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5

第五講 中 小企 業與經 濟成 長

第一節 經濟成長的五階段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By W. W.
Rostow, 1966 )
一、傳 統的社會
3. 經濟結構在牛頓 以前的科學 與技術
為基礎,對外以 牛頓以前思 想為主
,不限定在生產 函數的範圍 內,做
為歷史分水嶺的 象徵。
1. 傳統社會的概念 並非靜態的 增加生
產,擴大耕地面 積,導入必 要的交
易,工業、農業 的技術革新 ,促進
高度生產。例如 ,改良灌溉 工程,
發現新作物,都 能普遍提高 它的生
產量。傳統社會 、個人最高 生產水
準都有一定的限 度,當時尚 未能利
用近代科學及技 術資源的潛 在能力
確為事實。
1. 在傳統社會內, 其經濟交易 範圍及數
量,經常受到: 例如,政治 社會的安
定或騷亂程度, 中央支配力 有效性,
道路交通安全性 等影響而變 動。人口
多少,人民的生 命財產,常 受到收穫
豐缺、戰爭、瘟 疫的影響而 增減。農
業社會同樣受到 影響。
1. 家族或宗族關係 在傳統社會 中扮演重
要功能角色。社 會價值體系 就是有其
父必有其子孫的 長期宿命論 ,在短期
內個人沒有選擇 的可能。
 中央政治權力可 以超越自給 自足的地
域,官員、軍人 可以左右土 地的所有
權和土地管理權 經常變動
 中國古代的王朝 、中東和地 中海的文
明,中世紀的歐 洲,都是牛 頓以前的
傳統社會。牛頓 以後的社會 ,人類獲
得新的能力,不 斷以個人的 雙手打造
生活環境,取得 自己的經濟 利益,以
無限的經濟技術 的生產,開 發多元變
化的豐富社會。 傳統社會以 後的社會
,經濟價值比政 治、社會結 構,更有
可能改變經濟成 長的規劃。
二、經 濟起飛 的先 決條件 :
2. 指的就 是經濟 成長 第二階 段的 過渡期 ,包
括發展 經濟起 飛條 件時期 的社 會,開 發近
代科學 的社會 ,防 止農業 收穫 的遞減 。
3. 經濟起 飛先決 條件 ,是 17-18 世紀 歐洲明
顯的發 展型態 。在 此時期 ,開 始採取 近代
科學的 知識做 為農 工業新 的生 產函數 。其
驅動力 的背景 ,即 是世界 市場 橫向的 擴大
,進入 國際市 場競 爭為目 標。
 發生的原因非自 社會內部開 始,而
是來自外部對傳 統社會的衝 擊,促
使傳統社會的解 體。
 由近代社會代替 了傳統社會 ,從古
代的文化中開始 產生思想和 感情的
覺醒。
1. 不僅是 考慮經 濟發 展,同 時思 考經濟 發展
以外的 國家尊 嚴, 個人利 益、 社會福 利,
給予子 女更好 的生 活等諸 多條 件。特 別是
教育, 最少是 所有 人民要 求經 濟活動 中擴
大要求 改變的 重要 條件。 運用 貯蓄, 追求
利潤, 負擔追 求近 代化的 危險 ,充滿 企業
家精神 ,私人 經濟 和政府 雙方 ,出現 銀行
以外運 用資本 的制 度,如 地下 錢莊等 ,來
增加投 資。尤 其在 運輸、 通信 ,以及 各國
在經濟 上所需 要的 原料明 顯增 加,擴 大國
內外的 通商範 圍, 運用新 方法 創造近 代製
 但,在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
的生產落後的方法,古老的社會
價值,與此同時發達地域基礎的
政治制度,依然主導經濟和社會
的特徵,限制所有經濟發展的速
度,例如,殖民地的傳統社會,
殖民勢力和準殖民勢力的限制經
濟目的,和近代的經濟活動繼續
並存。
 過渡期 - 傳統社 會和經濟起 飛之間,
經濟體和社會價 值觀之間的 平衡同時
產生重大的變大 。在決策的 特徵,經
常可見政治強力 的中央集權 國家,和
傳統的地主階級 的地域利害 。殖民勢
力,或者對抗中 央集權和傳 統地主的
新國際主義勢力 的聯合,決 定經濟起
飛的先決條件, 這是例外的 經濟起飛
必要條件。
三、經 濟起飛
 現在已進入近代 社會大分水 嶺,經濟
成長第三階段 - 經濟起飛, 在成長期
,克服了最後古 老障礙物和 抵抗力,
給予近代經濟活 動相當程度 出路領域
,擴大支持經濟 發展的各種 力量,左
右社會發展,經 濟成長成為 社會正常
狀態。
 從世界和英國移 民到資源豐 富的美國
和加拿大來看, 經濟起飛主 要原因在
將「技術」運用 在工業和農 業發展之
外,將經濟近代 化列為政治 最高任務 。
經濟起飛時有效 投資率及貯 蓄率,將
國民所得提升 5%-10% 之多。 例如,
1890 年代以前的 加拿大, 1914 年以 前
的阿根廷、俄羅 斯。
 經濟起飛新工業 迅速發展創 造了利潤
,又將利潤再投 資新工廠設 備,因此
對工場勞動者生 活必需的服 務業大量
增加,透過急速 需求的生活 必需品的
生產,刺激都市 地域的發展 ,擴大近
代化的工業設備 。此時,非 但國民所
得提高,貯蓄提 高,企業家 的新階級
也擴大投資,主 導民營企業 ,充份利
用過去沒有被利 用的經濟資 源和生產
方法。
 農業商業化,在 工業上利用 的新技術
,同樣普遍運用 在農業上。 農民利用
新技術和新方法 ,引起生活 方式產生
重大深刻的變化 。擴大農業 生產革命
性的改變,確實 是經濟起飛 不可或缺
的條件。社會的 近代化,增 加對農產
品的需要急速的 增加。為此 改變了社
會經濟及政治結 構,經濟成 長率方能
持續維持。
例如:
1783-1803 年代的英國
1860 年代的美國
1975-1985 年代的德國
1985-1995 年代的日本
1914 年前 25 年間的俄羅斯、 加拿大
1950 年代的印度 、中國
四、經 濟成 熟期
2. 國民所 得增加 10-20% ,產量 增加超 越人
口成長 ,經過 技術 改良, 加速 新產業 發展
,舊產 業落後 被淘 汰,經 濟結 構不斷 變化
,一國 經濟成 為世 界經濟 的一 環,原 來由
外國輸 入的商 品, 改在國 內生 產,因 新輸
入的需 要,發 展、 生產新 商品 。社會 近代
化要求 高效生 產的 步調, 以新 價值新 制度
來平衡 舊價值 舊制 度,排 除經 濟成長 過程
的阻礙 。
1. 經濟起 飛後 60 年, 才進入 經濟 成熟階 段
,經濟 範圍和 產業 技術雙 重複 雜化。 例如
,建造 鐵路的 石炭 、鋼鐵 、重 機械工 業等
,逐步 走向工 作機 械、化 學製 品、電 氣機
器。 19 世紀末 的印 度、英 國、 法國、 美
國都經 過如此 變化 。
1. 經濟成 熟期, 就是 跨越利 用經 濟起飛 最初
生產力 階段, 吸收 近代技 術的 果實, 更廣
泛有效 利用資 源, 結合企 業家 和工業 技術
,生產 了想要 生產 的產品 ,當 時的瑞 典和
瑞士兩 國是最 好典 範。
五、高 度大 眾消費 時代
 經濟發 展走向 耐久 消費財 和服 務業。 美國
、歐洲 及日本 全力 追求, 而蘇 聯社會 面對
此一主 導世界 經濟 發展趨 勢, 顯現不 安。
 20 世紀的 社會已 達經 濟成熟 期, 其特徵 有
二:
2. 個人實 質所得 提高 ,很多 人的 消費行 為已
超越了 衣、食 、住 、行為 主其 他的自 由消
費。
3. 勞動力 結構改 變, 不僅占 全力 人口的 都市
人口比 率提高 ,事 務勞動 者或 專業工 場勞
動者的 消費財 意識 ,在經 濟成 熟期都 想獲
得更高 的享受 。
 近代社 會擴大 技術 優先為 目的 的經濟 起了
變化, 例如西 歐社 會,選 擇將 增加的 社會
資源, 應用到 社會 福利和 社會 保障的 比率
相對提 高,透 過政 治之道 走進 經濟成 熟期 。
西歐福 利國家 的出 現,社 會超 越了技 術成
熟期, 明確可 見。
 在此消 費者主 權支 配一切 的時 代,更 多資
源被運 用到耐 久消 費財的 生產 和服務 業的
普及。 裁縫機 、腳 踏車, 各色 各樣的 家庭
電器逐 漸普及 化。 另一方 面, 從歷史 上觀
察,決 定大眾 消費 意願的 主因 ,在於 大眾
汽車的 利用及 對社 會生活 水準 提高的 期待
,亦曾 深受經 濟革 命的影 響。
 美國在 1913-1914 年由 企業家 亨利 ,福特
引進組 合工程 的流 程作業 做為 汽車生 產的
轉捩點 。但事 實上 在此階 段, 終歸到 理論
探討, 可以 1946-1956 年, 世界二 次戰 後
的十年 間經濟 發展 為重點 。 1950 年代西
歐和日 本完全 進入 此一時 代。 但預期 不到
的二次 戰後仍 然產 生很大 經濟 上負面 危機 。
蘇聯的 領導人 利用 成熟的 技術 ,去為 共產
主義發 展效命 ,應 付面對 國際 政治和 社會
問題的 困難所 需要 的武器 ,而 不顧人 民生
活的溫 飽死活 。
第二節 台灣 中小企 業與 經濟成 長
 台灣經濟 發展過程中 ,中小企業 扮演
舉足輕重 的角色;不 僅是大型企 業之
衛星支援 體系,也是 平衡城鄉差 距,
健全產業 結構的功臣 ,中小企業 已為
我國經濟 發展奠定穩 固之磐石, 也是
支撐我國 經濟穩定成 長的關鍵因 素。
( 2006 中小企業白皮 書 經濟 部長陳瑞
隆)
台灣 中小 企業的 發展 ( 2005 與 2004 年比較 )

2005 年項 數值 占全體企業比率 與 2004 年比增加


目 率
家數 122.6 萬家 97.80﹪ +4.17﹪
就業人數 764.8 萬人 76.93﹪ +1.26﹪
銷售值 新台幣 10 兆元 29.46﹪ +2.81﹪
內銷值 新台幣 8.5 兆元 33.51﹪ +2.45﹪

出口值 新台幣 1.5 兆元 17.60﹪ +4.86﹪

資料來源: 2006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製表:許文志

中小企 業的 就業機 會以 服務 業為主


中小型 製造 業高居 所有 行業 之冠
 其歷程自 1945 年二次 世界大戰 後,台
灣選定電 力、肥料、 紡織工業等 三項
工業為優 先發展產業 。 1953 年配合 美
援的運用 ,採取「以 農業為培養 工業
,以工業 發展農業」 的經濟策略 ,陸
續實施經 濟建設計劃 ,奠定台灣 經濟
發展的根 基,促進台 灣經濟成長 。中
小企業在 政府的開放 經濟政策下 ,
「以貿易 促進成長, 以成長拓展 貿
易」,成 功的進入國 際市場。
 在經濟自由化, 包括貿易自 由化,
公營事業民營化 ,金融自由 化,對
外投資自由化, 使得台灣的 整體產
業環境出現了相 當大的轉變 ,也促
成台灣產業的升 級與轉型。 中小企
業在國內外的環 境的轉變下 ,繼續
茁壯與成長,並 在電子高科 技產業
占有一席之地, 充分發揮中 小企業
小而美,彈性、 靈活的特性 ,對經
濟體系做出重大 貢獻。
 中小企業一直都 是台灣整體 經濟結
構的主體及骨幹 :如果中小 企業不
存在,則台灣的 經濟亦將無 從發展
,這也凸顯中小 企業在台灣 經濟發
展所具有的特殊 意義。
第三節   台灣中小企業 對經濟成 長的貢

 從中小企業在創 造附加價值 ,促進
經濟成長,創造 就業機會, 充實財
政收入,平衡區 域發展,帶 動企業
家精神,健全分 工網絡等方 面來探
討。
 創造附加價值
 目前國際上對於 經濟成長的 表達,
係以國內生產毛 額( GDP )或國 民
生產毛額( GNP )的變動來觀察 ,
其中 GDP 或 GNP 都屬於 附加價值
的概念,因此中 小企業對於 經濟體
系的貢獻,首重 附加價值的 創造。
歷年各 業別中 小企業 產值 與所占 比率
單位:千 元; %

業 別 1981 年 1986 年 1991 年 1996 年 2001 年


3,672 3,672 5,618 6,765 5,404
礦業 礦業
(33.41) (42.32) (51.95) (65.50) (53.26)
水電 19 270 490 970 1,663
水電燃氣業
燃氣業 (0.03) (0.28) (0.38) (0.52) (0.81)
1,024,73
193,281 394,007 710,876 1,015,158
製造業 製造業 7
(34.35) (41.01) (44.12) (44.66)
(37.52)
26,642 34,553 34,553 113,407 158,600
營造業 營造業
(51.56) (57.26) (57.26) (66.80) (60.42)
1,015,20
批發及零售業 1
批發零售 133,939 203,394 465,649 839,714 (72.48)
及餐飲業 (91.92) (81.18) (77.99) (78.08)
100,448
住宿及餐飲業
(68.46)
運輸倉儲 17,947 28,715 63,362 110,814 運輸倉儲 125,801
及通信業 (19.72) (18.08) (21.68) (24.63) 及通信業 (21.45)
歷年各 業別中 小企業 產值 與所占 比率 ( 續 )
單位:千 元; %

業 別 1981 年 1986 年 1991 年 1996 年 2001 年


63,111
金融及保險業
金融保險 56,713 117,044 (7.73)
不動產業 (14.16) (15.07) 80,799
不動產及租賃業
(73.28)
專業、科學 100,900
及技術 (57.07)
76,315
醫療保健業
48,468 67,886 145,622 321,372 (30.73)
服務業
(24.68) (27.51) (52.22) (56.15) 文化運動 45,233
及休閒服務業 (39.86)
127,784
其他服務業
(74.68)
423,967 732,497 1,561,735 2,727,488 2,936,296
合計 合計
(37.32) (41.07) (44.74) (47.52) (41.97)
歷年各 業別中小企 業產值所占比 率
批發零 售及餐飲 業在生產 毛額所占比重 最高,平均 皆在 70% 以上。
服務業 中的中小 企業在生 產毛額上也占 有相當重要 的地位。
1. 促進經濟成長
 過去 50 年來,台灣 以三萬六 千平方
公里的面積,在 天然資源缺 乏的先
天條件限制下, 每人平均國 民所得
從 1951 年的 141 美元, 提升到 2006
年的 16,098 美元。 而新加坡是
28,544 美元。因新加坡 民族融合,
民主法治,政治 安定,全力 拼經濟。
香港 27640 美元,南韓 18,372 美元 。
 由於工業化所帶 來的出口增 加,帶動台
灣經濟發展的動 力。依據 1971~2005 年
的資料,出口金 額與經濟成 長率兩者的
相關性高達 0.9803 ,可見台 灣的經濟 成
長與出口成長關 係密切。
 台灣中小企業出 口與全體商 品出口在
1998 - 2005 年的相關性 仍達 0.6845 ,
與 GDP 的相關性則 達 0.7320 。
中小企業 出口及 其帶 動的經 濟效 益
單位 :百萬元新 台幣

項目 / 年別 中小企業出口 帶動經濟效益 ( 生產總額 )


業別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農 業 1,847 2,031 2,186 62,727 69,394 75,119
礦 業 413 463 440 101,877 112,611 121,509
製造業 841,710 936,759 1,021,680 2,034,785 2,251,541 2,438,050
水電燃氣業 133 177 100 65,370 71,382 76,096
營造業 11,989 144,949 13,689 23,017 26,606 25,762
批發及零售業 406,002 417,737 416,845 507,970 530,085 537,728
住宿及餐飲業 2,169 1,817 818 10,046 10,259 9,658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48,217 36,806 26,403 132,029 125,558 118,437
金融及保險業 216 307 335 131,988 142,709 150,839
不動產及租賃業 809 785 705 36,384 38,313 39,291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11,786 12,004 11,097 154,794 165,383 171,954
教育服務業 48 16 5 2,332 2,515 2,680
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 7 8 2 4,804 5,135 5,332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783 730 647 14,103 15,006 15,573
其他服務業 1,706 1,773 2,040 68,335 73,823 78,201
合 計 1,323,835 1,426,362 1,496,992 3,350,559 3,640,320 3,866,228
1. 創造就業機會
 依據行政院主計 處的(人力 資源統
計),中小企業 的就業人數 自
1987~2005 年,淨增加 近 138 萬人,
而中小企業就業 比重觀察, 始終維持
在 87% 左右。而其中服 務業部 門則
是逐年增加,這 種變化可作 為台灣社
會由農業而工業 ,再轉型為 以服務業
為主的最佳佐證 。
中小企業 就業 人數
單位 :千人; %

項 目 1987 年 2005 年 淨增加就業機會


成長率
行 業 (A) (B) ( B-A )

合 計 6,271 7,648 1,377 21.96


農 業 1,210 584 -626 -51.74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16 5 -11 -68.75
製造業 2,191 2,099 -92 -4.20
水電燃氣業 0 2 2 -
營造業 525 771 246 46.86
商 業 1,357 2,222 865 63.74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241 316 75 31.12
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 131 283 152 116.03
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 600 1,365 765 127.50
1. 充實財政收入
 賦稅種類繁多, 比較重要的 有所得稅
,貨物稅,關稅 與營業稅等 。
 2004 年總計有 676,283 家企 業申報營
利事業所得稅總 金額為 346,149 萬元
,其中 96.8% 屬於中小企 業。中小企
業金額 60,428 萬元,佔整 體事業所得
稅的 17.46% ,而大企業 則占
1. 平衡城 鄉發展
 台灣地 區中小企業 的空間分布, 多集中於
北部, 高雄地區居 次,桃、中部 地區第 3
位。 ( 詳見 2006 年中小 企業白皮書 )
 但,從 中小企業銷 售額來看, 1998 年平
均金額 最高的桃園 縣,至 2004 年已退居
第 2 位,改由雲林縣 取代成為 中小企業 平
均銷售 金額最高的 縣市,而雲林 縣同時也
是 1998 年至 2004 年增 加幅度最大 的縣市
各縣市 中小企 業家數 、銷 售額與 所得 變動
單位:千元; 家;%
中小企業家數 中小企業平均銷售額 平均每戶所得
項目 1998 2004 2004
1998 年 2004 年 變動率 變動率 1998 年 變動率
年 年 年
台北市 189,584 199,822 5.40 8,800 9,215 4.73 1,443 1,488 3.15
高雄市 78,340 87,469 11.65 5,787 7,476 29.19 1,158 1,109 -4.24
台北縣 154,928 179,682 15.98 9,472 9,871 4.21 1,087 1,110 2.06
基隆市 17,051 17,574 3.07 3,378 4,680 38.55 999 1,048 4.94
宜蘭縣 23,630 24,691 4.49 3,522 4,808 36.51 977 875 -10.44
桃園縣 65,555 81,420 24.20 9,744 12,337 26.61 1,163 1,203 3.44
新竹市 15,144 21,119 7.07 6,463 7,814 20.90 1,208 1,480 2.55
新竹縣 19,724 18,508 22.21 7,112 8,507 19.62 1,113 1,197 7.50
苗栗縣 23,287 24,148 3.70 4,674 6,564 40.45 943 896 -4.99
台中市 60,120 65,391 8.77 7,173 8,826 23.05 1,247 1,044 -16.29
台中縣 71,647 79,280 10.65 8,730 9,608 10.07 994 948 -4.67
彰化縣 57,791 62,959 8.94 7,503 7,530 0.36 951 946 -0.58
南投縣 20,606 21,802 5.80 4,070 4,910 20.64 876 880 0.43
1. 發展企業家精神
 經濟學家 Schatz(1987) 指出:新設
企業對於就業機 會,促進經 濟成長
,帶動競爭與創 新有相當的 貢獻。
 另一經濟學家 Johnson ( 1986 )指
出:新設企業也 為整體經濟 注入新
的活力,對整體 經濟的管理 創新,
產品創新或服務 創新卻有重 要的影
 台灣新設企業( 以設立一年 內為代
表)家數每年約 為整體企業 的 10﹪
左右,以 2005 年為例,新 設企業達
123,482 家,佔整體 企業家數
9.85% 。
 新設企業的多寡 ,不僅是企 業家精
神的發揮,更是 解決經濟與 社會問
題的重要管道。 這也是為什 麼國外
興起研究新企業 ,以及歐洲 國家也
將創業計劃視為 解決失業問 題之道
新設企業 發展 概況
單位:家;百 萬元; %

佔全體 佔全體
佔全體 佔全體
年別 家 數 企業比率 銷售值 企業比率 內銷值 出口值
企業比率 企業比率

2000 96,723 8.86 267,649 1.02 228,245 1.18 39,403 0.58

2001 94,803 8.63 231,363 0.96 190,003 1.07 41,384 0.66

2002 91,435 8.09 247,292 0.97 204,968 1.11 42,324 0.60

2003 111,507 9.52 295,370 1.07 266,634 1.31 28,736 0.39

2004 108,235 9.09 260,811 0.85 232,015 1.05 28,797 0.34

2005 123,157 9.82 277,631 0.82 256,192 1.01 21,438 0.25


 為協助 企業創 業成 功,從 而創 造財富 與
工作機 會,目 前世 界各國 皆採 設立育 成
中心的 方式, 同時 建構與 強化 創業創 新
育成平 台,來 達到 促進研 發技 術,提 供
投資機 會,增 加就 業與區 域經 濟發展 的
目的。 尤其初 創期 的企業 ,限 於規模 ,
人力及 研發基 礎不 足,更 需專 業的規 劃
及指導 協助, 始能 實現創 業成 功。而 創
新育成 中心在 幫助 新創公 司的 過程中 ,
也協助 進駐企 業克 服瓶頸 與管 理障礙 ,
獲得社 會網絡 的支 援,加 速公 司的成 長。
 台灣自 1996~2005 年,已成立 91 所
創新育成中心, 2005 年創新育成中
心廠商的投資帶 動國內生產 總額的
增加達 165,35 億元,提供了 54,306
個工作機會,平 均每所育成 中心所
創造的就業機會 達 687 人,對於創
造就業機會具有 相當貢獻。
創新 育成 中心廠 商投 資領域 及金 額
單位 :百萬元

投資領域 2004 年 2005 年


土木建築 10 400
化工石化 267 32
民生工業 73 1,048
生物科技 982 44
多媒體傳播 39 113
材料原料 119 211
流通倉儲 5 517
航太工業 211 45
教育文化藝術 69 1,649
資訊電子 1,525 200
電信通訊 76 979
機械電機 662 92
環保產業 41 329
醫療產業 46 2
觀光休閒 41 400
其他 137 21
合計 4,301 5,680
帶動經濟效益 12,393 16,535
1. 健全分工網絡
 高承恕( 1991 )與陳介玄
( 1994 )都認為,中小 企業之間所
形成的「協力網 絡」,是台 灣中小
企業競爭力的重 要關鍵。台 灣早期
的「客廳即工廠 」或者代工 外包網
絡,都是中小企 業擅長使用 生產網
絡的例證。生產 和行銷網絡 化的關
係與機制,是奠 定台灣中小 企業國
際競爭力的要因 。
 中小企業與大企 業的「合作 」,形
成廣泛的外包或 協力網絡。 所以中
小企業的成就, 不能視為單 純的經
濟成就,而是社 會與經濟的 綜合結
晶。中小企業除 了彼此合作 關係外
,與大企業間也 維持著固定 的契約
關係,也就是一 般所謂的「 分包制
度」,因此中小 企業與大企 業的產
業間關係緊密結 合。
 大企業愈來愈倚 賴中小企業 ,而中
小企業間的互助 合作也愈來 愈密切
,說明中小企業 供應鏈的重 要性已
逐漸增加,在經 濟體系中扮 演的角
色日趨重要。
第四節 台灣 、中國 與亞 洲的經 濟發 展
2. GDP 與 DNP ,外匯 存底象 徵國 家的競 爭

 英國「 經濟學 人」 報導; 從 2001 年至今
世界經 濟的成 長, 亞洲占 了一 半以上 。亞
洲對全 球國內 生產 毛額成 長的 貢獻亦 占
21﹪ ,高 於美 國的 19﹪ 。
 我國的 中央研 究院 於 2006 、 12 、 22 公佈
「 2007 年台 灣經濟 情勢 總展望 」表 示,
2007 年全年台 灣經 濟成長 率預 估將由 2006
年的 4.32﹪ ,小幅下 降到 4.21﹪ 。兩岸 政
經的互 動,國 內政 治環境 也將 影響國 內經
濟發展 。
 亞洲銀 行 2006 年公 佈亞洲 2007 年台 灣經
濟成長 率,將 從 4.3﹪ 降為 4﹪ ,在 亞洲
四小龍 中,仍 居四 國之末 。因 為台灣 主要
受到主 要出口 國家 經濟降 溫, 以及民 間消
費不振 影響, 又面 臨二大 挑戰 ;包括 如何
改變目 前通貨 緊縮 趨勢, 以及 刺激民 間投
資等。
 IMF (國際 貨幣基 金會 )指出 ,中 國大陸
GDP 成長 10﹪ ,台灣 GDP 成長 4.2﹪ ,
仍居亞 洲四小 龍之 末。
 雖然, 行政院 於 2006 、 9 、 20 通過 「大
溫暖計 劃」, 3 年預算 1914 億,要 執行
12 項重點 計劃。
 如今, 閣揆換 人, 該計劃 還是 口號重 於實
際,政 治宣傳 超越 拉抬經 濟, 尚未執 行,
已胎死 腹中。
 行政院 為了振 興經 濟, 2006 、 10 、 4 通
過三年 「產業 發展 套案」 ,長 遠將以 2015
年達到 平均每 人 GDP (國 內生產 毛額 ) 3
萬美元 為目標 ,並 以 2009 年的 2 萬美元 為
階段性 目標。 2006 年我 國 GDP 為 16,098
美元, 行政院 宣示 此一目 標, 等於是 要在
10 年內增 加 1 倍。
 為了提 供土地 優惠 ,政府 將提 供國有 土地
100 公頃 ,供各 縣市 政府招 商, 並推動 10
年的土 地租金 ,前 四年免 租金 ,後 6 年減
半的優 惠措施 。
 這項新 計劃也 將建 構一套 由中 央到地 方的
招商機 制,提 供獎 勵金給 地方 政府, 未來
地方政 府如果 順利 創造投 資環 境,並 招商
成功, 將可獲 得 5~10 億元 的獎 勵金。 為
了吸引 外資來 台投 資,達 到「 投資台 灣優
勢」, 重點產 業鎖 定半導 體, 平面顯 示器
,太陽 光電等 。
 由 JP 摩根 , UBS ,摩 根史 坦利等 10 家海
外投資 銀行組 成的 國際金 融機 構 IIF 的預
測: 20007 年亞 洲主要 國家 的 GDP 預測
(除日 本以外 ), 中國大 陸以 9.3﹪ 居冠
,台灣 僅 3.8﹪ 敬陪末 座。亞 洲主 要國家
平均經 濟成長 率為 8﹪ 。
 IIF 指出, 台灣今 年經 濟發展 的不 利因素
,除了 內需市 場難 以有效 提振 外,還 有維
持升息 的貨幣 政策 ,也可 能影 響房貸 市場
,再加 上政治 不穩 定的變 數仍 在,卻 使得
台灣今 年的經 濟成 長表現 ,不 如其他 亞洲
新興國 家。
 外匯存 底並非 「愈 多愈好 」, 只要適 量,
我國的 數額足 敷 15.7 個月進 口之用 。外 匯
存底象 徵國家 競爭 力,台 灣外 匯存底 一直
排名世 界第二 ,僅 次於日 本。 近因經 濟發
展無力 ,逐漸 衰退 , 2007 年 5 月外 匯存底
為 2656.99 億美元, 落在 中國, 日本 之後
,全世 界排名 第 3 。如 果台灣 外匯 存底的
投資運 用收益 率有 5﹪ ,每 個月單 是利 息
收入, 外匯存 底可 以淨增 加超 過 10 億美
元。中 國外匯 存底 2007 年 3 月為 12.020 億
美元, 每個月 都淨 增加高 達 180 億美 元。
 根據「經 濟學人」預 估, 2006 年至
2015 年亞洲經濟 (不含日本 )實質
GDP 成長率 到 8.4% ,經濟力 道稱霸全
球。中國 、印度崛起 後帶動內需 興起
,以及對 原油,鋼鐵 與鋁的需求 增加
,具地理 優勢的東協 國家受惠最 大,
加上東協 +3 形成 亞洲 FTA 經濟整 合趨
勢,亞洲 成為生命共 同體,強勁 的資
金動能以 經濟成長創 造共榮共存 的願
景。
二、台 灣當 前經濟 發展 的危機
2. 台灣陷 「三低 」, 資金大 量外 流攔不 住。
 依投信 業者指 出, 近年台 灣資 金不斷 大量
外流, 主要就 是台 灣目前 正處 於「三 低」
中,利 率低、 股市 報酬率 低、 匯率低 ,因
此,資 金大量 外流 難以攔 住。
 2007 年以來, 海外 基金前 10 名投 資報酬
率介於 35%-58.52% 之間 ,較 2006 年台股
投資報 酬率 19.48% 還要高 。而東 南亞 股
市投資 報酬率 達二 成以上 ,印 度則為 五成
,中國 大陸股 市投 資報酬 率達 1.3 倍。今
年,中 央銀行 公布 國人投 資海 外證券 淨流
出 111.75 億美 元,創 下近 四年單 季新 高。
顯現國 人對國 內的 金融市 場報 酬相當 沒有
信心。 其中變 化, 可從下 表見 證出來 。
1. 台灣是經 濟成長低, 快樂指數低 ,全
世界快樂 地圖排名第 68 。信心 。其中
變化,可 從下表見證 出來。
 英國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調查 全世 界 178 個國
家和 地區 人民,以 健康 、財 富、教 育和 環境生 態
為主 題。 由於全世 界重 視經 濟開發 ,導 致全球 嚴
重污 染、 氣溫劇變 、冰 河融 化。而 自 2000 年以
來, 全球 經濟成長 率平 均每 年只達 2.2% ,要拿
它取 代長 久以來代 表富 強的 「國內 生產 毛額
(GDP) 」,作 為衡 量經濟 發展 的標 準,談 何容易 。
因為 「感 覺快樂」 ,實 際已 脫離經 濟學 的範疇 ,
涉入 心理 學的領域 。
1. 台灣經 濟成長 已近 成熟階 段, 仍有三 分之
一的人 不快樂 ,燒 炭自殺 、犯 罪激增 ,大
部份是 經濟因 素造 成,貧 富差 距從早 年 10
比 1 ,增加 到今天 的 60 比 1 ,許 多星斗 小
民,因 經濟蕭 條覺 得生態 和資 源環境 ,政
治和社 會環境 都不 好,國 家沒 有希望 ,以
致台灣 的快樂 指數 會這麼 低。
 全世界 各國民 眾一 生中快 樂時 間的長 短。
瑞士人 長達 63.9 年,笑 傲全球 。台 灣人平
均 47.2 年排 在中間 。
 未來世 界各國 都應 在充份 尊重 環境與 資源
的前提 下,努 力提 高人民 生活 水準, 快樂
國家排 名反映 的正 是各國 在這 方面的 成敗 。
1. 全球商業環境排名台灣第 47 。
 世界銀行 2006.9.6 發表「 2007 全球商業環境
報告」,新加坡全球第一,其次為紐西蘭、美
國、加拿大、香港。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
灣名列 47 。(新加坡第 1 、香港第 5 、南韓
23 )。排名依據企業創辦、經營、納稅及破
產遵循規定所需時間和成本指標。中國大陸改
革步伐在亞洲居冠,全球排名第 4 ,日本第
11 。中國改革措施包括:新修改公司法、企
業註冊所需時間從 48 天縮短至 35 天,並降低
創辦企業所需最低資本。
 2005-2006 年全世界最盛行的改革措施為:
(1) 放寬開辦企業法規( 43 個國家簡化程序及減少
費用)。
(2) 縮短政府核准時間。
(3) 降低稅率。
(4) 減少納稅相關的行政手續。
以上 (1) 、 (2) 、 (3) 、 (4) 有 31 個國家推動此類改
革。
 台灣在經濟發展的路途中,應全力急追,對商
1. 台灣在全世界物流產業中幅度逐年減退。
 台灣在過去 60 年,拓建蘇花公路,從羊腸小道
拓建成雙車道, 40 年的交通管制解除,闢建中
橫公路,促進台灣西部產業東移,平衡東西經
濟發展。蔣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時說:「中山
高速公路,今天不建,明天會後悔」。貫穿南
北,貨暢其流,中山高通車第一年,車流總量
每天只有 7 千輛次,現在每天有一百萬車輛次
,證明中山高通車讓台灣從農業經濟轉型為工
業,也創造經濟奇蹟。
 台灣學日本希望以交通物流,來促進經濟迅速
發展。因日本新幹線於 1964 年 10 月 1 日東京
奧運揭幕前 9 天,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通車,將
東京至大阪原來 8 小時車程,縮減一半。日本
新幹線的誕生,為日本的物流與人流帶來空前
變革。日本出現了以東京,名古屋,與大阪等
城市相連結,如珍珠項鍊般成串的經濟中心。
曾任日本國鐵東日本鐵道公司社長山之內秀一
郎說:「當初的一個意志貫徹,竟左右了國家
經濟四十多年的發展」。
 日本如果沒有新幹線,日本是不會有 1960 年代
「所得倍增」的榮景。如果日本沒有新幹線,
東京奧運,大阪萬博,甚至 2006 年愛知萬博在
名古屋舉行,湧入 2200 萬人次,這些歷史時刻
的人口移動,都是靠著新幹線大量而迅速運輸
完成。
 現在,台灣的高鐵沿線農地,要釋出造鎮,科
學園區的周邊農地,將建田園住宅社區,使外
地人願意「在地化」,強化當地經濟發展。大
規模造鎮計劃,要以交通建設為先,其次是公
共設施,包括道路、排水、路燈、公園、學校
、醫院等,才能激發像日本的經濟發展和經濟
成長。這些都有待政府、人民、民間企業共同
努力,甚至引進外資,方能有效達成。
 但,陸、海、空運,今天在全球物流產業發展
上,已形成經濟成長整體力量。國內和國際也
已綜合為一,國內整合好,更能延伸到國際。
台灣遍及東、西、南、北的高雄港、基隆港、
台中港和花蓮港,在國內外物流產業的發展中
,從「量」而言,都在逐漸減退。以高雄港運
量在全世界排名,已難保第六名。
 國內港口貨櫃量衰減,近年排名幾乎年年往下
滑的高雄港。整體而言,台灣各港口的貨櫃同
樣總量並沒有增加。
 國內進出口貨物減少,轉口貨物又受到大陸沿
海大港口的競爭,國內港口的競爭力逐年下滑。
高雄港曾名列世界第二貨櫃港, 2006 年貨櫃量
不進反退,首次負成長 2.5% ,名列第六,在
排名世界前 20 名中,是唯一貨櫃量減少的港口
,而基隆港於 2006 年貨櫃量雖小升 1% ,但名
列世界第四十名。
 客貨運齊萎縮,國內航空亮紅燈。
 行政院飛航安全委員會公布 1996 至 2005 年國
內航空市場,十年來萎縮近五成,貨運市場從
1999 年來,也呈現近乎停滯狀況, 2006 年前
三季 , 桃園國際機場出口貨櫃呈負成長。主要
原因是受到國內經濟不景氣,以及公路運輸系
統競爭影響 , 加上產業外移,商務旅次減少,
消費金額相對較高的航空業首當其衝,高鐵通
車後國內航空業將進入另一個冬天。
台灣 航空十 年變 化( 1996-2005 年)

年代 1996 年 2005 年 百分比


載 國際線 978 萬人次 1008 萬人次 74.6%

量 國內線 1860 萬人次 957 萬人次 -48.5%

貨 國際線 60 萬 T 173 萬 T 300%


運 至今十年
量 國內線 2.5 萬 T 5.4 萬 T
規模沒變
國際線 逐漸上升 逐年下降
飛航
班次 是國際航線 是國際航線
國內線
5.2 倍 1.3 倍
資料 來源 :行政 院飛 安委員 會      製表:許
1. 台灣南北地區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國民健康
方面的差距,愈來愈大。
 依據國立成功大學醫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
美霞於 2006.12.22 發表的研究論文,將包含雲
嘉南、高高屏幾縣市的南台灣,與台北七縣市
、新竹及桃園的北台灣作比較,過去近 20 年來
,基本上,南北在社會經濟地位及健康狀況方
面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1987 年與 2005 年比 較

年  代 1987 年 2005 年


家庭年平均收入 南 32 萬元 76 萬元
北 40 萬元 103 萬元
差距 8 萬元 27 萬元
大學以上程度人口 南北差距 4.6% 6.7%
國民健康平均壽命 南北差距 南比北少活 2 南比北少活 3-4
歲 歲
資料 來源 :陳美 霞教 授     製 表: 許
文志
 台灣社會在經歷快速市場變化、商品
化、資本社會化的劇烈變遷,貧富差
距加大,失業率上升,醫療體系全面
市場化,環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從
長遠來看,對台灣經濟未來的發展不
利。
1. 台灣於 2004-2005 年在經濟與競爭對手
評比,教育與學校評比,科技與投資未
來評比,在世界排名都列不上前十名,
台灣逐暫失去競爭力。
 台積電公司董事長張忠謀,於 2007.6.2 在龍應台
基金會主辦的思沙龍對台灣經濟發展討論中,他
認為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去競爭力的強項
,現在轉為減弱或不再重要。 90 年代台灣的最大
競爭力有四:
(1) 是工作勤奮,薪資又低,生產力高。
(2) 是理工人才優秀。
(3) 是創業與冒險精神。
(4) 是政府正向干預,扶持企業。
 而現在這些競爭力都減弱了。台灣產業走光光,
1. 台灣人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危機
 台灣經濟研究院於 2006.11.26 公布的分析,因
為廠商對經濟前景沒信心,特別是電信服務業
因市場飽和,批發零售又受到卡債風影響,導
致廠商信心像「溜滑梯」快速下降。其中,零
售、批發、餐旅業、銀行業及電信服務業,國
內廠商對未來國內經濟前景相當保守,信心不
足。
 銀行業也存有許多不利因素,包括消費金融業
務大幅萎縮、企業金融、聯貸以及個人房貸等
都有顯著競爭壓力。國內的經濟學者,都認為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工資上漲率低,失業率相
對維持高檔,加上貧富差距拉大,都是造成民
間消費保守的原因。
 大陸台商,避談兩岸,對台灣資本市場與政府
環境沒有信心,對大陸投資上限 40% ,有不同
的不滿意見。而政治的不確定性,將導致民間
消費與投資信心降低。
 台灣在國家認同的紛擾中,「統一」與「獨
立」,「本土」和「外來」之糾纏不休,造成
發展經濟的阻力,國內內耗不息對社會民心造
成不安,等等都影響經濟的成長。
 2006.6.27 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意見研究中心,
針對 3 千個民主國家進行的愛國心調查,發現
美國人最以自己的國家為榮。台灣排名 29 ,
不如日本的第 18, 但高於南韓的第 31 。
 受訪者被要求對自己國家十個領域感到光榮的
程度加以評級,這十個領域是:政治影響、社
會安全、民主運作、經濟成功、科技、體育、
藝術與文學、軍事、歷史與社會平等。愛國心
主要是「新世界」的概念,無關「本土」與
「外來」,並非「愛台灣」就是贊成「獨立」
,「不愛台灣」就贊成「統一」,這種二分法
,永遠是撕裂社會,不認同國家,沒有給兩岸
維持現狀的中間者應有的空間。
 整體排名第 1 的美國在五項目中得分最
高,包括人民對民主運作、政治影響、
經濟成功、科技和軍事引以為榮,都無
關人種和黑白,但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
,始終是美國的核心價值。
 民主國家的愛國心和愛台灣的心,都是對
台灣未來的信心,是新世界的概念,新的
國家榮譽感,新的國家認同,屬於精神層
面的國家核心價值,是企業家、投資者、
外資對台灣的認同和信心,非計量經濟學
的範圍,無法「量」化。台灣人民 50 年來
胼手胝足貢獻的精神,努力創造了台灣的
經濟奇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亦是台灣人民對台灣經濟成長持續的信心。
 雖然,從 2000 年政權交替,這是民主政治
的常態。遺憾的是 7 年來拼經濟的結果,
幾乎交不出被台灣人民滿意的成績單。不
必高談闊論與全世界評比,原本是台灣人
民最有尊榮感的經濟成長亞洲四小龍,居
於龍頭地位的台灣經濟成長 GDP 和
GNP ,都已落居四小龍之末。
1. 國際機構一致唱衰台灣經濟
 IMF (國際貨幣基金)公布 2007 年對亞洲各
國經濟預測,對台灣經濟表現不樂觀,不但比
不上東亞新興國家亮麗成績,也在昔日亞洲四
小龍中敬陪末座。
 ADB (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系統的亞銀公
布 2007 年亞洲各國最新經濟預測,估計台灣
2007 年經濟成長率僅 4% ,在亞洲十一個新興
國家敬陪末座。
 英國的經濟學人,係全球學術權威性,環球透
視機構,對台灣 2007 年經濟持悲觀的看法。
 IIF (海外投資銀行聯合團隊),認為 2007 年
台灣經濟,是亞洲國家成長率最低者。
 以上這些國際機構一致唱衰 2007 年的台灣經
濟。
台灣各 研究機 構和 政府主 觀預 測、 數字與 國際 機構之
預測
差距微小 。
三、兩岸猿聲啼不住,柳暗花明又一村
 台灣遭遇 2007 年全球經濟的亂流衝擊如何掌
握航向,何去何從,幾乎沒有時間允許再等待。
尤其世界四塊經濟金磚的崛起,嚴重威脅全球
經濟發展的空間,亞洲 ASEAN+3 的 FTA 區域
經濟整合和自由貿易協定風潮的主流,台灣被
排拒在外,台灣不但時機流失,空間也因被邊
緣化面臨消失。但,「如果因為政治邊緣化,
導致政府對大陸投資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確實
不利」(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
 可貴是台灣 50 年來,面對全球經濟發展,前
後遭遇世界兩次石油危機和亞洲的金融風暴,
卻能以「台灣經驗」,有效處理,安然渡過。
現處於經貿國際化的潮流中,只要能存誠務實
,言出必行,高效率執行經濟政策,仍然,可
以在沒有希望的地方,創造新希望。
 以下是個人研究台灣經濟對未來的展望,提供
各位研究生思考和參考的看法,亦可做我們共
同研究台灣中小企業的經濟最前線的結論和建
議︰
2. 面對全球台灣經濟全面開放;自由化、國際化
、全球化。
 台灣面對「世界是平的」時代,「資金沒有國
界」,勇敢採取藍海策略。與其讓台灣產業走
光光,不如全面開放(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
 台灣科技產業靠著台灣所提供的養分,例如科
學園區,教育機構等等,才能造就今天全球科
技產業供應鏈的地位。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
包括大陸台灣在內,都是借助外資之力才有今
天,台灣科技廠商就是因為具有整合兩岸資源
的能力,台灣在科技供應鏈上,雖然只是配角
,卻是全球主要品牌,唯一指定且具主導權的
第一配角。
 台灣的企業界再三呼籲政府修改 40% 大陸投資
的上限。政府過去心態上傾向防堵方式解決問
題,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精神」,企業因為
根在台灣,要出走不像人跟錢一樣這麼容易,
不過如果台灣這塊土地沒有養分,企業只能被
迫將台灣的根「連根拔起」。
 現階段政治似乎永遠在經濟之上,決策要思考
到社會責任,要考量政策開放是否對人民有利
,政治面不解決,經濟基本面再好也沒用。
(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 ) 。
 因此,我們的第一個建議高科技產業仍是台灣
的經濟生命線,國際化、全球化、自由化是世
界的最愛,完全開放是一條求生存發展的大道。
下面以台灣三個科學區營業額及進口貿易額做
見證。
 國科會 2007 、 8 預估,台灣新竹、中部、南
部三個科學園營業額總和將接近 2 兆元,比
2006 年大增 40% 。 2007 年上半年竹科營業額
5400 億元,比 2006 年同期成長 21% ,以積體
電路 (21%) ,光電 (54%) 及精密機械 (40%) 成
長較多;投 ( 增 ) 資額 862 億元,比 2006 年同
期成長 15.3% 。
 南科光電產業占南科全部產值的 7 成,占國內
光電產值四分之一, 2007 年上半年營業 1516
億,比 2006 年成長 47% ,約占南科產值 3 成
的積電路營業額 592 億元,成長 60% 。
 中科已核准 80 家廠商進駐,核准投資額 1.58
兆元,主要是光電和積電路產業,光電占九成
,但精密機械家數最多,有 28 家,營業額 706
億元,比 2006 年成長三倍。
 出口大幅成長 24% ,以大陸和香港分居前兩名
三、四、五名為日本、美國、韓國。前 5 名除
對美國出口減少 8﹪ 外,其他都成長 20﹪ 以
上。
 特別是光電產業,從平面顯示器,太陽能光電
, LED 節能照明,光纖通訊,雷射手術,光
電在醫療器材上的應用,要整合光機電技術,
進軍醫療產業等,都是台灣許多強項的在地產
業正逐漸轉型升級為高科技製程。台灣有如此
全球競爭力最強的產業,怎能不發奮圖強,立
志成為以「科技立國」的世界強國。
1. 拋開鎖國,放眼全球,重振台灣國際競爭力,走
自由貿易區是為唯一出路。
 以前瞻性,未來性,創新性來重振台灣國際競爭
力,台灣過去 50 年來是靠競爭力,創造力打造出
經濟奇蹟。 WFE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
2007 年報告,台灣由 2006 年第 8 名下跌第 13 名
,首次退居 10 外,在亞洲國家中也從第 2 名落至
第 4 名。
 IMD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國家競爭力調查,台
灣也由第 11 名下滑至第 18 名,在亞洲落居於香
 經濟學者許士軍;認為政策緊縮,影響台灣競爭
力。
 另一位經濟學者朱雲鵬,認為依據目前台商的國
際競爭力是有史以來的高峰,更是最有利於台商
發展的時代。累積幾十年的經驗最保貴的就是提
著手提箱,堅毅不饒地到世界各國尋找商機的精
神,到了今天加上科技,產品的製造能力等,就
是台灣的最強競爭力。全世界以前被認為沒有希
望的國家,金磚四國的崛起,足以為例。因為全
力改革制度,開放經濟,使經濟穩定成長,改革
開放成為「發展經濟是硬道理」。
 尤其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包括兩岸直航,放寬大
陸人士來台工作的限制,開放 2400 項大陸製造
的產品進口,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解除台
灣企業投資大陸 40% 的上限。台灣應該用開放,
創新,價值做為主要發展精神,可以跟世界的市
場連結,延攬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建立台灣自己
的品牌,將台灣發展成加值島,或是做為全球加
值服務中心。建立自信,政策開放,競爭路更廣

1. 服務經濟的服務業是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 台灣經濟研究院於 2005 、 6 、 27 發布「我國服
務業發展現況」報告指出,台灣服務業占
GDP (國內生產毛額)約為 73.56% ,服務業就
業人數占整體就業人數比重僅 58.27% ,約 579.3
萬人,與先進國家的服務業就業比重相比,是相
對最低的;例如南韓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體就業
比重達 72.1﹪ ,美國也有 75.6﹪ ,香港高達
81.4﹪ 。香港服務業產值占 GDP 的比重高達
 高科技製造業原是新加坡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但近年來業者紛紛出走至國大陸以降低成本,嚴
重衝擊本國就業市場,經濟轉型已刻不容緩。且
少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預計到 2020 年就會出
現負成長,進一步導致經濟成長停滯,生活水準
滑落。現在人口 448 萬,面積不過 74 平方公里。
未來理想的人口是 650 萬左右,僅靠目前的生育
率不可能達成,還需增加約百萬外國移民。政府
亟思改變國家形象,除了高效率的政府,第一流
的基礎設施,乾淨的環境,優良的治安等優點外
,政府逐步放鬆各項社會管制, 2002 年開放夜
 2005 年將賭博業合法化,並敲定浜海灣與聖淘沙
島的賭場開發案。未來這兩座豪華賭場將有兩個
太陽,周遭環繞著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與居住設
施,吸引全世界目光,共同將新加坡帶入一個全
新的境界。 2009 年完工啟用,新加坡將成功蛻
變成娛樂休閒國度,觀光服務業將創造全亞洲首
位,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前來投資,希望能帶來大
批教育水平高,事業企圖心強且財力雄厚的外國
移民。
 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固然很多,自由化及國際化
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可以從我國產業結構
的變動趨勢來觀察。
 1986 年台灣的服務業約占 GDP49.78﹪ , 2005
年占 73.33﹪ ,此間服務業每年成長率為
7.25% ,經濟成長率則為 6.17% ,故服務業成長
高於經濟成長率,是帶動 1986~2005 年,台灣經
濟主要動力。但 2004 年成長率 5.28% , 2005 年
成長率 3.54% ,低於同年的經濟成長 ( 分別為
6.07% 及 4.03%) 。
 台灣的服務業目前仍侷限國內市場。服務業的延
續成長需仰賴國外市場的開拓。由香港、新加坡
的例子來看,觀光、海空航運之通訊、金融服務
業(包括金融市場服務)是走向國際的重點。例
如香港每年的觀光人口高達二千萬人次,遠高於
台灣的三百萬人次,主要為開拓大陸觀光客市場
,兩岸不開放三通,如何吸引大陸觀光客人潮來
台,可見台灣的觀光服務業仍然是廣大的市場有
待開拓。
 依據 WEF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 2007 年觀光
旅遊競爭力報告」,首次針對世界各國觀光發展
潛力做調查評比,以「人力、文化及自然資源」
,企業環境與基礎建設,及「觀光旅遊規範架構
」三大指標,對 124 個國家評比,目的在顯示一
國觀光旅遊發展潛力。其中,台灣觀光旅遊競爭
力指數評比分數為4 .82 ,全球排名第 30 位;在
亞洲則排名第 4 。
 在三大指標中,台灣以「人力、文化及自然資源
」表現最佳。這與台灣擁有聞名遐邇的故宮博物
院、太魯閣、日月潭、阿里山等觀光資源與豐富
資產有關。
 在觀光管理、安全、環境與行政流程等層面,台
灣表現較差,落居全球第 45 ,而且對於外國觀
光客十分不友善。台灣經建會官員分析,可能與
我國迄今有兩岸三通及觀光客來台等限制有關。
 榮獲全球評比前五名的國家,依序為瑞士、奧地
利、德國、冰島及美國。
 不過,在另外一份由 WTTC( 世界旅遊及觀光委
員會 ) 製作的國際報告指出,台灣 2006 年的觀光
產業實際表現僅為亞洲第九名。
 雖然兩次國際報告名次不同,但,在在顯示台灣
觀光產業的潛力。
1. 環保科技和綠能產業,是 21 世紀台灣產業大
商機。
 依據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的研究統計:環保
科技產業在 2000 年僅有 21.61 兆日丹產值,
到 2010 年將增加到 34.16 兆日丹。台灣在亞
洲可占 26% ,產值可達 34 億台幣。巨大的
環保科技的亞洲市場,台灣已經有能力去開
拓。
 綠能產業前景看好,替代能源市場投資總金額
正快速成長,已由 2004 年 300 億美金成長至
2006 年 630 億美金,預估到 2010 年將達 6250
億美金,呈現近 20 倍的成長(資料來源: World,
Energy Council 2004 )。
 未來,綠金取代黑金可說已是趨勢所在。台灣
在替代能源、新能源等所謂新時代的綠能產能
,台灣的研發和投資未來產業,仍然海闊天空
,發展前景無限亮麗。如風能發電,、太陽能
發電的產業,正在台灣發光發熱,一片好景,
欣欣向榮,股票市場,傲視全盤,居股王之冠。
1. 台灣高科技的銀髮族商機
 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到處找
新商機,銀髮族照護產業是其中之一。政府
正在整合相關廠商及技術,準備搶進全球年
產值高達 77 億美元的遠距健康照護產業。台
灣業者可以擁有國際化的商機。
 目前銀髮族商機主要都集中在傳統產業,但未
來高科技可以運用於醫療的範圍很廣,例如微
型無線生理監控系統,遠距健康檢測儀、生物
磁能量塑身衣等。經濟部推估,台灣地區的養
生照護產業未來七年可能成長至 50 家,投資額
估計可達 3500 億元。事實上台灣通訊、電腦及
醫療三個領域都很強,政府目前每年投入近四
億台幣的資源開發遠距醫療技術,建立整合的
機制,帶動推動。
 台灣銀髮族將由 2006 年 230 萬人增加至 10 年後
的 300 萬人,成長率達 2.7% 。而台灣銀髮族的
比例將由 2006 年的 0.92 比 1 成長至 10 年後的
1.14 比 1 ,台灣未來的銀髮族市場將由女性主
導,台灣老人消費力, 10 年後將達 6300 億台
幣。
 台灣老人的前五大消費依次為,旅遊休閒、吃
喝玩樂、購物、汽車電子用品及高檔醫護。
 台灣最近有些五星級養老村,進住都需排隊,
所謂老人「生活新象館」,都是和先進國家如
日本技術合作建造的「銀髮族貴族村」,這種
養老社區多規劃為 15-30 坪套房,社區內都是無
障礙空間,並挑選無銳角家具,並打造中央監
控系統,每個房間還有生命偵測器。在服務上
,則提供住家清掃、休閒旅遊活動、養生餐點
、 24 小時護士服務、醫生每週駐診等,甚至還
與銀行合作,提供理財、節稅服務。
 台灣不能因有高科技產業,忘記了像銀髮族
這種傳統產業,富有文化、歷史、社會倫理
情感的充滿懷恩感念、惜福互助的精神,這
又是一項台灣科技與文化融合和高貴的產業
,值得發展內需的傳統產業,特別與台灣中
小企業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1. 台灣中小企業仍然是台灣經濟發展未來的主流
力量
 經濟部於 2007 年 6 月行政院會提出「積極落實
照顧中小企業」六大發展措施,包括強化資金
融通、提升研發能量、促進商機拓展行銷、協
助升級轉型、強化創新創業育成、活絡地方經
濟-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1) 就強化資金融通而言:
 政府為擴大中小企業發展的能量於 2007 年 7 月
1 日起再增加一千億元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額度
,協助中小企業取得營運資金。
 經濟部已協調國家發展基金投資中小企業一百
億元,原則上不限定產業,每案投資 20% ,若
以每案投資 1000 萬元計,將有 1000 家中小企
業受惠。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預定 2007 年 8 月開
始受理申請。本案將與中小企業育成中心制度
作結合,透過投資,加速企業成長,將帶動五
百億元中小企業投資,每家可增僱 20 名員工,
估計可增加二萬人就業機會。
 行政院於 2006 年 11 月向中小企業釋出利多,
公布大幅提高放款餘額,由目前的 2.7 兆增加 1
1) 就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而言
 經濟部內部各相關單位積極投入中小企業的各
項研發、創新與經營管理方面的輔導措施,務
使中小企業能夠升級,同時也協助經貿困難的
中小企業進行轉型。促進台灣中小企業能持續
,保有靈活的彈性,並提升企業價值。
1) 就促進商機拓展行銷而言
 中小企業處從 2007.3-11 月,在全國重要產業聚
集區域,舉辦一系列共 14 場次的商機媒合及技
術交流活動,期望透過本項活動平台,提供中
小企業促成商機與技術媒合之專業服務,提高
商機及技術交流媒合成功機率,創造國內經濟
價值,營造國內中小企業共同成長契機,進而
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 除政府政策措施的引導與資源供給外,台灣中
小企業還需強化自身的配套服務機制以提升在
地產業鏈中的存在價值,更應以群聚與整合的
概念,在不論是水平或上下游企業間,形成既
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以因應國際市場上更形多
元的種種需求。
 台灣整體中小企業應在群聚與整合概念的延伸
下,注入地理區與時間機會等變異因數考量,
這些因素交錯影響所產生的火花,將會形成更
多面向的群聚效應,產生新的市場需求,及其
因應之下而生的新興產業,藉此不但可活絡台
灣經濟發展,並蛻變形成立足於全球市場的新
優勢。
1) 就強化創新創業育成而言
 為落實培育中小企業發展的目標,經濟部中小
企業處自 1996 年起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
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提
供中小企業「創業」與「創新」的環境,適時
給予協助,使其順利成長,以降低創業期的各
項阻力與研發時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
 由於學校本身即擁有多項資源,設立育成中心
的成本相對低廉,所以國內育成中心的經營主
體多以大學院校為主,此種藉由校園力量來挖
掘知識能量的方式,已成為發展設立育成中心
的主要趨勢。
 依據 2007 年 5 月份「創業、創新,育成雙月刊
」報導,目前國內創新育成中心的總數約有 95
所,大致可分為官方型、民間型、學術型三類
,其中大學院校的育成中心就占 79 所,充份發
揮研發合作的功能。
 創新育成中心能提供校內教授腦力資源,例如
成立中小企業需要管理、會計、行銷等方面的
知識或專業技術,都可以在校內找到資源,甚
至廠商也可直接找到教授合作研發,是創業者
可善加利用的豐富資源。
 台灣的中小企業擁有超強的創新能力,具有獨
特創造力,展現台灣經濟的生命力,進軍國際
的競爭力。
1) 就提升研發能量而言
 依據 IBD (洛桑管理學院)「企業與大學間知
識移轉」評比,台灣排全球第 12 位,在亞洲排
第 2 名,次於新加坡,領先日本、南韓。顯示
台灣在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方面,具有優
勢的競爭力。
 依據 WEF (世界經濟論壇)「 2005 至 2006 全
球競爭力的報告」中有關產業合作的普遍性評
比,台灣在全球排第 8 名,領先第 10 名的南韓
及香港第 24 名。活絡產、學、研究合作是激發
投資途徑,產、學、研究交流愈緊密,有利創
新機制導入及科技研究成果商品化。
 依據我國國科會 2004 年國內企業研發經費支出
占全國比重為 64.4% ,較 2003 年提高
1.9% 。 2004 年台灣大學研發經費來自企業委託
與政府補助比率,已由 2003 年 4.2% 提高到
5.2% ,雖然創下近 6 年來新高水準,但仍不及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國家平均的
6.1% ,顯示台灣產業之間的合作研發能量還有
成長之空間。
 日本在東京地區的產業及產業技術的活用,大
都來自各公私立大學的支援,中小企業才能在
產、學、研發都很有績效。日本甚至在東京、
大阪、名古屋等大都市的大學與產業之間,以
巡迴輔導專車為正在參加研發合作的教授專家
做免費的交通服務,顯現大學與產、研合作的
活力,為中小企業注入活水。 2005 年全日本 87
所公立大學產學合作共同研發的經費高達 2 兆 3
千 7 百 49 億円。純利益 712 億円。這些研發經
費 60% 來自民間企業的捐贈。
 台灣努力追趕上日本的企業產、學、研發合作
的能力很高,如能加碼卓越教授月薪 15 萬,避
免國外換角,政府補助執行產、學、研合作的
大學更多經費,延聘國際大師,開放大學採彈
性薪資,各校可設特聘或講座教授,用自籌款
或學雜費收入加倍發放學術研究費。行政院推
動「產學人力套案暨產學合作加值計畫」,研
議比照國外標準敘薪,延攬海外頂尖科技人才
回國,教育部與中央研究院共同推動國內教授
高薪計畫,如下表示顯示,台灣教授月薪偏低
,尚待提高,才能有助產、學、研發之能量。
各國 教授 月薪比 較
(台幣

香 港 35-40 萬

新加坡 25-30 萬

日 本 20 萬

美 國 18 萬

韓 國 15-20 萬

台 灣 10 萬

大 陸 7-8 萬
註: 上數 資料為 概數 ,有些 國家 教授月 薪因校 而異 ,如
哈佛 教授 月薪可 達 40 多萬 台幣 。資料 來源 :政大 教授
鄭瑞 城、 美國大 學理 事會等 。
1) 就活絡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而言
 陳總統曾在 2007 年 5 月提示行政院以更多的資
源投入鄉村地區的公共建設,積極協助具有地
方特色的中小型企業全面發展。希望政府勿
「重北輕南」、「勿忘中部,沒有南部」。願
以地方經濟發展為主軸,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
級,繁榮地方產業再出發,增加活力,普遍增
加就業機會,增加地方稅入,來增加地方基礎
建設等,都是正確的可行的,期待陳總統嚴厲
督導下屬有效執行,不要又忘了自己講過的話。
 兩岸每年貿易總額已達千億美元,台灣的貿易順
差高達 200 億美元,依賴大陸貿易商機高達
46% 。台灣在大陸投資金額兩岸各說各話,其中
最少有千億美元以上,「代養」幾千萬大陸的員
工。這些都是從 1970 年代開始, 30 多年來台商辛
苦努力創造的「血汗產業」 , 台商在大陸已經有上
千家超過百萬美元利益的公司,雖非太陽、月亮
一樣的產業,就像星星遍佈大陸夜空,它的燦爛
照耀著,台灣中小企業的光輝。台商上窮碧落下
黃泉,動手動腦找資源,貢獻兩岸經濟,如能早
日三通,儘管兩岸猿聲(政治之聲)啼不住,柳
暗花明(經濟)又一村。兩岸經濟雙贏指日可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