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

第六 章 弯曲 变形

§6-1 工程中 的弯曲变形 问



§6-2 挠曲线的微 分方程
§6-3 用积分 法求弯曲变 形
§6-4 用叠加 法求弯曲变 形
§6-5 简单超静定 梁
§6-6 提高梁刚 度的措施

目录 目录
§6-1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6-2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一 . 基本概念 1 、挠曲线 方程
θ 转角 :ω = f (x)
y 挠曲 线
挠度
2 、挠 度 ω :截 面
ω 形心在 y 方向的 位
x
x 移
ω 向上为 正
3 、转 角 θ :截 面绕中 性轴 转过的 角度 θ 逆时针 为正

由于小 变形, 截面 形心在 x 方向的 位移 忽略不 计

θ ≈ tan θ =
4 、挠 度转 角关系 为:
dx
6-2 目录
二、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1 M ( x)
力学 公式 =
ρ( x ) EI z
d2y
± 2
1 dx
数学 公式 =
ρ( x ) 3
dy 2 2
[1 + ( ) ]
1 dx
以上两 式消去 ,得:
ρ
d2y
± 2
dx M ( x)
3 =
dy 2 2 EI z
[1 + ( ) ]
dx
目录
弯曲变 形 /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dy
小挠度情 形下 : θ= << 1
dx
d2y
± 2
dx M ( x) d 2 y M ( x)
3 = ± 2 =
dy 2 2 EI z dx EI z
[1 + ( ) ]
dx

目录
弯曲变 形 /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符号规 定:

M >0
y
M <0
y
d2y d2y
>0 2
<0
dx 2
dx

M M

因此
d 2 y M ( x)
2
=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dx EI z
目录
§6-3 用积分 法求弯曲变 形
由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d 2 y M ( x)
2
=
dx EI z
积分一次:
dy M ( x)
θ= = y =∫
′ dx + C (转角方程)
dx EI z
积分二次:
M ( x)
y = ∫∫ dxdx + Cx + D (挠度方程)
EI z

式中 C 、 D 为积分常数,由梁的约束条件决定。

目录
梁的边界条件

y 悬臂梁:
x = 0时,θA = 0, y A = 0.
A B x

简支梁:
y
x = 0时,y A = 0,
A
B
x
x = L时,yB = 0.
L

目录
P
梁的连续条件: A B
C

fC左 = fC右 θC 左 =θC 右


M
A
C B
a l
x = a时,yC左 = yC右

目录
例如:写出下图的边界条件、连续性条件:
D
y F

A C B h
EA
kx F
a b
L A C
a b B
x = 0, y A = 0
L
x = a时,θ C左 = θ C右 x = 0, y A = 0
x = a时,yC左 = yC右 x = a时,θ C左 = θ C右
FBy x = a时,yC左 = yC右
x = L, y B = −
k
FBy h
x = L, y B = −∆l BD = −
EA
讨论: 挠曲 线分段 处

( 1 )凡 弯矩方 程分 段处, 应作 为分段 点;

( 2 )凡 截面 有变化 处, 或材料 有变 化处, 应作 为分段 点

( 3 )中间 铰视 为两个 梁段 间的联 系, 此种联 系体 现为两


部分 之间的 相互 作用力 ,故 应作为 分段 点;
M

A
C B
a l

目录
( 4 )凡分 段点 处应列 出连 续条件 ,根 据梁的 变形 的连
续性 ,对同 一截面 只可 能有唯 一确 定的挠 度和 转
角; 在中间 铰两 侧虽然 转角 不同, 但挠 度却是 唯
一的 。
M

A
C B
a l

x = 0, y A = 0, x = 0,θ A = 0,
x = a + l , y B = 0, x = a时,yC左 = yC右
目录
-1 悬臂梁受力如图所示。求 yA 和
θA 。
解: 取参考坐标系 Axy 。 y q
B
1 、列出梁的弯 矩方程 A x
1 2 x
M ( x) = − qx (0 ≤ x ≤ L ) L
2
2 、 d 2 y M ( x) 1
= EIy ′
′ = − qx 2
dx 2 EI z 2
积分一次: 1 3
EIy′ = EIθ = − qx + C ( 1 )
6
积分二次:
1 4
EIy = − qx + Cx + D ( 2)
24
目录
3 、确 定常数 C 、 D.
1 3
由边界条件: x = L,θ = 0 代入( 1 )得: C = − qL
6
1
x = L, y = 0代入( 2 )得: D = − qL4
8
代入( 1 )( 2 )得:
1 1 3 1 3
θ = (− qx + qL )
EI 6 6
1 1 4 qL3 qL4
y= (− qx + x− )
EI 24 6 8

目录
将 x = 0 代入得:
qL3
θA = (与 C 比较知:EIθ A = C )
6 EI
qL4
yA = − (与 D 比较知:EIy A = D )
8EI
因此
常数 C 表示起始截面的转角 × 刚度 (EI)

常数 D 表示起始截面的挠度 × 刚度 (EI)

目录
支梁受力如图所示。试求 θ ( x), w( x) θ和
A , wmax

y x F
解: 1 、求支座反力
x B
A C
Fb Fa x
FAy = , FBy = a b
L L
L
FBy
2 、分段列出梁的弯 矩方程 FAy

AC 段 (0 ≤ x ≤ a) BC 段 (a ≤ x ≤ L)
Fb Fb
M 1 ( x) = FA x = x, M 2 ( x) = x − F ( x − a ),
L L
Fb Fb
EIy1′′ = x, EIy2 =′
′ x − F ( x − a ),
L L

目录
AC 段 (0 ≤ x ≤ a) BC 段 (a ≤ x ≤ L)
Fb 2 Fb 2 F
EIy1′ = EIθ1 = x + C1 , EIy2′ = EIθ 2 = x − ( x − a ) 2 + C2 ,
2L 2L 2
Fb 3 Fb 3 F
EIy1 = x + C1 x + D1 , EIy2 = x − ( x − a ) 3 + C2 x + D2 ,
6L 6L 6
3 、确 定常数

由边界条件: x = 0, wA = 0 ( 1 x = L, y B = 0 ( 2)

由光滑连续条件: x = a时,θ 1 = θ 2 ( 3)
x = a时,y1 = y2 ( 4)
可解得:
Fb 2
C1 = − ( L − b 2 ) = C2 , D1 = D2 = 0
6L
目录
则简支梁的转角方程和挠度方程为
BC 段 (a ≤ x ≤ L)
AC 段 (0 ≤ x ≤ a)
Fb Fb F ( x − a) 2
θ1 ( x ) = [3 x 2 − ( L2 − b 2 )], θ 2 ( x) = [3 x − ( L − b )] −
2 2 2
,
6 LEI 6 LEI 2
− Fb y2 ( x) =
− Fb L
[− x + ( L − b ) x + ( x − a )3 ]
3 2 2
y1 ( x ) = [− x 3 + ( L2 − b 2 ) x],
6 LEI 6 LEI 6

4 、求转 角
x = 0 代入得:
Fb( L2 − b 2 )
θ A = θ1 x = 0 =−
6 LEI

x = L 代入得:
Fab( L + a )
θB = θ2 x=L
=
6 LEI
目录
5 、求 ymax 。
dy ymax
由 = θ求得
=0 的位置值 x 。
dx
Fb( L2 − b 2 ) Fab(a − b)
θA = − < 0, θ C = θ1 x = a = > 0( a > b )
6 LEI 3LEI

∴θ = 0在AC段。
则由
Fb
θ1 ( x ) = [3 x 2 − ( L2 − b 2 )] = 0
6 LEI
解得:
L2 − b 2
x=
3

目录
代入 y1 ( x) 得: 3
Fb( L2 − b 2 ) 2
ymax =−
9 3EI
L
a =b = 则:
2
FL3
ymax = y x = L =−
2 48 EI

在简支梁情况下,不管 F 作用在何处(支承除外),
ymax可用中间挠度代替,其误差不大,不超过 3% 。

目录
§6-4 用叠加法 求弯曲变 形

一、叠加法前提
力与 位移之 间的 线性关 系
挠度、转角与载荷(如 P 、 q 、 M )均为一次线性关系
小变形
轴向位移忽略不计。

目录
第一类叠加 法
应用 于多个 载荷 作用的 情形
叠加原 理: 在小变 形和 线弹性 范围 内,由 几个 载荷
共同作 用下 梁的任 一截 面的挠 度和 转角, 应等 于每个
载荷单 独作 用下同 一截 面产生 的挠 度和转 角的 代数和 。

例 6- 4 已知 : q 、 l 、
EI , 求: yC ,θ B

目录
w

目录
弯曲变 形 /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w
ql 3 5ql 4
θ B1 = , wC1 = −
24 EI 384 EI

w
(ql 2 ) ⋅ l ql 3
θ B3 = − =− ,
3EI 3EI
3ql 4
wC 3 =
48 EI

w (ql ) ⋅ l 2 ql 3
θ B2 = − =− ,
16 EI 16 EI
(ql )l 3
wC 2 = −
48 EI
目录
ql 3 ql 3 ql 3 11ql 3
∴ θ B = θ B1 + θ B 2 + θ B 3 = − + =−
24 EI 3EI 16 EI 48EI

5ql 4 3ql 4 (ql )l 3 11ql 4


wC = wC1 + wC 2 + wC 3 = − + − =
384 EI 48EI 48EI 384 EI

目录
例 6- 5 怎样用 叠加法确定 C 和 yC ?

目录
w

目录
w ql 3
θ C1 = − ,
6 EI
ql 4
wC1 = −
8EI
l 3
q( )
w θ C 2 = θ B2 = 2 ,
6 EI
l
wC 2 = wB 2 + θ B 2 ⋅
l 4 2
q( )
2 l
= + θ B2 ⋅
8EI 2
目录
w

l 4
ql 4 q( ) 41ql 4
wC = wC1 + wC 2 = − 2 l
+ + θ B2 ⋅ = −
8EI 8EI 2 384 EI
l 3
ql 3 q ( ) 4
θ C = θ C1 + θ C 2 = − + 2 =− 7 ql
6 EI 6 EI 48EI
目录
第二类叠加 法 逐段分 析法
将梁的 挠曲 线分成 几段 ,首先 分别 计算各 段梁 的变形
在需求 位移 处引起 的位 移(挠 度和 转角) ,然 后计算
其总和 (代 数和或 矢量 和), 即得 需求的 位移 。在分
析各段 梁的 变形在 需求 位移处 引起 的位移 时, 除所研
究的梁 段发 生变形 外, 其余各 段梁 均视为 刚体 。
例 6-6 :
F
怎样用 叠加 法确定 yC ? A
B C
l a
目录

例 6-6 怎样用 叠加 法确定 wC ?F1 )考虑 AB 段 (BC 段看作刚体 )

A F 作用在支 座上 ,不产 生变 形。
B C
Fa 使 AB 梁产生 向上凸 的变 形。
l a
查表得:
F
( Fa ) ⋅ l
Fa θB =
A 3EI
θB B C wC1 则
l a
wC1 = θ B ⋅ a
+ F ( Fa) ⋅ l 2
Fa l
= ⋅a = (↓ )
B C 3EI 3EI
a
目录
2 )考虑 BC 段 (AB 段看作刚体 )
Fa Fa 3
A wC 2 = (↓ )
θB B C wC1 3EI
l a
所以
Fa 2l wC = wC1 + wC 2
wc1 = (↓ )
3EI
2 3
F Fa l Fa
C = + (↓ )
wC 2 3EI 3EI
A B a

目录
刚度条件 :

y max ≤ [ y ], θ max ≤ [θ ]

[y]—— 许用挠 度, [θ]—— 许用 转角


工程中, [y] 常用梁的计算跨度 l 的若干分之一表示,例如:
l l
对于桥式起重机梁: [ y ] = ~
500 750
3l 5l
对于一般用途的轴: [ y ] = ~
10000 10000
在安装齿轮或滑动轴承处,许用转角为:
[θ ] = 0.001rad
目录
§6- 5 简单超静定 梁
静不定梁—未知力的数目多于能列出的独立平衡方程的数目,
仅利用平衡方程不能解出全部未知力,则称为超静定问题(或
静不定 问题 )。
静不定次数 = 未知力的数目 - 独立平衡方程数

q 4 个约束反力,

B 3 个平衡方程,
L 静不定次数
=1

目录
用力法求解静不定问题的步骤:
1 、确 定静 不定次数 。
2 、选择 基本
定梁静

静定梁 ( 基本静 定基 ) — 将静不定梁的多余 约 束解除,得到相 应
的静定系统,该系统仅用静力平衡方程就可解出所有反力以
及内力。
多余 约 束 — 杆系在维持平衡的必要约束外所存在的
多余 约 束
多余 约 束的数目 = 超静定次数
或多余杆件。 q
B 多余 约 束的数目 =1
L
目录
静定梁 ( 基本静 定基 ) 选 取

q
(1) 解除 B 支座的约束 ,FBy以
A B 代替,即选择 A 端固定 B 端自
L
FBy 由的悬臂梁作为基本静定梁。

MA
q

A (2) 解除 A 端阻止转动的支座
B
L 反力矩
MA 作为 多余约 束 , 即选
择两 端简 支的梁作为 基本静 定梁

目录
基本静定基选取可遵循的原则:
1) 基本静定基必须能维持静力平衡,且为几何不变系统

基本静定基要便于计算,即要有利于建立变形协调条
件。一般来说,求解变形时,悬臂梁最为简单,其
是简支梁,最后为外伸梁。

目录
q
3 、列出变 形协调条 件。
B
L 比较原静不定梁和静定基在解除约
A 束处的变形,根据基本静定梁的一
q 切情况要与原超静定梁完全相同的
A B 要求,得到变形协调条件。
L
FBy
yB = 0
MA
q
A B
L

θA = 0
目录
4 、用积 分法或叠 加法求变 形,并 求出多余未知力。
本例: (1)
仅有 q 作用, B 点挠度为:y Bq ql 4
=−
8 EI
仅有 FBy作用, B 点挠度为: FBy l 3
y BF =
因此 3EI
ql 4 FBy l 3
y B = y BF + y Bq =− + =0
8 EI 3EI
解得 :
q
3
FBy = ql (↑) A
8 B
l
FBy

目录
5 、根据静 力平衡条 件在基本静 定梁上求出其余的约 束反力。
本例: (1)
MA
∑F
x =0 FAx = 0,
q
5
FAx B ∑F y =0 FAy = ql (↑),
8
A
L 1 2
FAy FBy
∑M A =0 M A = ql (
8 )

目录
6 、在基本静 定梁上按照静 定梁的方法求解内 力、应 力和变 形。
MA q
因此 5
B
FQ max = ql
FAx A 8
L 1 2
FAy FBy M max = ql
8
5
ql q
8 (+) Fs − 图
5 (-) B
l 3
8 ql L
8
9 2
ql
128 FQ max = ql
1 2
1 2 M −图 M max = ql
ql 2
8
目录
F
MA B F
A C
MA
A B C
例 6 求梁 的支 反力, 梁的 抗
FA y 2a a
弯刚度为 EI 。
FA y 2a (a) a 解
(a)
A B C 1 )判 定超 静定次 数
A B C
(b)
(b)
F
A F 2 )解 除多 余约束 ,建 立相当 系
B C
A B C

(c) FBy
(c) FBy
FF
3 )进 行变 形比较, 列出 变形
MA
MA A
A B
B
F
C
协调 条件
C
A B C
A
(d)
(d)
B C
y B = ( y B ) F + ( y B ) FBy = 0
(d) FBy
目录
F
MA B F
A
MA
A B
C
C
4 )由物 理关 系,列 出补 充方 程
FA y 2a a
FA y 2a (a) a F ( 2a ) 2 14 Fa 3
( yB ) F = − (9a − 2a) = −
(a) 6 EI 3EI
A B C 8 FBy a 3
A
(b)
B C ( y B ) FBy =
(b) 3EI
F 3
F 14 Fa 3 8FBy a
MA
A B C 所以 − + =0
A B C 3EI 3EI
(c) FBy
FAy (c) 7
MA
FBy
F
F FBy = F
A B F 4
MA A B C
C
A B
(d)
C 4 )由整 体平衡条件 求其 他约 束
A B
(d) C 反力 Fa 3
(d) FBy
MA = ( ), FAy = − F ( )
2 4
目录
例 7 梁 AB 和 BC 在 B 处铰接 , A 、 C 两端固定 ,梁
的抗 弯刚 度均为 EI , F = 4 0k N , q = 20 kN /m 。画梁的
剪力 图和 弯矩图 。
解 从 B 处拆开 ,使超 静定 结构
变成 两个 悬臂梁 。

变形协调 方程 为: y B1 = y B 2

MA
物理 关系
yB1 q × 4 4 FB × 43
FA FB y B1 = +
FB 8 EI 3EI
FB  FB MC
F × 22 F B' × 4 3
yB 2 = ( 3 × 4 − 2) −
yB2
FC
6 EI 3 EI

目录
代入 得补 充方程 :
q × 4 4 FB × 43 F × 2 2 FB × 43
+ = ( 3 × 4 − 2) −
8EI 3EI 6 EI 3EI
3  40 ×10 20 × 4 4 
FB =  − 3 
 = −8.75 kN
2  6× 4 2
8× 4 

MA
确定 A 端约束 力
yB1 ∑F y = 0, FA − FB − 4q = 0
FA FB FA = 4q + FB = 4 × 20 − 8.75 = 71.25 kN

∑M
FB
MC A = 0, M A + 4q × 2 + 4 FB = 0

yB2 M A = −4q × 2 − 4 FB
FC
= −4 × 20 × 2 − 4 × ( − 8.75) = −125 kN ⋅ m

目录
确定 C 端约 束力
∑F y = 0, FB′ + FC − F = 0
FC = F − FB′ = 40 − ( − 8.75)
= 48.75 kN

∑M
MA
C = 0, M C + 2F − 4 FB′ = 0
yB1
FB
M C = 4 FB′ − 2 F
FA

F´B = 4 × ( − 8.75) − 2 × 40 = −115 kN.m


MC

yB2
FC

目录
A 、 B 端约束 力已求 出
MA MC FA = 71.25 kN( )

FC M A = 125 kN ⋅ m( )
FA
FC = 48.75 kN( )
71.25
M C = 115 kN ⋅ m( )
< FS > (+)
( kN) 最后 作梁 的剪力 图和 弯矩图
8.75 (−)
48.75
<M> 1.94
(kN ⋅ m ) (−) (−)
125 17.5 115
目录
§6-6 提高梁 刚度的措施
的变形除了与载荷与梁的约束有关外,还取决于以下因素:

材料——梁的变形与弹性模量
材料 E 成反比;
截面 梁的变形与截面的惯性矩 I z成反比;
截面——
跨长——梁的变形与跨长
跨长 l 的 n 次幂成正比

目录
1 )选 择合 理的截 面形

目录
2 )改 善结构 形式 ,减少 弯矩 数值






目录
2 )改 善结构 形式 ,减少 弯矩 数值







wC 2
= 62.5%
wC1

目录
3 )采 用超静 定结 构

目录
3 )采 用超静 定结 构

目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