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楷书的基本点画

黄彦齐 张菁月 蓝慧洁 房吉金 呈报


方点

• 外观形态上出现棱角
• 逆锋入笔 →折锋顿笔→回锋收笔 逆入方点(图 a )
• 折锋入笔→顿笔右下→回锋收笔 折入方点(图 b )
• 艺术特点:峻劲
圆点
• 不现棱角、不露锋芒、含蓄浑劲
• 用笔方法:顺 / 逆入→转中带顿→回锋收笔
• 随着起笔收笔方向变化,有左圆点和右圆点之分
竖点
• 方点采竖势,便为竖点,与侧点相比,有站立之态。
• 用笔方法:逆入→折锋顿笔下行→回锋收笔
• 作用:用于宝盖头 / 字的上方起首点,处于居中位置,稳定两侧
相伴横勾。横画向右侧拉长,奇态恒生。
• 竖点纵向拉长,穿过横勾,填补盖下空虚,尽显端庄阳刚之气。
撇点
• 在左下方收笔稍出锋芒的点。
• 用笔方法:逆入→顿笔右下→回锋内收稍许即出锋收笔。
• 作用:可借助撇点收笔的出锋,与其他笔画相呼应,显示出点线
组合的整体性和流动感,使楷书活泼、富有生命力。
提点
• 与撇点收笔出锋反方向的点。
• 用笔方法:折入 / 逆入→顿笔→右上稍提出锋收笔

• 起笔折入成方头提点
• 逆入顿转成圆头提点
顿点
• 顿笔回锋形成厚实势态的点。
• 按用笔方向不同,可分为左、右顿点
• 按用笔形成的势态,可分为方、圆顿点
• 用笔方法:
圆顿点(左右):顺锋起笔→转笔下顿→回锋收笔(图 a )
方顿点(左右):折锋起笔→顿笔折锋→回锋收笔(图 b )
点的组合

两点的组合 三点的组合 四点的组合


两点的组合

左右组合 上下组合

呼应点 形连

想向点 笔断意连

两点虽远
期脚点
犹近

顺向点 呼应默契
三点的组合

横向 纵向

两点呼应的延续
左弧线分布
例子:学,觉

中间一竖点
直线分布
左右两点拱向中间竖点
主次分明,呼应明显
四点的组合

火底点 两对点

八字分布 两对点
形态稍大 四点呈内聚外散状
中间两点可竖可斜 大小轻重随势而变
强调形态大小畸正的变化
横画
• 作用:
• 与竖画一起构成字的骨架
• 平衡视觉
• 书法中横画一般呈左低右高状(一般与水平夹角 5-10 度)

长横 短横 右尖横 左尖横
长横
• 作用:稳定全局
• 可细分为平横、凸横、细腰横
•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中锋行笔→顿笔回锋收笔
• 行笔过程微微上 弧凸横
• 中间行笔稍稍提起 细腰横
• 中段行笔稍稍右上提行 平横
短横
• 一般较粗
• 可细分为 粗腰横 凹横
•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中锋行笔→稍右上复右下顿笔→回锋收笔
• 行笔铺毫,中间敦实 粗腰横
• 中间行笔微微下凹(凹上仰幅度略大) 凹横
左尖横
• 左间右粗的横画
• 用笔方法:露锋(顺锋)起笔→中锋上仰行笔→右下顿笔回收
右尖横
• 外观形态与左尖横相反
• 右端呈尖状,有类挑画
•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时轻抬右上→自然收笔(妙在藏
露之间)

• 竖画的变化十分丰富,在字中所处位置不同, 书写时也应有粗
细、长短、悬针、垂露、左弧、 右弧的变化。

垂露竖 悬针竖
垂露竖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 ----- 中锋行笔 ------ 顿笔回收。

• 起笔重,行笔短 ----- 短粗竖(铁柱竖)


• 行笔左孤 -------- 左孤竖,反之右孤竖

有时垂露竖还可呈上尖下垂状,
称为上尖竖
悬针竖

• “ 凡竖必直”只针对“悬针竖”特别必要。
• 悬针竖在楷书中只能写的垂直中正,因此它的形态相对稳定。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 ----- 折锋右下顿笔 ------ 调正笔锋,中锋


行笔 ---- 自然渐提露锋收笔。

注意:
行笔要丰满,切忌钉头鼠尾,或收笔锋偏一侧。

• 撇画因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形态也有许多变化。


用笔方法:
长撇 短撇 逆锋起笔—折锋右下顿笔 --- 调正笔
锋左下徐行 ---- 渐提离纸,空抢收笔
• 长直撇 • 短直撇 。
• 竖撇 • 平撇
• 兰叶撇 • 弯头撇 注意:
• 回锋撇
应将笔力贯注到底,否则收笔乏力致
成病笔。
长撇

行笔几无曲度 ---- 长直撇

有一定斜度又有一定曲度 ---- 长曲撇

形同竖状稍带孤度 ---- 竖撇

露锋起笔,行笔稍粗并带孤度 ---- 兰叶撇


短撇

• 短撇可分为短直撇、平撇、弯头撇、回锋撇。
• 前三者主要变化在起笔顿挫的幅度及行笔的方向有别,书写时应
注意分辨其变化。
• 向右下伸展的笔画,常与撇相对使用

捺 • 需要用笔丰满、从容、有力、伸展、豪迈
• 捺是字两边的支点,所以既要变化丰富,又要有伸展有度。

捺画
斜捺 平捺 反捺
注意:
1.笔势起伏变化较多,有一波三折的韵味
2.捺画的提按幅度大
3.捺与撇相对而出时,要撇轻捺重,撇敛捺纵,且夹角基本相
等,末端在同一水平线上。
斜捺

向右下取势走笔的捺称斜捺。其用笔方法是:
逆锋起笔——转锋后右下徐行,由轻渐重——行至捺脚处稍
驻——提笔向右出锋空抢收笔
平捺

• 右向横展的捺画。“一波三折”的用笔变化在此捺中十分明显。
• 用笔方法:
承上笔之势逆锋入笔——折(转)锋向右徐行,既有轻重之别,
又有提按之意——至捺脚处稍驻——渐提出锋收笔。
• 整个形态有展托之势,平中见曲
反捺

• 有类其脚右点的延伸,在两个以上捺笔的字中,为避免重复,而把
其中的一个捺写为反捺,使字显得生动活泼,主次分明,有些字虽
无重捺而将捺写成反捺者,可收精警之效。
• 用笔方法:
顺锋入笔——由轻渐重右下行笔——稍顿回锋收笔
折 • 折是横和竖两种笔画连贯书写的方形转角。
• 没有独立的起笔和收笔

横折 竖折 撇折
横折
用笔方法:起笔同横——行笔至折处稍右上复右下顿
笔——衄笔向下行写竖画

竖折
用笔方法:起笔同竖——行至折处笔锋向左下稍提—
—向右下顿笔后转入横的写法
撇折

• 用笔方法:起笔同撇——行至折处右下顿笔——由重渐轻右上收
笔。
• 撇与挑的结合

- 钩是附在其他笔画末端的笔画,不能单独存在
- 一般分为 7 类型的钩,分别是
1: 左向竖钩
2: 右向竖钩
3: 横钩
4: 戈钩
5: 卧钩
6: 浮鹅钩
7: 弧钩
左向竖钩
因为钩向左而取名,形态是平,锐,满。
用笔方法:起笔同竖,中锋行笔至钩处稍向左下挫笔,
笔锋向上,稍驻蓄势后快速向左上推出。

右向竖钩
竖与挑相结合的笔画,竖可以写得挺拔,也可以稍带弧

用笔方法:起笔同竖,行至末端提笔稍向左移,然后向
右下顿笔,蓄势后右上挑出。
横钩
横画末端向左下钩出就是横钩
用笔方法:起笔同横,行笔至钩处微微右上后再右
下顿笔,笔锋内上,驻笔蓄势,向左下方迅速钩出

戈钩
向右下倾斜,书写难度大,其形态是两端较粗,中
间稍细,弧度不大,挺拔有力。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顿笔,向右下稍
带弧状行笔,至钩处稍顿后笔锋向上,蓄势向右上
钩出。
卧钩
即心字底钩,由左上向右下作横卧状。
用笔方法:顺锋起笔,右下弧形笔,用力由轻渐重,
至末端笔锋向左,蓄势后左上钩出。
浮鹅钩
形状类似鹅浮水面而得名,写竖不可太直,应微向左
弯曲。
用笔方法:起笔同竖,行笔向左下复右弧行笔,至钩
处笔锋向左,蓄势向上钩出。
弧钩
右向有一定的弧度,太直则僵,过曲则弱

用笔方法:起笔同竖,下行时向右稍弧,
至钩处笔锋向上,蓄势向左推出。

笔画较易掌握的一种。除了倾斜的角度有
大小区别外,其形态和写法没有很大变化

用笔方法:逆锋起笔, 右下顿笔,由重渐
轻右上行笔,出锋收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