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刑事訴訟法

( 6 )
東海大學 法律系
張麗卿 教授
強制處分 (1 書, p239)
強 制處分目的:

獲得證據、保全證據、確保被告到場
強 制處分意義:

1. 對於具有強制力行使要素的處分,決
定強制之意思表示及其執行。
2. 決定機關不兼執行,執行機關不兼決
定。
強制處分分類 (1 書,
p239~240)
廣義與狹義之強制處分

1. 廣義:包括調查證據及狹義強制處
分。如 §178Ⅳ 拘提證人準用
§77~§83 、 §89~§91 之規定。
2. 狹義:直接對人或對物, 排除事
實上可能之妨害或反抗所實施之強制
處 分 。例如, §178Ι 。
 對人與對物之 強 制處分 (1 書, p240)
1. 對人強制處分:傳喚、拘提、逮捕、羈
押、通訊監察、鑑定處分等。
2. 對物強制處分:搜索、扣押等。
 直接與間接之強制處分 (1 書, p240)
1. 直接強制處分:直接干預基本權之處分
,處分本身有 強 制之效力。如:羈押、
搜索
2. 間接強制處分:在受處分人不履行義務
時,才受到干預。如:受傳喚獲通知不
 要式與不要式之 強 制處分

1. 要式強制處分:強制處分之實施有一定
之程式,如:傳喚應用傳票、拘提應用
拘票、通緝用通緝書、羈押用押票、搜
索用搜索票。 (1 書, p240)
2. 不要式強制處分:因事出緊急,強制處
分之實施無需一定之程式,如:現行犯
之逮捕 §88 、緊急逮捕 §88-1 、附帶搜
索 §130 、同意搜索 §131-1 、附帶扣押
§137 。
強制處分之原則
法律保留原則
(1 書, p241)
1. 刑事訴訟法為訴追與審判的程序,實
際運作上會侵害人民基本權利,特別
是強 制處分。
2. 強 制處分之實施,從剝奪法益觀點,
無異於刑罰。
→ 基於上述,強 制處分之行使,有法律
保留原則之適用。
刑訴法「憲法上的刑訴法」
憲法§23 揭示基本權利價 與權利不可
侵性。 強 制處分需有 法律依據及遵守
法定要件。
各國刑事訴訟法採「令狀原則」,非法
院許可,不得為強制處分。
(1 書, p241 、 242)
釋字392 號、 1997 年對羈押之修
法、 2001 年和 2002 年修正搜索 押
,皆以令狀原則為 重點之修正。
(1 書, p242)
對不當強制處分之救濟:

(1) 得提起抗告 (§404)


(2) 論處瀆職罪 ( 刑法 §125)
強制處分之原則
比例原則 (1
書, p242~243)
1. 因強制處分使受處分人須負擔義務,為
保障人權,需對 強 制處分設相當之限制

2. 比例原則之運用
(1) 不得逾必要之程度,如 §90 、 §132
(2) 無必要時應 撤銷,如 §87Ⅲ 、 §109
傳喚 (1 書, p244)
1. 傳喚:法院或檢察官命被告於一定日時
,到達一定之場所。包括接受訊問
§71 、接受審理 §281 、接受刑罰之執行
§469 。
 傳喚不限對被告 為 之 ,亦可對證人、鑑
定人等為之。
 審判期日對檢察官、辯護人、自訴代理
人及輔助人的出庭,則稱為「通知」
(§271Ι 後段、 §327Ι) 。
少年法院之被告:傳喚用「通知書」
少年法院之被告
,不到場發「 同行書」或是行 不明
,用「協尋書」。
2. 傳喚方法: (1 書, p244~245)
(1) 送達傳票( §71 ),如有共同被告
,需分別傳喚。
(2) 面告到場,如被告到場,可對之面
告下次應到之日、時、處所等。
(3) 陳明到場,被告可以書狀陳明到場

3. 傳喚效力: (1 書, p245)
(1) 因訊問、鑑定或勘驗而傳喚,被告有
到場義務,無理由不到,得命拘提。
(2) 因命在場而傳喚,不可拘提。
 傳票相關 內容及樣式

參見 1 書, p318 以下。
詢問通知 (1 書, p246)
1. 意義: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
調查犯罪嫌疑人犯罪情形及蒐集證
據之必要,得使用通知書,通知犯罪
嫌疑人到場,接受詢問,亦稱為約
談。
詢問通知僅限於通知犯罪嫌疑人,
不包括證人。 (§71-1)
2. 詢問通知之機關:司法警察主管機
關有通知之權限(簽發),非一般
司法警察所能簽發。
3. 詢問通知之方式:
(1) 對於犯罪嫌疑人詢問通知,應用通知
書,有其應記載之事項。 (71-1Π)
(2) 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準用訊
問規定 (§100-2)
(1 書, p246 、 247)
4. 詢問通知之效果 (1 書, p247 、
248)
(1) 通知書不具強 制力,人民如不到場
,須報請檢察官核發拘票,方可拘
提。
(2) 檢察官不一定會核發拘票,人民可自
由決定是否接受約談。
(3) 通知書使用的對象,如檢察官、辯
護人、輔佐人、自訴人、訴訟關係人
拘提 (1 書, p250)
意義:強
制被告到法院或其他指定處所
之強 制處分,目的在使被告就訊。
拘提之原因與情形:

(1) 一般拘提: §75


(2) 逕行拘提: §76
(3) 緊急拘提: §88-1
一般拘提( §75 )
被告經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

與被告究竟犯何罪無關,但仍應
注意比例原則。 (1 書, p249)
逕行拘提( §76 )
 被告犯罪嫌疑重大,且有下列情形:

1. 無一定住居所
2. 逃亡或有事實足認有逃亡之虞
3. 有事實足認有湮滅、 偽 造、變造證據或
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
4. 所犯 為 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五年
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1 書, p249)
2. 緊急拘提之機關
(1) 執行拘提機關:犯罪偵查機關(檢
察官、司法警察 ( 官 ) ),不含審判
機關。
(2) 簽發拘票機關:
a. 警察執行時,需不及報告檢察官,
b. 於執行後,應即報請檢察官簽發拘
票,不簽發應釋放。
(1 書, p250~251)
3. 緊急拘提之理由
(1) 經現行犯供述,且事實足認犯罪嫌
疑重大者
(2) 於執行或在押中之脫逃者
(3) 有事實足認 為 犯罪嫌疑重大 ,經
被盤查 而逃逸者
(4) 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
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犯罪嫌疑重
大,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
(1 書, p251)
4. 緊急拘提之執行 (1 書, p251~252)
(1) 於緊急拘提時,雖無搜索票,但得
逕行搜索緊急拘提者之身體、住宅或
其他處所。 (§130 、 §131Ι)
(2) 如 無搜索票之搜索,不論有無發現
應即 呈報檢察官 (§88-1Ⅲ ) ,其目的
發現應受緊急拘提之人,不在發現
犯罪證據,如發現緊急拘提人,即 應
停止搜索。
5. 緊急拘提之義務 (1 書, p252)
(1) 告知罪嫌得選任辯護人到場 (§88-1Ⅳ )
Q :如檢警違反告知義務,其所得被告之
自白有無證據能力?
a. 早期實務:調查於事實相符,則仍有
證據能力(與學者不同意見,現已不在
援用)
b. 近期實務:保障當事人憲法上的權利,若
未告知,所取得的被告自白無證據能力
(與學者意見同)
5. 緊急拘提之義務 (1 書, p252 、 253)
(2) 立即報告檢察官 (§88-1Ⅲ )
6. 緊急拘提之效果
於緊急拘提後,如取得檢察官簽發之
拘票,可進行訊問,但如未取得,不可
先予訊問。 (1 書, 253)
拘提之程序 (1 書, p253)
除緊急拘提外,應用拘票
被告拘提到場,應即時訊問
緊急拘提與逕行拘提之分別
1. 緊急拘提:( 令狀原則之例外)
(1) 司法警察因情況急迫,來不及報告檢
察官,先拘提再報請檢察官簽發拘票
( 先斬後奏 ) ,如檢察官不簽發拘票,須
放人。
(2) 保障憲法 §8 ,需落實刑事訴訟
法 §88-1Ⅳ 之規定。
2. 逕行拘提:抓 人時需有拘票。
逮捕 (1 書, p254)
意義: 不要式逕行拘捕被告,不需
拘票即 可為 拘捕。
逮捕通緝犯

(1) 通緝以通知或公告
方式,通緝原因為
逃亡和藏匿,其與
§76 之逃亡有區別
(2) 通緝只針對被告,不能用於證人,通
緝 拘提不到之後續行動。
(3) 通緝應用通緝書,
其通緝決定,在偵
查中由檢察首長,
審判中由法院院長
之。 (1 書, p254)
逮捕現行犯:不問何人皆可逮捕之。
其現行犯類型如下: (1 書, p255)
(1) 現行犯 (§88Π)
(2) 準現行犯 (§88Ⅲ )
(3) 人民逮捕現行犯後,應送交檢察官
或司法警察官員,使其接受訊問
(§92) ,其不同於通緝犯,因通緝犯
只限於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利害關
係人始可逮捕。
預習
搜索與扣押
1 書, p288~316
2 書, p103~106
See you next week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