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2

第六课: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选

曹植《白马篇》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作者生平
• 曹植 192-232 ,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
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
•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
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
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
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 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
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
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
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的评价。
• 曹植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
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
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
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
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
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得立为世子。
•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
,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
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
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
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
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
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
月27日曹植逝世,后人称之为“陈王”或
“陈思王”。
•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
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
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
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
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
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
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
言诗。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
色的马具。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
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
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赏析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
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
缘故。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
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
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
•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
第一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
•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
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
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曹植,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
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
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第二节: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
• 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
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
节奏上的一张一弛。
• 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
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
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
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
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
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
功。
• 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
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
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
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
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
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
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
坚实的铺垫。
第三节: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
敌的英雄事迹。
• 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
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
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
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
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
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
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
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
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
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第四节: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
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
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
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
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
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
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
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
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
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
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
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
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
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
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
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
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左的”、“月支”、“马蹄”,
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
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
高强的射箭本领。
• 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
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
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
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
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
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
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
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
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
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
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
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
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陶潜《归园田居》
作者生平
•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
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
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
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
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
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
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
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
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
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
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
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
(《有会而作》)。
•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
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
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
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
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
又爱琴书。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
和儒家两种修养。
•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
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
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
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
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
还家。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
渊明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动荡于
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
宦生活。
隐居生活
•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
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
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
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直至生命结束。期间他创作了
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
《归园田居》五首、《杂诗》
十二首。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
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
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
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
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
到大自然了。
•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
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
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
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
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
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
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
情。这是第一首。
•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
雕镂之工。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
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
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
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
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人生道路的冲突。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
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
营取巧的那种情态和本领,这是诗人从来
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
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
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
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
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
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
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
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
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
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
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
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
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
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
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
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
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
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
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
来仍是隐藏不露。
•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
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
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
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
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
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 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守拙”回
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
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
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
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
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
了解决。
•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
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
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
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
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
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
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 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
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
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
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
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
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
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
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
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
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
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
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
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
• 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
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
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
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
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
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
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
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
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 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
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
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
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
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
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这景
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了一点生气。
• 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
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
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
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
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
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
统一。
•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
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
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
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
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
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 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
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
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
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
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
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
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
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
理成章。

• 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
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
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
晶。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
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
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
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
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