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1

第七章

应力和 应变 分析
强度理论

1
目录
目 第七章 应力状态 分析

应力状态的概念
用解析法分析二向应力状态
用图解法分析二向应力状态
三向应力状态
广义胡克定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

强度理论概述 2

四种常见的强度理论 目录
7—1 应力状态 的概念
1 、问题的提 出
铸 低碳钢

塑性材 料拉伸时为 什么会出现滑 移线


? 目录
3
7—1 应力状态 的概念

低碳钢 铸

脆性材 料扭转时为 什么沿 45º 螺旋面断


开?
4
目录
一、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描述

(一)、应力状态的概念

5
目录
轴向 拉压
F
σ
F
σ=
同一横截面上各点应力相等:
A
σα
F

τα
同一点在斜截面上时:σ α = σ cos α
2

σ
τ α = sin 2α
2 6
目录
此例表明:即使同一点在不同
方位截面上,它的应力也是各不
相 同 的 , 此 即 应力的面的概念 。

7
目录
Mz
FQ

横截面上正应力分析
和切应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同一
面上不同点的应力各不相同,此
即 应力的点的概念 。 8
目录
应 

指明
哪一个面上 ? 哪一点 ?
哪一点 ? 哪个方向面 ?

过一点不同方向面上
应力的集合,称之为这一点的 应力
状态 ( State of the Stresses of a
Given Point )。 9
目录
10
目录
11
目录
12
目录
13
目录
14
目录
示例一 S 平面
F F

1 1

F
σ=
A
1

15
目录
S 平面 n

F 1 α F

σβ

τβ
σα
α
1 τα β = α + 90

同一点 的应力 状态 可以有 各种 各样的 描述 方


式. 16
目录
7—1 应力状态 的概念
y
l S 平面
1
T 4
S F x
z
a 2
3 Mz
1 T
τ =
W
Fa (+)
p

T σ =
Mz
3
Wz

M (−) T Mz
τ = σ =−
Fl Wp W
17
z

目录
7—1 应力状态 的概念
z
σz σ3
τ zx τ zy σ2
τ xz τ yz
σx σy
x τ xyτ yx y
σ1
单元体上 没有 切应力 的面称 为主平面 ;主平 面上的 正
应力
σ 1,σ 2 ,σ 3 σ1 ≥ σ2 ≥ σ3
称为 主应力 ,分别用 表示, 并且
18
该单 元体 称为 主应力 单元。 目录
7—1 应力状态 的概念
空间( 三向)应 力状态:三 个主应力均 不为

平面( 二向)应 力状态:一 个主应力为 零
单向应 力状态: 两个主应力 为零
σ3
σ2

σ1
19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1. 正负号 规则

yτ yx

τ xy 正应力 :拉为 正; 反之为


σx 负
a 切应力 :使微
: 元顺 时针方
x 向转动 为正; 反之 为负。
σy
α 角:由 x 轴正 向逆时
τa n 针转到 斜截面 外法 线时为
σx
α σa 正;反 之为负 。
τ xy x
τ yx
σy t
20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2. 斜截面 上的应力 法
n
y τa
τ yx σx α
σa
τ xy
σx τ xy dA
a
x τ yx
t
σy
σy
∑F
n =0 ∑F = 0
t

21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n
法 τa
列平衡 方程 σx α
σa
∑F n =0 τ xy dA
σ α dA + τ xy (dA cos α ) sin α − σ x (dA cos α ) cos α + τ yx
t
τ yx (dA sin α ) cos α − σ y (dA sin α ) sin α = 0
σy

∑F = 0
t

τ α dA − τ xy (dA cos α ) cos α − σ x (dA cos α ) sin α +


τ yx (dA sin α ) sin α + σ y (dA sin α ) cos α = 0
22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法 cos α = 1 (1 + cos 2α )

{
2

2
1
利用三 角函数公 式 sin α = (1 − cos 2α )
2

2
2 sin α cos α = sin 2α
并注意 到 τ yx = τ xy 化简

1 1
σ α = (σ x + σ y ) + (σ x − σ y ) cos 2α − τ xy sin 2α
2 2

1
τ α = (σ x − σ y ) sin 2α + τ xy cos 2α
2
23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3. 正应力极 值和方向 法
确定正 应力 极值
1 1
σ α = (σ x + σ y ) + (σ x − σ y ) cos 2α − τ xy sin 2α
2 2
dσ α
= −(σ x − σ y ) sin 2α − 2τ xy cos 2α

设 α = α 0 时,上式 值为 零,即
− (σ x − σ y ) sin 2α 0 − 2τ xy cos 2α 0 = 0

(σ x −σ y ) 
− 2 sin2α0 +τ xycos2α0 = −2τα 0 = 0
 2 
即 α = α 0 时,切应 力为 零 24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tan 2α = −
2τ xy
0
σ x −σ y

由上 式可以 确定 出两个 相互 垂直的 平面 ,


分别 为最大 正应 力和最 小正 应力所 在平 面。
所以, 最大和 最小 正应力 分
别为:
σ x +σ y 1
σ max = + (σ x −σ y ) 2
+ 4τ xy
2

2 2

σ x +σ y 1
σ min = − (σ x − σ y ) + 4τ xy
2 2

2 2
主应 力按代 数值 排序: σ 1 ≥ σ 2 ≥ σ 3
25
目录
4. 切应力极 值和方向
确定 切应力 极值
1
τ α = (σ x − σ y ) sin 2α + τ xy cos 2α
2
dτ α
= (σ x − σ y ) cos 2α − 2τ xy sin 2α

设 α = α 1 时, 上式 值为零 ,即
σ x −σ y
(σ x − σ y ) cos 2α 1 − 2τ xy sin 2α 1 = 0 tan 2α1 =
2τ xy
则切应 力极值 ,
σ min =−
1
(σ x − σ y
)
2
+ 4τ 2
xy
2

σ max =
1
(σ x
−σ y ) + 4τ xy2
2

2
26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例题 1 :一点 处的平 面应 力状态 如图 所示。

已知 σ x = 60MPa, τ xy = −30MPa,
σ y = −40MPa , α = −30。 σy
τ xy
试求 ( 1 ) 斜面 上的应 力;
( 2 )主 应力、 主平 面; α σx
( 3 )绘 出主应 力单 元体。

27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解:法
(1) 斜面上的 应力
σ x +σ y σ x −σ y
σα = + cos 2α − τ xy sin 2α
σy 2 2
τ xy =
60 − 40 60 + 40
+ cos(−60 ) + 30 sin(−60 )
2 2
α = 9.02MPa
σx
σ x −σ y
τα = sin 2α + τ xy cos 2α
2
60 + 40
= sin( −60 ) − 30 cos(−60 )
2
= −58.3MPa 28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 2法
)主 应力、 主平 面
σ x +σ y σ x −σ y 2 2
σ max = + ( ) + τ xy
σy 2 2
τ xy = 68.3MPa

α σ x σ = σ x + σ y − (σ x − σ y ) 2 + τ 2
min xy
2 2
= −48.3MPa
σ 1 = 68.3MPa, σ 2 = 0, σ 3 = −48.3MPa
29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主平 面的方 位:
σy
2τ xy
τ xy tg 2α 0 = −
σ x −σ y
− 60
α σx =− = 0.6
60 + 40
α 0 = 15.5 ,
α 0 = 15.5 + 90  = 105.5
代入 σ α 表 达式 可知
主应 力 σ α
1 方向 : 0 = 15 . 5 

主应力 σ 3 方 向:α 0 = 105.5



30
目录
7-2 二向应 力状态分析 -- 解析

( 3 )主应 力单元体:

σ3
σy
σ1
τ xy
15.5°
α σx

31
目录
7-3 二向应力状 态分析 -- 图解

32
7-3 二向应力状 态分析 -- 图解

1 1
σ α = (σ x + σ y ) + (σ x − σ y ) cos 2α − τ xy sin 2α
2 2

1
τ α = (σ x − σ y ) sin 2α + τ xy cos 2α
2

σ x +σ y 2 2 σ x −σ y 2 2
(σ α − ) +τ α = ( ) + τ xy
2 2

这个方 程恰好表示 一个圆,这个 圆称为应


33
力圆 目录
7-3 二向应力状 态分析 -- 图解
σ x +法
σy 2 2 σ x −σ y 2 2
1. 应力圆: (σ α − 2
) +τ α =(
2
) +τ xy

τ
σ x −σ y 2 2
R= ( ) + τ xy
2
R
σ
C

σ x +σ y
2 34
目录
7-3 二向应力状 态分析 -- 图解
2. 应力圆的画 法 法
y σ
y
τ yx τ σ x −σ y 2 2
R= ( ) + τ xy
D τ xy 2
x R
A σx D (σ x ,τ
c )σ
xy
D'
(σ y ,τ
σ x +σ y
yx)
2

35
目录
7-3 二向应力状 态分析 -- 图解
3 、几种对应关系 法
点面对 应——应力圆 上某一点的 坐标值对
应着微 元某一截面 上的正应力 和切应力

y
τ
σy n H (σ a ,τ a )
τ yx
2α D (σ x ,τ
H τ xy α x c
xy )σ
σx D'
(σ y ,τ
σ x +σ y
yx)
目录
2 36
7-5 三向 应力状

1. 定义 σ2

σ1

σ3

三个主 应力都不 为零的应力 状



37
目录
7-5 三向应 力状态
由三向 应力圆 可以 看出:

τ σ1 −σ3
2 τmax =
2

1 结论 :
σ 代表 单元体 任意 斜
0 σ3 σ2 σ1 截面 上应力 的点 ,
必定 在三个 应力 圆
3
圆周 上或圆 内。

38
目录
7-8 广义 胡克定

1. 基本变 形时的胡克 定律 y
1 )轴向拉压胡克 定
律 σ x = Eε x x σx
横向变 形
σx
ε y = − µε x = − µ
E τ
2 )纯剪切胡克定 律
τ = Gγ

39
目录
7-8 广义 胡克定律
2 、三向应力状态 的广义胡 克定律 -叠加
法 σ 2 σ 2

σ1 σ1

σ3 σ3

σ1 σ2 σ3
ε1 −µ −µ
E E E
1
ε 1 = [σ 1 − µ ( σ 2 + σ 3 ) ]
E 40
目录
7-8 广义 胡克定

σ2
1
ε 1 = [σ 1 − µ ( σ 2 + σ 3 ) ]
E
σ1 1
ε 2 = [σ 2 − µ ( σ 3 + σ 1 ) ]
σ3 E
1
ε 3 = [σ 3 − µ ( σ 1 + σ 2 ) ]
E

41
目录
7-8 广义 胡克定

3 、广义胡克定律 的一般形式
1
ε x = [σ x − µ (σ y + σ z )]
E
σz 1
ε y = [σ y − µ (σ z + σ x )]
E
τ zx τ zy 1
τ xz τ yz ε z = [σ z − µ (σ x + σ y )]
E
σx σy
τ xyτ yx τ xy τ yz τ zx
γ xy = γ yz = γ zx =
G G G
42
目录
7-9 复杂应力状态的变形比

1 )概念 : 构件每 单位体 积 σ2

的体积 变化 , 称为体 积
a1
应变用 表示 。 σ1

a2
σ3
( 2 ) 各 向同 性材料 在空 间 a3
应力状 态下的 体 积应 变

43
目录
7-9 复杂应 力状态的 应变能密 度
1 、 应变能 密度的 定义 : 单位体 积物体 内所 积蓄的 应变
能称 为应                  变能
2、
密度应变能密 度的 计算公 式 :

(1) 单向应 力状态 下 , 物体内所 积蓄 的应变 能密度 为

σ
2
1 E 2
υε = σε = = ε
2 2E 2

(2) 在三个 主应力 同时 存在时 , 单元 体的 应变能密 度为

1
υε = (σ 1ε 1 +σ 2 ε 2 +σ 3 ε 3)
2 44
目录
将广义胡 克定律 代入 上式 , 经整理 得

1
υε = [σ 12 + σ 22 + σ 32 − 2ν (σ 1σ 2 + σ 2σ 3 + σ 3σ 1 )]
2E

用 υ  表示
V 单元 体体积 改变 相应 的那部 分应 变能密 度,
称为
υd 改变 能密度
体积
用  表示

与单 元体形 状改 变相 应的那 部分 应变能 密度 ,
称为
形状
应变能密 改变 能密度
度 等于两或畸 变能密
部分之度和

υ =υ +υ
ε v d

45
目录
1
σm = (σ 1 + σ2 + σ 3)
σ2 3

σ1 σm
σm
σ3

(a) 图 9—18 (b)

由于 两单 元体的 体积 应变相
1 − 2µ
等, 所以 υv 也相等 。 θ= (σ 1 + σ 2 + σ 3)
E
(υ v ) = (υv )b
a
46
目录
图 b 所示单 元体的 三个主 应力 相等, 因而 ,变形 后的
形状与
原来的形 状相 似,即 只发生 体积 改变而 无形 状改变 。
1
υ υ
2
σ σ σ
( v )b = b = 2E [ m + m + m − 2ν ( m + m + m)]
2 2 2 2 2
σ σ σ

3(1 − 2µ ) 2 1 − 2µ
+ +
2
=
2E σ m
=
6E
(σ 1 σ 2 σ 3) σm =
1
3
(σ 1 + σ2 + σ 3)

1 2 2 2
υ = [σ 1 + σ 2 + σ 3 − 2µ (σ 1σ 2 + σ 2σ 3 + σ 3σ 1 )] σm
2E
σm

(b)
47
目录
1
σm = (σ 1 + σ2 + σ 3)
σ2 3

σ1 σm
σm
σ3

(a) 图 9—18 (b)

所以 , a 所示单元 体的 体积改 变能 密度 υv 为

1 − 2µ
(υ v) = (υ v ) + +
2

a b
=
6E
(σ 1 σ 2 σ 3)
48
目录
a 单元体 的应变 能密度

1
υ ε = [σ 1 + σ 2 + σ 3 − 2µ (σ 1σ 2 + σ σ +σ σ
2 2 2
2 3 3
)]
1
2E

a 所示单 元体的 体积 改变应 变能 密度 υv 为

σ2
1 − 2µ
(υ v )a = (υ v )b = 6E (σ 1+ σ 2 + σ 3)
2

σ1

υ d = υε − υ v σ3
(a) 49
目录
空间 应力 状态下 单元 体的 形状改 变能 密度 为

1+ µ
[(σ 1−σ 2) + (σ 2 −σ 3) + (σ 3−σ 1) ]
2 2 2
υ d
=
6E

对于最一 般的 空间应 力状 态下的 单元体 , 其应 变能 密度为

1
υ ε = (σ
2 x ε + σ ε + σ ε +τ γ +τ γ +τ γ
x y y z z xy xy yz yz zx zx
)

50
目录
7-10 、强度 理论概
1. 杆件基 本变形 下的述
强度条 件
FN ,max
(拉压 ) σ max = ≤ [σ ]
A
(正应 力强度 条件 )
M max
(弯曲 ) σ max = ≤ [σ ] σ max ≤ [σ ]
W
*
Fs S
(弯曲 ) τ max = ≤ [τ ]
z

bI z (切应 力强 度条件 )
(扭 转)τ max =
T τ max ≤ [τ ]
≤ [τ ]
Wp
51
目录
7-10 、强度 理论概

σ max ≤ [σ ]
σ max 满足 τ
max ≤ [τ ]

τ max 是否强 度就没 有问 题了?

52
目录
7-11 、四种常见 强度理

强度理 论:人们根 据大量 的破 坏现象 ,通 过判断
推理、 概括, 提出 了种种 关于 破坏原 因的 假说,
找出引 起破坏 的主 要因素 ,经 过实践 检验 ,不断
完善, 在一定 范围 与实际 相符 合,上 升为 理论。

为了建 立复杂 应力 状态下 的强 度条件


,而提 出
的关于 材料破 坏原 因的假 设及 计算方 法。

53
目录
7-11 、四种 常见强度 理
论发两种 失效 形式
构件由 于强 度不足 将引
(1) 脆性 断裂 :材料 无明 显的塑 性变 形即发 生断
裂,断 面较粗 糙, 且多发 生在 垂直于 最大 正应力 的
截面上 ,如铸 铁受 拉、扭 ,低 温脆断 等。
关于断 裂的强 度理 论:
最大拉 应力理 论和 最大伸 长线 应变理 论
(2) 塑性 屈服 (流动 ): 材料破 坏前 发生显 著的
塑性变 形,破 坏断 面粒子 较光 滑,且 多发 生在最 大
剪应力 面上, 例如 低碳钢 拉、 扭,铸 铁压 。
关于屈 服的强 度理 论:
最大切 应力理 论和 形状改 变比 能理论 54
目录
7-11 、四种常 见强度理
1.

最大拉 应力理 论(第一 强度理 论)
材料 发生断 裂的 主要因 素是 最大拉 应力 达到极
限值

σ1 =σ 0

σ 1 -构件 危险点 的最 大拉应 力


σ 0
-极限 拉应力 ,由 单拉实 验测 得 σ =σb
0

55
目录
7-11 、四种 常见强度 理

1. 最大拉 应力理 论( 第一强 度理 论)
断裂条 件 σ1 = σb
σb
强度条 件 σ1 ≤ = [σ ]
n

铸铁拉 伸 铸铁扭 转
56
目录
7-11 、四种常 见强度理
2. 论 二强度 理论 )
最大伸 长线应 变理 论(第
无论材 料处 于什么 应力 状态 , 只要发生 脆
性断裂 , 都是由 于微元 内的 最大拉 应变 (线变 形
)达到 简单 拉伸时 的破 坏伸长 应变 数值。

ε1 = ε 0

ε1 -构件 危险点 的最 大伸长 线应 变


ε 1 = [σ 1 − µ (σ 2 + σ 3 )] / E
ε 0
-极 限伸长 线应 变,由 单向 拉伸实 验测 得
ε =σb / E
0
57
目录
7-11 、四种常 见强度理

2. 最大伸 长线应 变理 论(第 二强度 理论 )
1 σb
断裂条 件 [σ 1 − µ (σ 2 + σ 3 )] =
E E
即 σ 1 − µ (σ 2 + σ 3 ) = σ b
σb
强度条 件 σ 1 − µ (σ 2 + σ 3 ) ≤ = [σ ]
n
实验 表明: 此理 论对于 一拉 一压的 二向 应力状 态的 脆
性材 料的断 裂较 符合, 如铸 铁受拉 压比 第一强 度理 论
更接 近实际 情况 。 58
目录
7-11 、四种常 见强度理

3. 最大切 应力理 论(第三强 度理 论)
无论材 料处于 什么 应力状 态 , 只要 发生 屈
服 , 都是由 于微 元内的 最大 切应力 达到 了某一 极
限值。
τ max = τ 0

τ max -构 件危险 点的 最大切 应力


τ max = (σ 1 − σ 3 ) / 2
τ 0
-极限 切应力 ,由 单向拉 伸实 验测得
τ =σs / 2
0

59
目录
7-11 、四种 常见强度 理
3. 论
最大切 应力理 论(第三强 度理 论)
屈服 条件 σ1 −σ 3 = σs
σs
强度条 σ1 −σ 3 ≤ = [σ ]

ns

低碳钢 拉伸 低碳钢 扭转 60
目录
7-11 、四种 常见强度理
3.

最大切 应力理 论(第三强 度理 论)
实验表 明:此理论 对于塑 性材 料的屈 服破 坏能够 得到
较为满 意的解 释。 并能解 释材 料在三 向均 压下不 发生
塑性变 形或断 裂的 事实。 ( τ max = 0)
局限 性:
1 、未 考虑 σ2 的 影响 ,试 验证实 最大 影响达 15% 。

2 、不能 解释三 向均 拉下可 能发 生断裂 的现 象,

61
目录
7-11 、四种常 见强度理
4. 论 强度理 论)
畸变能 密度理 论(第四

无论材 料处于 什么 应力状 态 , 只要 发生 屈服 ,


都是由 于微元 的畸变能 密度达到一 个极限 值。
vd =v 0
d
νd -构件 危险点 的形 状改变 比能
vd =
1+ µ
6E
[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 2 ]
ν 0
d -形状 改变比 能的 极限值 ,由 单拉实 验测 得
1+ µ 2
v =
0
d 2σ s
6E 目录
62
7-11 、四种 常见强度理

4. 畸变 能密度 理论 (第 四强度 理论 )

屈服条 件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2σ
2 2 2 2
s

强度条 件

1
2
[ 2 2 2
]
σs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 [ σ ]
ns
实验表 明:对塑性 材料, 此理 论比第 三强 度理
论更符 合试验 结果 ,在工 程中 得到了 广泛 应用。
63
目录
7-11 、四种 常见强度 理
强度理 论的统一表 达式论 σ r ≤ [σ ]

相当应 力
σ r ,1 = σ 1 ≤ [σ ]
σ r ,3 = σ 1 − σ 3 ≤ [σ ]
σ r , 2 = σ 1 − µ (σ 2 + σ 3 ) ≤ [σ ]

σ r ,4 =
1
2
[ ]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 [σ ]
2 2 2

64
目录
各种强 度理 论的适 用范 围及其
应用

、 在三 向拉 伸应力 状态 下,会 脆断 破坏, 无论 是


脆性 或塑性 材料 ,均宜 采用 最大拉 应力 理论。

2 、对于塑 性材 料如低 C 钢,除 三向 拉应力 状态 以


外的
复杂 应力状 态下 ,都会 发生 屈服现 象, 可采
用第 三、
第四 强度理 论。

65
目录
3、 对于 脆性材 料, 在二向 拉应 力状
态下,
应采用 最大拉 应力 理论

4 、 在 三向 压应 力状态 下, 材料均 发生 屈服失 效,
无论是 脆性或 塑性 材料均 采用 第四强 度理 论。

66
目录
例题 7– 3 两端 简支 的工字 钢梁 承受载 荷如 图 (a)
所示。
已知 其材 料 Q235 钢的 = 170MPa , [τ]
=100MPa 。
( a 
) 试按强 度条 件选择 工字 钢的 号码。
200KN 200KN

A B
C D

0.42 1.66 0.42


2.50

单位: m
例题 10-3
图 67
目录
200KN 200KN
解:作钢 梁的 内力图 。
A B
C , D 为危险截 面 C D

0.42 1.66 0.42


按正应力 强度条 件选 择截面
2.50

取 C 截面计 算 200kN

(b) ⊕
Q c = Qmax = 200kN Q图

200kN
Mc = Mmax = 84kN.m
(c) M图

8 4 kN.m
68
目录
M max [ ]
σ max = ≤ σ
正应力强 度条 件 Wz

M max
Wz = = 494×10−6 m3
[σ ]
122
选用 28a 工字钢 ,其 截面的

13.7
W=508cm3 8.5

126.3
按剪 应力 强度条 件进 行校核

280
13.7 126.3
对于 28a 工字钢的 截面 ,查表 得

I = 7114×10−8 m4 d = 0.85×10− 2 m
I
= 24.62×10− 2 m
S 69
目录
最大切应 力为

Qmax
τ max =
I
× d
S
200 × 10 3
=
24.62 × 10 − 2 × 0.85 × 10 − 2

= 95.5 MPa < [τ ]

选用 28a 钢能满 足切应 力的 强度要 求 。

70
目录
a 点的应 力状态 如图 e (e)
所示
a 点的三 个主 应力为
σa
σ σ 
2 a
σ 1 = +   +τ
2
2 2 τa
σ2 = 0
2
σ σ 
σ 1 = −   +τ
2
2 2
由于 材料 是 Q235 钢, 所以 在平面 应力 状态下 ,应 按第四 强度 理

来进 行强 度校核 。
1
σ 3 σ 1 = σ 2 + 3τ 2 = 197 > [ σ ]
2 2 2
σ r4 = [ ( −
σ1 σ 2 ) + ( −
σ2 σ3 ) + ( − )
2
71
目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