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暗恋桃花

源》

赖声川

黄依莲
李铱文
http://www.free-powerpoint-templates-design.com
赖声川简介
第 29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暗恋桃花源、 最佳改编剧本奖, 
江西会昌客家
这一夜,谁来说 1988 年台湾文学大奖,
人 , 1954 年 相声
10 月 25 日 出  
、如梦之梦、
第 1 届北京丹尼国际舞
生于美国华盛 宝岛一村
台表演艺术奖最佳编剧
顿 奖
职业 评价

代表 主 要
1954
作品 成就

中国台湾剧作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以 20
家、导演 世纪的台湾作为蓝本,
始终投射着现代社会中
台湾居民的生活变化。
(安徽大学朱梦圆评)
02 作品简介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
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
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 “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
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 40 年后才得以相
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
 “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
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暗恋桃花源》一剧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
【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作品题旨

20 世纪 40 年代末真是国共两党的战争引起大陆政权易帜
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到处炮火,全国大乱。而陶渊明的
《桃花源诗并记》则产生在东晋时代。自汉末开始,国内就
战乱不止,人民纷纷必火。这两个是带有诸多的不同,却又
有都处在大动荡中这一类似的地方。
内容特点
01
01 老一辈人对台湾游离祖国几十余载所怀的隐隐伤痛以
及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02
02 台湾年青一代人所接受的“无厘头”文化
CONTENTS
TITLE

03
03 体现了两代台湾人之间的思想交锋
老一辈人对台湾游离祖国几十余载所
怀的隐隐伤痛以及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 在《暗恋》一剧中,两个来自大陆的年轻恋人, 40 年来虽然
已经各自成家,但割不断的是深深的思念。终于他们见面了,
共同感叹着青春的流逝。
• 这句悲剧生动地写了老一辈人对台湾游离祖国几十余载所怀的
隐隐伤痛以及对祖国的深切眷恋,以个人的悲剧映照出历史所
造成的整整一代人的悲剧以及整个台湾的悲剧。
台湾年青一代人所接受的“无厘头”文化
• 《桃花源》对这部经典进行好了彻底的颠覆。三角恋爱、
照原句亦步亦趋等无聊的噱头充斥其中。陶氏笔下美妙的
理想境地变成了滑稽打闹的场所。
•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祖国的概念十分淡漠,因此他们也从
来没有想过自己对祖国以及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担负
何等责任,有的只是一种“无根”的无奈与及时作乐的情
绪。
体现了两代台湾人之间的思想交锋
• 两个剧组同争一块场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互不理解
,彼此瞧不起对方,无法沟通。好不容易达成妥协,各划
一半场地,却又交叉影响,异常混乱。
• 《暗恋》剧组的让步,代表了老一代人的让步。毕竟,年
轻人才是社会的主体。
人物分析
《暗恋》人物分析
人物 性格分析
江滨柳 • 东北汉子,应该是很豪爽,很大气的,却因为经历了当时的动
荡与战乱,因此而变得畏缩,多愁善感,心事重重。他是去了
台湾的大陆人之一,带着强烈的思想欲望,孤独地盼着回乡之
日。
• 即使结婚 40 多年也没有忘记云之凡,一生都在追忆过去,未
曾享受现有的生活。年老时再见初恋情人,但一切都回不去了

云之凡 • 年轻的云之凡是以热情积极的形象出现的。她不断鼓励江滨柳
一定要忘记战争、苦难和死亡。
• 然而,她对爱情不坚定,因为在战乱中失去了恋人,逃到台湾
听了哥哥的劝后,却将自己嫁给了现任丈夫,从此也没有要找
回旧情人的念头了。
人物 性格分析
江太太 • 江太太这个角色设计的很有特点,挺悲情,结婚这么多年的老公
,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另一个女人,可她却依然全身心的爱着这个
心中没有自己的男人,如果换成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谁会能做到
这样?

医院里的 • 她是当时的年轻一代,代表不同的人生观,恋爱观。她和自己男
小护士 朋友谈恋爱不深刻,分开后也容易忘怀。她对新事物非常好奇,
不断有着猎奇心理。
• 在剧中,当发现男主人公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她很惊叹这是她
认识的第一个人登寻人启事的人,当她读了启事的内容,她完全
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心情,男主人公当时的遭遇,暮年体弱却无
法见到一辈子等的人的惆怅。她可以与故事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
比,衬托主人公人物性格。
《桃花源》人物分析
人物 性格分析
老陶 • 是个懦弱之人,常常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他没有生育能力
,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 妻子和袁老板搞外遇,自己却没有勇气面对。虽然沉浸于桃
花源,却始终放不下过去,要回去找春花。然而,春花已经
再也不是他的春花了,桃花源也不再为他而敞开了。

春花 • 老陶的妻子,不忠贞于自己的丈夫,和袁老板搞外遇。是个
不懂得满足的女人,纵然和袁老板生了一个儿子,却觉得生
活不如袁老板之前说的那样“看见我们延绵不绝的子孙,在
那里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他们左手握着美酒,右手捧着
葡萄……”
人物 性格分析
袁老板 与春花一起生活后,他们的婚姻并没有想象中的幸
福快乐。他是一个小人,老陶的归来被他们视为冤
魂索命,老陶对桃花源的醉心描述被他们视为疯人
之举,最终,他们都把老陶视为异类,把他一片好
意视为报复。
舞台外
人物 性格分析
神秘女子 • 神秘女子的处境所代表的正是失落了自我定位的台湾大众。这角
色看似不重要,却是象征着理想的追求与自我认同的渴望。

导演 • 《暗恋》掺杂了大量导演个人情感的记忆,导演的生活经历很可
能就是江滨柳的翻版,他想通过拍戏去找回失去多年的心灵慰藉
,找回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 但剧场上通过演员已经很难还原当年的情境了。现代社会里出生
成长的演员根本无法理解、体会,他们不能进入真正的角色,认
为是导演的要求太高,这是他倍感无奈与虚弱。
语言特点
01 语感—话语转型

02 词语意指之确定性的丧失

03 词语表述与意义传

04 对词语与人的关系的思索 -
人被语境所困,人通过语言得到解放
语感--话语转型
• 语感作为一种感觉主要地是一种关于话语韵味的感觉。毫无疑
问,话语的作者和听者都应该对所属母语有熟稔的掌握和精到
的理解。
• 《暗恋桃花源》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语感。对于“桃花
源”一剧尤为如此。话语转型是“桃花源”剧语感魅力的一个
突出情况。老陶在去桃花源的路上,忽逢桃花林—— “哇噻!
芳草鲜美;哟呵!落英缤纷。”
• 这两个文言文中的句子,只需要两个语气词,马上实现了向白
话的平稳过渡,其间没有文言与白话混杂一起时所常见的语感
“落差”。又如老陶回武陵后对袁老板和春花所解释的: “那
年我不是到上游去了嘛。缘溪行,就忘路之远近了。”陶渊明原文中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老陶加进来两个字:就、了,将原
话加以包装,就改变原初的语感了;而且使得该句子具有了一
种过去完成时态的别样韵味。这对于话剧十分重要。
词语意指之确定性的丧失
• 词语在话语中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上下文关系来获得的,而不是依据字典的定义
或字面的意思。今天尤为突出的是,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
一种确定性对应关系发生了松动甚至丧失。于是,以往被某种定义保护起来的
概念遭到了迎面质疑。
• “ 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一边说
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
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我吃饼!”拿
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
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
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
,砍不动。“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
• 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
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
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
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
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
词语表述与意义传递
• 中国表达法的本质(也是中国文章的特点)就是通过迂回保持
话语‘从容委曲’,以与所指对象保持隐喻的距离的方式。

• 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后来,似乎话题
转向了重要部分,即袁老板告诉老陶“想要什么就把手伸出去,拿
过来”。可就在那最要紧的一刹那,三个人都像约好了似的,
突然打住了,大家都开始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
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
么”等等。但意义在这一连串话语的“从容委曲”的迂回中却
顺利地传递过去了,而且绝不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
对词语与人的关系的思索 -
人被语境所困,人通过语言得到解放
• 老陶发现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竟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他
困惑了,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武陵,武陵在他的语言世界中顿
时成了一个空洞的能指。语言对他来说是个牢笼,他因不能突
破这牢笼而如一匹困兽般痛苦。
• 当他从桃花源回到武陵家中,春花和袁老板向他问起桃花源是
个什么地方时,老陶紧皱眉头思考着该如何描述。他似乎又遇
到了在桃花源中谈武陵的无以言状。但是,他好像突然从困扰
中解脱了似的,轻松而虔敬地笑着说:“哦,桃花源是一个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一个好地方。”当“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这样的话语通过他的口说出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被
解放的感觉。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 “ 戏中戏”的结构
• 把一些互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许多不同名族、不同
时代的故事或片段混杂在同一个舞台上。

• 《暗恋桃花源》将一个古装悲剧,一个时装喜剧;
一个纯情与哀伤,一个世俗与喧闹放在一起;但内
在的都是人生的梦想与遗憾,都是对不可切割的思
念与追求,而这种追求都归于无可奈何的失落。
写作特色
2. 悲喜剧的分离和结合
• 传统的戏剧理论认为悲剧和戏剧是分开的,但
《暗恋桃花源》恰恰将《暗恋》这出现代悲剧,
与《桃花源》这幕古装喜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
• 两出戏同时演出,不但时空交错,剧情相背,而
且悲喜同台,产生一种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强烈的
情感冲击。
• 当情感激烈到一个程度,再用另一个方式来嘲讽
这个激烈,更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产生更高境
界。
写作特色

3. 间离效果
• 带有后现代意味的手法,其目的在于通过不确定
性、片段性和荒唐性来达到间离效果。

• 例子:《暗恋》导演可以任意中断《暗恋》的排
演;《桃花源》的导演也可以对背景图大光其
火;演员在扮演者和角色身份之间辗转……
体式特点
体式特点 说明
两个完全不同的故 一古一今,一悲情一搞笑,一个正统
事串联在一起 一个叛道。
让观众同时收获“疯狂的笑声与宁静
的泪水”。让剧情更加饱满。
不同时空的故事糅 一个是现代悲剧,一个是古代喜剧。
合在一起的复杂式
结构
悲喜剧结合 “ 暗恋”的悲伤之中饱含着温暖;
“桃花源”的热闹之中却暗含悲凉。
体式特点 说明
主题基调看似明朗, 《暗恋》似悲则实喜,《桃花源》
仔细想却似是而非。 似喜则实悲。《暗恋》说的是人生
无常,《桃花源》说的是人生的无
奈。故事虽夸张,却表现出实实在
在的生活。

风格上相互对恃而呈 《暗恋》用无奈的悲剧表达那么一
现。 种向往;《桃花源》则直接对《桃
花源记》进行戏拟,以“桃花源”
的美好和“桃花源”外现实的粗糙
相对照。
体式特点 说明
运用组合,重叠 把两个不一样时空个在一起,让 1990 年的台湾不
手法发挥剧情。 断打断 1948 年的上海时空,又让汉魏之际的时空
于 20 世纪的时空重叠。

语感 语言转型是“桃花源”剧语感魅力的一个突出状
况。
“ 哇唾芳草鲜美哟呵落英缤纷”这两个文言文中
的句子,只需要两个语气词,马上实现了向白话
的平稳过渡。

所用词语意指之 例子: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都还买不回来,
确定性的丧失。 这还叫个家吗?
表示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些东西,但确实已经不
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
对它们的命名。
提问环节
1. 说出《暗恋桃花源》的其中一个体式特点。
2.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
与传统的戏剧相比,《暗恋桃花源》体现出哪些特色?具
有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舞台上面同时上演着不止一组的剧情,没有贯穿一致的主要人物和
戏剧冲突。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
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3. 有人说《暗恋》是“等待的寻找” ,   《桃花源》
是“逃避的寻找” 。说一说你的看法。

  《暗恋》是“等待的寻找”。江滨柳与云之凡虽然已经失联 40
年,但他在最后一刻还是不放弃寻找云之凡的下落。为了能够与云
之凡重逢,江滨柳还登报寻人,为的只是看看对方过得好不好,体
现的是一种等待的寻找。
  《桃花源》是“逃避的寻找”,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
顺,婚姻不顺。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去上游打鱼,
最终去到了桃花源。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
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后来重回家中去救赎妻
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
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
种矛盾。于是他逃避婚姻,离开那里却寻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