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刑事訴訟法(4)

東海大學 法律系
張麗卿 教授
一、偵查概說 (1 書,
p445)
 「偵查」為公訴章中之第一節規定
 法條規定為§228~§263( 請瀏覽條文 )
 公訴章中分別規定:偵查、起訴、審判

可見偵查程序:公訴的一部分
起訴前之準備
階段
 1. 偵查係指為了對刑事案件準備實行公
訴,由偵查機關對為發現犯罪嫌疑人、
蒐集證據之活動。
如:傳喚、拘提、聲請羈押、搜索扣
押等
 2. 偵查須由偵查機關為之(多是以檢察
官為主 ),包含偵查輔助機關之偵查

 3. 不同於「調查」之意涵
二、偵查主體
 檢察官之偵查 與司法警察官員之偵查

1. 現行法下,檢察官為偵查機關之主體
(§228)
2. 檢察事務官及司法警察官員則為偵查輔助
機關,並非偵查之主體。
3. 偵查主體於偵查中具有強制處分權,
而偵查輔助機關並無該權力。
(1 書, p445)
檢察官與司法警察官員之緊張關係
1. 檢察官退案審查權 (§231-1)
vs 審判中之法官退案審查權 (§161Ⅱ )
2.§228Ⅱ 顯示我國採檢察官為偵查主體之立法

3. 實務上,以警察機關為偵查工作之第一線,
因 此 引 發 雙偵查主體之爭議。
4. 檢察官通常是被動接受警察機關之移送或報
告,才開始偵查程序。
5. 檢察官權力>司法警察官員(監督指揮關
係)。
檢警關係之問題
 檢察官仍然扮演偵查主宰是否妥當?修法動向對檢察官
續為偵查主宰的影響:
 1、當事人化的影響:落實實質舉證責任
 2、緩起訴:檢察官之職權擴大
 3、證據保全:偵查中證據保全應向檢察官申請
 調整的方策:
檢察官應以何種型態介入偵查,介入至何種程度
(分工),同時如何藉由檢察官以法律規範的層面
來監督司法警察機關的偵查活動(制衡),
 前者為偵查效率之考量,後者為人權保障之觀點。
為使檢察官於人力資源上能合理因應偵查與蒞庭實
行公訴之需要,基本上應使警察機關作為偵查之主
要的、初期的偵查機關;檢察官則立於補充的、後
續偵查的角色,審查司法警察之偵查,重心則回到
公判庭落實追訴者之角色。
二、偵查主體
起訴前之偵查與起訴後之偵查

1. 偵查之時期分為:起訴前、起訴後
2. 起訴前之偵查:為提起公訴之準備,
被賦予極大之權限。如:強制處分權
3. 起訴後之偵查:以實行公訴為主,僅
能為必要的調查
(1 書, p446)
4. 起訴後之偵查權限受限制
如:對被告之身體自由,不能再為強制
處分,此時只能由法院為之;如有必要
,可依 §275 向法院聲請。
5. 起訴前之偵查由第一審法院檢察官為

起訴後之偵查可由任何審級之檢察官
為之
(1 書, p446~447)
任意偵查與強制偵查
(對立概念)
1. 依偵查時可否實施強制處分為區分
2. 任意偵查不得使用強制力,且被告無
忍受義務。
3. 強制偵查可使用強 制力,且被告有服從
之義務,但如使用不當,將造成人權侵
害。
(1 書, p447)
誘捕偵查之爭議
1. 實務經常使用
區分:「犯意誘發型」和「機會提
供型」
2. 犯意誘發型:行為 人本無犯意,但卻因
偵查機關引發其犯意,而為犯罪行為。
3. 機會提供型:行為人本身便隱藏犯意,
只是偵查 機關提供機會,使其為 犯罪行為

對於誘捕偵查有認為:

A :如被誘捕者其犯罪行為雖然成立,
可是此為偵查人員所誘發其犯罪,其情
可憫,不予處罰。
B :此為程序上之不合法,執法人員不
得誘發他人犯罪,因此不得對被誘者處
罰。
C :以證據排除說來看,違法之誘捕偵查
,其所取得之證據,不具有證據能力 。
 誘捕偵查 :原則不可行

例外於本具
有犯意者,可為之
 使用誘捕偵查,需該犯罪屬於重大隱密
之犯行,如不採用誘捕偵查會取證困難

 實務 (92 台上 4558 判決 ) :

( 1 )犯意誘發型為陷害教唆,逾越偵查
必要,有違憲法保障人權,證據無證據
能力
三、偵查之目的
(1 書, p448)
1. 檢察官知有犯罪嫌疑,即應展開偵查。
2. 偵查目的:準備將來之起訴與實行公
訴。
3. 偵查之附帶目的:
(1) 保全證據
(2) 確保被告接受審判
偵查之附帶目的 (1 書, p448)

(1) 保全證據
認定犯罪事實須以證據為之,如無
證據則不得為 有罪之認定。
(2) 確保被告接受審判
a. 被告為偵查之客體
b. 被告於審判期日到場,否則不得審

三、偵查之模式
1. 審判期日有規定依法審判,但是於偵
查中卻未規定應採取之行為,因此偵查
本質欠缺明顯法律之色彩。
2. 偵查為公訴程序之階段,因此仍為司
法程序之重要部分,仍須依法為之。
3. 偵查涉及偵查機關與被告,且與審判
機關有關。
(一)糾問原則與彈劾原則之偵

 糾問原則之偵查:係指偵查機關與審判
機關合而為一,審判者與追訴者為同一
人,被告於起訴後,常被認為有罪。
 彈劾原則之偵查:審判機關與偵查機關
分離,審判者與追訴者不同一人,被告
被 起 訴 , 不會必然為有罪之認定。
( 1 書, p449)
( 二 ) 職權調查原則與
當事人進行原則之偵查
 職權調查原則之偵查:因缺乏訴訟型態
,因此由偵查機關依職權進行,因檢察
官權力過大,易生流弊。
 當事人進行原則之偵查:當事人之對立
,被告與司法警察官員,審判程序中之
檢察官與被告亦為 對立。
(1 書, p449)
四、偵查之原因
 檢察官之偵查 ,依§228 開啟偵查,包含
因告訴或請求、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
而開始偵查。
 偵查之原因,採偵查法定原則。

→ 檢察官知有犯罪嫌疑,即 應展開偵查 。
 不同於起訴便宜原則

(1 書, p450)
告訴或請求
 告訴為告訴權人向偵查 機關申告犯罪事實
,請求訴追之意思表示。
 犯罪分為告訴乃論和非告訴乃論。

(1) 告訴乃論,如親屬間之竊盜 ( 刑法
§324)
(2) 非告訴乃論為除告訴乃論外,其他之
犯罪類型。
(1 書, p450)
告訴權人:犯罪之被害人與其他得
為告訴之人。
請求乃論之罪,可透過請求開啟偵
查程序。(刑法 §116 、 §118 )
請求與告訴不同:

請求可準用告訴乃論撤回、主觀不
可分原則之規定 (§243 、 §238 、 §
239) 。
告發
 為第三人向偵查 機關申告犯罪事實,請求
訴追之意思表示。
 告訴 v.s 告發

告訴:告訴權人向偵查 機關為 之
告發:第三人知有犯罪嫌疑所為舉 發
    第三人:告訴權人、犯罪嫌疑人及
        偵查 機關以外 之人。
(1 書, p451)
告發可分為私的告發及公的告

1. 私的告發:任意告發或權利告發 (§240) 。
2. 公的告發 ( 義 務 告 發 ) :如公務員於執
行職務時,知有犯罪嫌疑「應」為告發。
如未告發可能構成犯罪。
 告發不生撤回問題,就算有撤回之意思
,但是仍不影響檢察官辦案。
(1 書, p451)
自首
 自首係指對於未發覺之犯罪,犯罪人主
動向偵查 機關陳述犯罪事實 ( 刑法 §62)
 偵查機關因自首而知有犯罪嫌疑,即應
展開偵查。
 未發覺犯罪?

75 台上 1634 判例:有偵查犯罪權限之
公務員尚未知悉犯罪事實與犯罪之人

(1 書, p451)
其他情事
 其他情事:因告訴、告發、自首以外之
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需為展開偵
查。
 如: a. 移送或報告 (§§229~231)

b. 現行犯之逮捕 (§92)
c. 相驗 (§218) d. 接受自訴案件
e. 公眾媒體所刊載之傳說 ……等
(1 書, p451)
偵查之基本原則
 1. 任意偵查之原則:憲 §8 ,刑訴
§101 ,
§122 , §228Ⅱ 等。
 2. 強制處分法定原則:憲 §8 ,刑訴 §1
 3. 偵查比例原則:必要性(最後手段性)

目的及其手段之相當性
( §90 , §132 )
 4. 名譽保護原則:偵查不公開(密行原

則)、基於關係人名譽之保護及偵查
五、偵查之程序
偵查不公開 ( 偵查程序及偵查內
容)
1. 偵查程序原則不公開 (§245I)
與審判程序必須公開而形成強烈對

2. 偵查不公開:關於偵查內容不向訴訟
當事人與關係人以外之人公開。
3. 若公開,可能構成洩密罪等。
4. 偵查不公開非絕對排除被 告 或 辯 護 人
權利
被告及辯護人仍有其法律上之權利
,包含選任辯護人之告知、辯護人於偵
查程序中之在場權等。
5. 另為保障訴訟關係人之權利,包含告
訴人、告發人等其他關係人,為保障其
隱私及身家安全等,亦應為 偵查 不公開。
(1 書, p452)
 如偵 查 機關 任意公開偵查 消息造成

(1) 媒體審判或大 眾 審 判 之現象。


(2) 破壞無罪推定原則。
 偵查不公開例外情況( §245Ⅲ )從嚴
認定
(1) 有必要
(2) a. 法令規定
b. 維護公益
c. 保護合法權益
搞軌案
本案違背偵查不公開
及被 告 之 訴 訟 照 顧 義 務
(1 書, p453)
五、偵查之程序
偵查中之訊問
1. 偵查中訊問如有必要,得先行傳訊被告
(§228Ⅲ ) 。
2. 訊問被告:此訊問程序應行人別訊問
(§94) 、告知義務 (§95) 及給予辯明之機會
,不得為不正之訊問 (§98) 等。
3. 偵查程序不以被告到場為必要 (§246) 。
(1 書, p453)
4. 訊問被害人:依 §248-1 規定,訊問被
害 人 時 , 可 由 特 定 人 陪 同 → 保護被害人
之利益
5. 訊問證人或鑑定人
(1) 如被告在場,可親自詰問,另如預料
證人、鑑定人於審判時不能訊問,應命被
告在場 (§248Ⅰ )
(2) 但如證人、鑑定人不能在被告面前自
由陳述,不在此限 (§248Ⅱ )
( 1 書, p453~454 )
五、偵查之程序
偵查之協助 (1 書, p454)
1. 偵查事項可請求該管機關為報告 (§247)
2. 如有急迫情形,可命在場之人或附近之
人為相當之輔助,或請求派遣軍隊輔助。
(§249)
偵查終結之意義
 由偵查機關為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員來
看其終結之結果:
(1) 司法警察官員將偵查 之結果,移送檢察
官之後,偵查應告終結。
(2) 檢察官對於司法警察所移送之案件,通
常是開啟偵查,而非終結偵查。
(1 書, p454)
 司法警察於移送案件後,如檢察官認有繼
續偵查之必要,或由檢察官委託偵查,
可續對原案繼續偵查 。
→ 隨時向該檢察官報告
 檢察官偵查 之終結,通常係已對案件獲得
相當之心證,而於終結後為一定之處分
→ 如起訴、不起訴、緩起訴等
(1 書, p454)
檢察官終結案件之方式:起訴、不起
訴、緩起訴。
偵查終結與訴訟繫屬不同

繫屬為依 §264 才發生訴訟繫屬


未經檢察官為一定之處分時,則
案件尚 未繫屬。
(1 書, p454~455)
六、偵查終結之例外
偵查終結之例外:
§250 、 §261 、 262 、行政簽結。
(1 書,
p455)
1. 移轉偵查 (§250) :
偵查前,檢察官知有犯罪嫌疑而
不 屬 其 管 轄 , 應 通知該管檢察官,
為 §241 之義務告發。
移轉偵查 (§250) (1 書,
p455)
台北
甲 乙 甲
竊乙機車
台北 丙收
受贓物

甲委託在基隆之丁
2. 停止偵查 (§261) :如犯罪之成立或
刑罰應否免除,以民事法律關係為 斷
者,檢察官應於民事訴訟終結前,
停止偵查。
3. 繼續偵查 (§262) :如犯人不明,於
有一定情形前,不得終結偵查,因
無法特定起訴之被告,故須繼續偵
查。如係被告所在不明,仍可終結偵
查。
 停止偵查 (§261) (1 書, p456)

甲 丙
配偶?


 繼續偵查 (§262) (1 書,
p456)
例 1 : 殺人


甲為 犯罪嫌疑人?

例 2: 殺害

4. 行政簽結:我國實務上准許檢察官以
簽呈或簽報檢察長核定,准予將案件終
結,為行政簽結。此為行政處理,並未
規定於刑事訴訟法,可減輕檢察官之工
作量。
例:被告犯罪嫌疑重大,傳拘無著,檢察官
將通緝被告簽請檢察長准予案件簽結,
待被告緝捕到案,另行分案偵查。

(1 書, p457)
偵查與 警察職權行使之界限問題
 2001
年第 535 號解釋
 檢查、路檢、取締或盤查等不問其名稱為何
,均屬對人或物之查驗、干預,影響人民行
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
治國家警察執勤之原則
 惟警察執行職務法規有欠完備,關於實施臨
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等
均欠缺法律明確規範,並不符合憲法保障人
民自由權利之意旨。
 關於發動臨檢之實體要件:區分對人及對處
所、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 。
 關於執行臨檢之程序要件:比例原則、出示
證件、告知事由、當場實施等原則 。
2003 年警察職權行使法
 (1) 第 6 條第 1 項:警察於公共場所等 , 認有合理
懷疑對象有犯罪嫌疑或有犯罪之虞等之情形,得對
其查證身分。 (2) 第 7 條:為查證身分,得分別實
施攔停、詢問、檢查身體及所攜帶之物品,或帶往
勤務處所查證長達三小時等必要措施。
 (3) 如何判斷由「可疑」進入「嫌疑」,應依當時
執行職務的目的、警察的人數、採取的手段、週遭
的環境以及可疑人的對應方式等綜合判斷,倘 警 察
人員主觀上已對該可疑人形成特定犯罪之認識
時,即構成偵查犯罪的開始,而有刑事訴訟法
的適用 。
 (4) 如進行質問或盤查,應依第 95 條規定實施相
關權利的告知,如欲帶往警局調查而有使用強制力
,如已達到實質拘束人身自由的程度,則應符合拘
提或逮捕之要件,否則應認定構成違法之拘捕。此
預習
偵查各論
See you next time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