力,即使凡才也可以勉强对付,错误实
在不小。出发点即然错误,他们的成就也可想而知。凭他们的成就去教学生,要求
教出好成绩来,当然难乎其难。且不说别的,单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知道,艺术
本是多么有兴趣的事情,可是学生往往不发生兴味,图画只是乱涂一阵,音乐只是
乱唱一阵,这个学期如此,下个学期也是如此,直到毕业,还离不了毛涂乱唱的阶
段。如果教师对于艺术科目的教育价值和实施方法明白一点,熟练一点,该不至于
这样。
艺术参与原则中的两个关键词:参与、体验
参与:没有参与,学生就产生不了艺术审美体验,也就不可能提高其艺术审美
能力,艺术教学的审美育人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大凡著名的教学法都强调学
生的艺术参与,如奥尔夫、柯达尹、达尔克罗兹。
体验:由于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法的目的之一,
因而在中小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及参与适度的
高低,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教学的成败。
艺术参与的方式:
学生参与艺术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教师进行艺术教学时,应该
为学生创设和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通道,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
顺利打开这些通道。使学生不仅有听觉参与,有视觉参与,还有动觉参与、言语参
与、心灵参与等。
二、艺术参与原则的实施
艺术教学遵循艺术参与原则,关键是既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
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的艺术活动过程,同时又能巧妙地把艺
术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首先,艺术教学法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积
极活动过程,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听、视觉感受既外显于操作性的行为
之中,又内化于心灵体验之中。
其次,艺术教学法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和即兴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
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要让学生在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被动地兜圈子,教
师既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
再次,艺术教学法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主动地参与艺术活
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
动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艺术审美愉悦体验,同时也学习掌握了有关的艺
术基本知识以及欣赏表现技能。
教师在遵循艺术参与原则进行艺术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动与静、师与生、主
动与促动、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
艺术参与原则交不是一味地要求动的参与而排斥静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并不
是一味地要求身体的参与而忽视心灵的参与,艺术教学法须动静结合,使学生全
身心地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之中。
奥尔夫体系就特别重视身体动作,认定最重要的乐器是身体,认为空房子里
有一位有能力调动学生动觉参与的教师,比满屋子的乐器加一位能力较差的教师
要好得多。
但艺术教学法一味地去追求学生表面上的动觉参与是不可取的。身体动作是
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学生只有对艺术产生了真正的体验,才能产生身体动作的
表现冲动,这时候的动作才不是那种做做而已的动作,艺术教学中要求的动就是
这样的动。有时候表面上的静实质上也是一种动。对于表现上是静而实质上是动
的静(心灵参与),同样是重视的。
艺术教学中的动是有层次之分,但江无好坏之分,蹦蹦跳跳、涂涂画画、敲敲
打打这类动是浅层次的动;师生问答、交流讨论、即兴表演这类动是中层次的动;
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类心灵震颤的动则是高层次的动。
艺术参与原则要求的是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的结合,即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
能静;动而不乱,静而不呆;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主动与促动的关系:
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参与是主动参与;通过外界因素的激发,
主要是通过教师有目的诱导,来促使学生参与是促动参与。艺术参与原则也
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艺术的主动参与,而否定促动参与。
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不高,参与的持续时间就不会很长;
但只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将会动而无序,活而无度,教学就可能成了学生
自发的游戏活动,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没能促动参与,学生的参与就很难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主动参与也难有
催化剂;而只有促动参与,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难以发挥出主动性
与创造性,不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不能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
教师促动学生参与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而没有教师有
意识地启发诱导,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对艺术的体验,学生就不可能无缘
无故地参与到艺术之中去。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动觉参与,却不给予学生必
要的艺术启发,以致学生不能够产生艺术审美体验,不存在需要借助肢体来
表达的内心感受。
概括地说,艺术参与原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也需要教师促动参与,但
决不容忍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的被动参与。
教师与学生关系: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决没有贬低教师在驾驭
整个教学活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之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学生自身主
动参与的需要。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会感到自己对于艺术的无奈,
就会使他们丧失主动参与的欲望。
对于学生所正在参与艺术活动,教师不应是裁判官、局外人、旁观者,
而应是与学生一起活动的平等参与者。美的氛围与自由的空气是使学生积
极参与艺术活动并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最根本的保证。
教师一方面要做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充分施展自身的艺术优势,
注重临场的即兴鼓励,创造出一种情感感染性强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
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在艺术上的个性差异,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艺术
趣味的不同。
在艺术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主动参与而让学生领着跑,
也不能为了照顾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教师牵着学生跑,而应该是教师陪着
学生一同跑。只有这样,艺术教学才能够既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确保了其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艺术参与原则既注重参与活动的结果,也注重参与 活动的过程,在一
定程度上,对参与活动过程的重视往往还要超过参与活动的结果。因为,
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
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地来自于参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其他活动一
样来自于参与活动的结果。
艺术参与原则更重视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不是不要结果。实际上,参
与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结果,或者说在参与过程中就已经不断地在收获结
果,把参与过程与结果完全割裂开来的理解是不妥的。很显然,学生对艺
术的体验是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而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就是一个非常有价
值的结果。
艺术教学不是玩游戏,它是承担了包括使学生获得艺术体验在内的一定
的教学任务的。如果我们能把教学法活动转变成一个有结果的游戏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结果已经渗透于其中的游戏过程,这样的艺术教学可以称得
上是非常有艺术的艺术学,即艺术教学本身就是艺术。
艺术参与的物质环境创造:
首先,优美的大自然是艺术教学法的最广阔的课堂,是学生开展艺术活动的最
迷人的场所,应该利用起来。
其次,必须把学生从那适中听讲式教室里的、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上解放
出来。艺术教室必须有艺术的韵味,使学生感到从一般的教室到艺术教室,心境
会随着这种环境的变化而顿感迥异。艺术教室除了要有艺术的样子,比如有装饰、
有乐器、有图片,还应尽可能少装几套桌椅,同时在对它们的排列上要灵活些、
别致些,要有利于学生的活动。
课外活动与艺术参与:
课外艺术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它
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之不足。简言之,课
外艺术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使学生
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审美修养迪便函是课外艺术活动能够且必
须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得以存在的主要理由。事实上,中小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
的提高,很大部分就是通过参与课外艺术活动来实现的。
课外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和
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的人创造和提供亲身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通过
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培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活动能力,
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愉悦体验。
第四节 中小学艺术教学的艺术愉悦原则
一、艺术愉悦原则的提出
艺术课受欢迎之看法:
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艺术课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它是艺术课,
而是因为它是一门地地道道的调剂课、消遣课、放松课甚至是休息课。目前艺术课
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给学生提供片刻的解脱才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而很少
是因为学生直接从艺术课程中获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课所起的作用实际
上主要还只是这门课所提供的时间所带来的,艺术课本身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主要还
只是这门课所提供伯时间所带来的,艺术课本身并没有发挥自身多大的作用。
艺术具有愉悦的特征:
愉悦性是使艺术最能成其为艺术的最鲜明特征。亚里士多德主为,艺术能够使
人愉快“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
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旷神怡。”
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这种精神
需求的满足有时甚至盖过了物质的需求。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具有愉悦的性质。
艺术审美愉悦的重要性:
艺术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接触艺术作品,以达到使他们获
得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目的。而艺术审美体
验 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就是愉悦,而且没有获得过这种艺术审美体验的
人是谈不上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可见,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愉悦
本身就是中小学艺术教学的一个目的,而且,这种体验也只可能是通过艺
术教学来获得,可以说这是艺术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审美体验与非审美体验:
愉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结果,审美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分为两类,
即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主要是艺术的审美体验。非审美体验包括日常生活体验、科
学体验、道德体验、宗教体验等。
一个人只有审美体验而没有非审美体验,他的情感生活是华而不实
的;一个只有非审美体验而没有审美体验,他的情感生活是苍白乏味的;
而如果一个人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都没有的话,那么他的生活就是非人
的。
审美体验与非审美体验的区别:
首先,在性质上,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多维的情感体验,而非审
美体验主要是一种功利的、单维的体验。
其次,在其强度上,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震撼的强效应,一般来讲比之于
科学体验、道德体验等强度更强。
再次,在时间上,审美体验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一种心理愉悦,并在意
象纷呈中让人获得审美享受。非审美体验则往往因为具有太强的目的性而在
达到的过程中容易让人丧失其精神的愉悦性。
艺术审美活动与娱乐:
艺术活动最先是与娱乐绞织在一起的,诸如卡拉OK、交谊舞会之类的艺
术审美活动同样也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娱乐因子,流行歌曲则更显得娱乐有余
而艺术不足。
对于娱乐,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去分析看待。一方面,娱乐并非是低级、
庸俗、下流等代名词,它也有美丑、善恶之分,高低、雅俗之别,艺术审美
活动可以说就是一种美善、高雅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的
确又存在着一些低级、庸俗甚至下流、丑恶的,只图感官刺激或满足肮脏心
理的娱乐。
艺术审美愉悦与一般的娱乐之间存在的差异:
首先,审美愉悦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享受,而一般娱乐主要专注于感官上
的满足。艺术审美愉悦更具有精神文化蕴涵,而娱乐较多地局限于生理层面。
其次,审美愉悦主要是深层的身心感悟,以及对人生、对世界有益的启迪,
并导致心理美感的产生,它“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一般娱乐主要是表层肌
体宣泄快适。可以说,娱乐是能量的释放,生理宣泄了就满足了,艺术审美
愉悦是能量的吸收,精神丰富了就舒畅了。
再次,审美愉悦主要是一种出于内心生活需要的积极的、高尚的追求所获
得的结果,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一般的娱乐主要是出于一种外在的生理
需要,是一种消极的排遣,只需放松就行。
艺术教学中的审美愉悦:
我们所倡导的艺术教学法的愉悦性,绝非只是学生在感官受到刺激后产生
的生理快感,而是在艺术审美体验中产生的高尚而健康的心神愉悦,与那些
低级、庸俗、甚至下流的只图感官刺激或满足肮脏心理的所谓的“娱乐”是
不能同日而语的。使学生正确理解艺术审美愉悦与娱乐的异同,特别是杜绝
学生非正当娱乐念头的滋长和膨胀,把学生正当的生物层面的娱乐需要引导
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艺术审美愉悦上来,显然是中小学艺术教育应尽的
职责。而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贯彻艺术愉悦原则,使学生对艺术审美愉悦有尽
可能深刻的切身体验,将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可把艺术教学法的艺术愉悦原则理解为: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愉
悦特点,组织与启发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参与艺术活动,即使教学法活动
充满愉悦性,又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二、艺术愉悦原则的实施
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
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艺术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
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
艺术活动。
遵循艺术愉悦原则进行艺术教学法,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
意形成师征收的情感共鸣,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艺术兴致。
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艺术兴致呢?
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学生良好心态以及艺术兴致的保持,又
主要依靠来自两方面的强化,即学生自身所获得的内在愉悦体验的强化
和教师或其他学生所给予的外在积极肯定的强化。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
应尽可能地为学生他设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便让他们有更多地获得
艺术愉悦体验的权会;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微小进
步,尽可能多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欣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艺术,帮
助他对艺术进行审美体验。
艺术教学中的鼓励与欣赏:
在艺术教学中,学生不是拜艺人为师的徒弟,不需要那种能训出高
徒的“严师”,学生需要的是教师永远伴随着鼓励和关怀的欣赏,而不
是教师依共门规对学生所作的苛刻挑剔。教师应避免用“对”、“正
确”、“错”、“不行”之类的非左即右的言词去“冷静”评价学生的
艺术表现,而是用“真不错”、“真精彩”、“再体会体会”、“还可
以更好”之类的言语来“热情”欣赏、鼓励学生的艺术参与及及所表现
出的艺术独创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