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第八 章

组合 变形

1
目录
第八章 组合 变形

§ 8 -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 8 - 2 拉(压)与弯曲的组

§ 8 - 4 扭转与弯曲组合

目 目录
2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组合 变形工 程实 例 理

3
目录
§ 8 -1  组合变 形和叠加
组合 变形工 程实 例 原理

10 压弯组合 变形 目录
4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
组合原理
变形工 程实 例

5
拉弯组合 变形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组合 变形工 程实 例 理

弯扭组合变形 6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组合 变形工 程实 例 理

弯扭组合变形 7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组合 变形工 程实 例 理

弯扭组合变形 8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叠加原 理 理

构件在 小变形 和服 从胡克 定理 的条


件下 ,力的 独立 性原理 是成 立的。 即所 有载荷
作用 下的内 力、 应力、 应变 等是各 个单 独载荷
作用 下的值 的叠 加
解决组 合变形 的基 本方法 是将 其分
解为 几种基 本变 形;分 别考 虑各个 基本 变形时
构件 的内力 、应 力、应 变等 ;最后 进行 叠加。

9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

研究内 容
拉(压 )弯 组合变 形

弯扭组 合变 形

外力分 析 内力分 析 应力分 析

10
目录
§ 8 - 2 拉(压)弯组合变

11
目录
§ 8 -1  组合变形和叠加
组合原理
变形工 程实 例

12
目录
§ 8 - 2 拉(压)弯组合变

= +

10
-3 13
目录
§ 8 - 2 拉(压)弯组合变

Fl
σ t ,max =
W
= + σ c ,max = −
Fl
σ c ,max W
σ t ,max σ c ,max
F
σc = −
σ t ,max A Fl F
σ t ,max = − ≤ [σ t ]
W A
Fl F
σ c ,max = − − ≤ [σ c ]
= + W A

14
目录
§ 8 - 2 拉(压)弯组合变
形面尺 寸如图 所示 ,材料 的
铸铁 压力 机框架 ,立 柱横截
许用 拉应 力 [σt ] = 30 MPa ,许用 压应力 [σc ] = 1 6
0M Pa 。试按立 柱的强 度计 算许可 解: (载荷 1 )计算F 。 横截面 的形 心

面积、 惯性 矩2
F 350 F 350 A = 15000mm
F z0 = 75mm
M
z1 = 125mm
FN
y1 y
I y = 5.31 × 10 7
mm 4

z0 z1
( 2 )立柱横 截面的 内力
50 FN = F
150 M = F ( 350 + 75) ×10 −3
= 425 F ×10 −3 ( N.m )
50 150 15
目录
§ 8 - 2拉(压)弯组合变
A = 15000mm 形 ( 2 )立 柱横 截面的 内力
2

z0 = 75mm FN = F
z1 = 125mm M = 425 ×10 −3 F ( N.m )
I y = 5.31×107 mm 4 ( 3 )立 柱横 截面的最 大应 力
Mz0 FN
σ t . max = +
Iy A
F 350 425 ×10 −3 F × 0.075 F
= −5
+
5.31×10 15 ×10 −3
M
= 667 F ( Pa )
FN
Mz1 FN
σ c. max = −
Iy A
425 ×10 −3 F × 0.125 F
= −
σ t . max σ c. max 5.31×10 −5 15 ×10 −3
= 934 F ( Pa ) 16
目录
§ 8 - 2 拉(压)弯组合变
形 σ t .max = 667 F
F 350 σ c. max = 934 F
M ( 4 )求 压力 F
FN σ t . max = 667 F ≤ [σ t ]

F≤
[σ t ] 30 ×106
= = 45000 N
667 667
σ c. max = 934 F ≤ [σ c ]

σ t . max σ c. max F≤
[σ c ] 160 ×106
= = 171300 N
934 934
许可压力为F ≤ 45000 N = 45kN
17
目录
Mz P
     例题 8 –2
  图 (a) 示一夹具 。在夹 紧
零件
e P
 时 , 夹具受到 的外 力为 P =
2KN 。
Mz
  已 知: 外 力作用 线与夹 具竖
P z

b
  轴 线间的 距离 为 e = 60 mm, y

 竖杆 横截 面的尺 寸为 b = 10 h
mm ,
   h解:
= 22(mm,
1 )材料许
外力 用应力
P 向轴向 简化 ,见图 所示 。
   [σ] = 170 MPa 。
18
  试 校核 此夹具 竖杆 的强 度。 目录
Mz P
 ( 2 ) 竖杆 任一 横截面 n-n 上的内力

轴力 N = P = 2 KN = 2000 N e P

Mz
弯矩 M z = mz = Pe = 120 N .m
P z

b
y

( 3 )强度 分析 h

竖杆的 危险 点在横 截面 的 内侧边 缘处 ,

19
目录
    该处对应 与轴 力和弯 矩的 正应力 同号 ,都是 拉应 力。

   危 险点处 的正 应力为


z
N Mz
σ max = + = 158 MPa < [σ ] y
A Wz b

1 2 h
A = bh W z = bh
6

由于强 度条 件得到 满足, 所以 竖杆 在强度 上是 安全


的。

20
目录
  例题 矩 形截 面柱如 图所 示。 P1 的作用
线与杆轴 线重合 , P2 作用在 y 轴上 。已 知, P1=
P2=80KN , b=24cm , h=30cm 。如要 使柱的 m—m 截面
只出现压 应力, 求 P2 的偏心 距 e 。
P1

P2 :
1 将力 P2 向截面 形心 简化后 ,
m m 梁
上的 外力 有
P2 轴向 压力 P = P1 + P 2
z e
力偶 矩 mZ = P 2 e
b y

21
h 目录
轴向 压力 P = P1 + P 2 2 横截 面上 的内力 有

力偶矩 mZ = P 2 e 轴力
N=P
P1
弯矩 Mz
= P2 e
P2
轴力 产生 压应力
m m P P1 + P 2
σ '= − = −
A A
P2 弯矩 产生 的最大 正应 力
z e
Mz P2 e
σ "= ± =± 2
b y
Wz bh 6

22
h 目录
P P1 + P 2 Mz P2 e
σ '= − = − σ "= ± =± 2
A A Wz bh 6

3 横截 面上 不产生 拉应 力的条 件
P1

P2 P1 + P 2 P 2 e
σt = − + 2 =0
A bh 6
m m

P2 解得 : e
z =10cm
e

b y

23
h 目录
例题:正 方形 截面立 柱的 中间处 开一 个槽, 使截面
面积为原 来截 面面积 的一 半。求 :开 槽后立 柱的的

大压应力 P是原 来不开 槽的 几倍。
P

1 1

a a a a

24
目录
P P
解: 未开 槽前立 柱为 轴向压

N P P P
σ1 = = = 2 =
1 1
A A ( 2a ) 4a 2

开槽后立 柱危 险截面 为偏 心压缩

P a a a a
Pa/2
1 1

N M P Pa 2 2P
σ2 = + = + = 2
A W 2a ⋅ a 1 2 a ⋅ 2 a
a
6
25
目录
P P
N P P P
σ1 = = = 2 =
A A ( 2a ) 4a 2

N M P Pa 2 2P 1 1
σ2 = + = + = 2
A W 2a ⋅ a 1 2 a ⋅ 2 a
a
6

a a a a
开槽 后立 柱的最 大压 应力

未开 槽前 立柱的 最大 压应力

2 P a2
= 2
=8
P 4a

26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27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28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29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30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31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y
l S 平面
1
T 4
S F x
z
a 2
3 Mz
1 T
τ =
W
Fa (+)
p

T σ =
Mz
3
Wz

M (−) T Mz
τ = σ =−
Fl Wp W
32
z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1 T 3
τ =
Wp

Mz T Mz
σ= τ = σ =−
Wz Wp Wz
σ x +σ y
+ (σ x − σ y ) + 4τ xy2
1 2
σ max =
2 2
σ 1 2
= + σ + 4τ 2 > 0
M 2 2
σ=
W σx +σ y 1
− (σ x − σ y ) + 4τ xy2
2
T σ min =
τ= 2 2
Wp σ 1 2
= − σ + 4τ 2 < 0
2 2 33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σ 1 2
M σ 1 = + σ + 4τ 2
σ= 2 2
W σ2 = 0
T
τ= σ 1 2
Wp σ 3 = − σ + 4τ 2
2 2
第三 强度理 论:
σ r 3 = σ 1 − σ 3 ≤ [σ ]
σ r 3 = σ + 4τ ≤ [σ ]
2 2

1
σ r3 = M 2 + T 2 ≤ [σ ]
W
WP = 2W 34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σ 1 2
M σ 1 = + σ + 4τ 2
σ= 2 2
W σ2 = 0
T
τ= σ 1 2
Wp σ 3 = − σ + 4τ 2
2 2
第四 强度理 论:
1
σ r4 =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 2 ] ≤ [σ ]
2
σ r 4 = σ 2 + 3τ 2 ≤ [σ ]
1
σ r4 = M 2 + 0.75T 2 ≤ [σ ]
W
35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塑性材 料的圆 截面 轴弯扭 组合变 形

第三强 度理 论:
1
σ r3 = M + T ≤ [σ ]
2 2

W
第四强 度理论 :
1
σ r4 = M + 0.75T ≤ [σ ]
2 2

W
式中 W 为抗弯 截面系 数, M 、 T 为轴 危
险面 的弯矩 和扭矩
πd πD
(1−α 4 )
3 3
W= W=
32 32
36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传动 轴左 端的轮 子由 电机带 动, 传入的 扭转 力偶
矩 Me =30 0N .m 。两 轴承 中间的齿 轮半 径 R= 200 mm ,径向
啮合 力 F 1 =1 400 N ,轴的 材料 许用应 力
〔 σ 〕 =1 00 MPa 。试按第 三强 度理论 设计 轴的直 径
d。

14053N2015.m0 N

解: ( 1 )受力 分析
,作计算 简图
M e 300
F2 R = M e F2 = = = 1500 N
R 0.2 37
目录
§ 8 -4 弯扭组合变形
( 2 )作内力 图
危险截面 E 左处
T = 300 N.m
M = M y2 + M z2 = 176 N.m
( 3 )由强度 条件设 计
14053N2015.m0 N

d M 2 +T 2 πd 3
σ r3 = ≤ [σ ] W =
W 32
32 M 2
+ T 2

128.6 N.m d ≥ 3
π [σ ]
30N.m

32 176 2
+ 300 2
=3
π ×100 ×106
120 N.m = 32.8 ×10 −3 m = 32.8mm 38
目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