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刑事訴訟法 (12-1)

公訴
東海大學法律系
張麗卿教授
提起公訴之原則
國家訴追原則
1. 檢察官為提起公訴之機關,代表國
家對於刑事案件提起公訴、實行公
訴。
2. 從刑罰權觀點,刑罰權之行使,以追
訴權之行使為前提。
本法採起訴二元制,由被害人提起
訴訟,稱為「私人訴追原則」。
起訴便宜與起訴法定原則
起訴便宜原則:應起訴之案件,由檢
察官決定 起訴或不起訴。
起訴法定原則:有充分嫌疑且符合訴
訟條件必須予以起訴,無選擇餘地。
 起訴便宜符合刑事政策要求
起訴法定能符合公平要求,無伸縮性
我國採折衷制,輕微犯罪採起訴便宜
,其他犯罪採起訴法定。
(1 書, p519 、 520)
起訴便宜原則,檢察官如認不起訴
為適當,得為:
1. 不起訴處分 (§253)
2. 緩起訴 (§253-1)
3. 已起訴之犯罪得撤回 (§269)
(1 書,
p520)
起訴狀一本主義
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起訴書上只記載犯罪
事實,不引述被告所犯罪名與法條,證
據與卷宗不併送法院。又稱「 排除預斷
原則」。
 日本刑事訴訟法 §256Ⅵ :「 起訴狀不得
添加具有使法官就案件產生預斷之虞的
書類,或其他物件或引用內容。」
(1 書, p520)
 起訴狀一本的目的在於,使審判與偵查
絕緣,以便排除法官對被告的不利偏見

 對刑事制度理論及運作應可滿足公平法
院理念及象徵當事人原則精神。
 起訴狀只能記載必要限度事項:
1. 被告
2. 公訴事實 載明原因
3. 罪名及法條或其他足使法官產生預斷的事
項不得添加或引用。
(1 書, p520 、 521)
 貫徹公判中心及當事人辯論之訴訟構造
,可採取起訴狀一本主義 。
 不過,我國 未採起訴狀一本原則。
未採
1. 我國檢察官起訴時,應於起訴書記載
證據, 並 將卷宗及證物 一 併 送交 法院
(§ § 264Ⅱ 、 264Ⅲ ) 「起訴卷證併送
制度」
2. 起訴書記載被告的人別資料,及犯罪
事實和證據並 所犯法條,法院的審判不受
起訴書所引法條的拘束,法院可以變更
起訴法條 (§300)
(1 書, p521)
支持起訴狀一本主義者認為我國現
行制度會對被告有先入為 主的成見。
不過,縱於審判時提出,法官也要先
閱讀卷證,指揮訴訟進行 ;法官先
入為 主的情形,不一定與起訴狀一本
主義有關 。
實務運作,因我國國民特殊性,是
否採起訴狀一本,實有疑問。
(1 書, p521 、 522)
日本僅在形式上有當事人進行的軀
殼,實質上缺乏當事人進行原則的辯
論精神。大多數案件以書面證據作為
審判對象;檢察官高達 99.8% 的起訴
有罪維持率,是防止法官先入為主
判斷的起訴狀一本主義的最大諷刺。
鑒於日本實施情況,我國不應將起訴
狀一本主義奉為圭臬 。
(1 書, p522)
公訴提起之方式
 提起公訴
(1 書, p523)
1. 書面 (§251 、 §264)
2. 以口頭為 之,不合法;但於 §265Ⅱ
規定可用言詞追加起訴。
違背提起公訴程序,則是起訴不合程
式,應諭知不受理判決 (§303)
*提起自訴 (§320) 與提出上訴 (§350)
 起訴書記載事項規定於 §264Ⅱ ,如
有遺漏,能否補正?
1. 漏列被告姓名,亦無其他足資辨別之特
徵或欠缺犯罪事實:不能補正
2. 漏列被告姓名,有其他足資辨別的特徵
:可補正
3. 欠缺被告及犯罪事實:起訴程式違背規
定,依 §303 諭知不受理判決。欠缺被
告無 §266 適用;欠缺犯罪事實無法用
§268 不告不理確定
(1 書, p523)
漏列被告年齡、籍貫、職業、住居
所等:無需補正
所等 (§ § 281 、 286 、 94
可辨明當事人 ) 。
1. 被告「所在不明」: §251Ⅱ 提起公

2. 犯人不明: §262 不得終結偵 ,不得
提起公訴。
遺漏證據 並 所犯法條 :欠缺證據,
不符 §161 ;漏列法條, §300 無法適
用。法院應依 §273Ⅵ 裁定命補正,逾
期不補正,依 §303 諭知不受理判決
卷證併送
1. 法院預有相當知識以便進行審判
2. 卷宗證物一併送交法院 (§264Ⅲ )
起訴審
目的
1. 促使檢察官負舉證責任、防止濫
行起訴、保障人權
2. 避免被告受不必要之訟累、節約
司法資源
(1 書, p524 、 525)
2002 年修法參考
1.§231-1 檢察官對司法警察 ( 官 ) 移
送案件之退案審 制度精神
2. 德國刑事訴訟法:「中間程序」
3. 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
Arraignment 程序、 Motion to dismiss
4. 於我國增設「起訴審 機制」:法院於
第一次審判期日前,審 檢察官所指
出證明方法,如認顯不足認被告成立
犯罪之可能,裁定檢察官補正
審 時點:法院第一次審判期日前
管轄法院: §161 未規定起訴審查管轄
法院,可直接由本案管轄法院審 ,回
歸 §4 、 §5 一般法院管轄
(1 書, p525)
起訴審 之標準
1. 法院駁回起訴:檢察官指出證明方
法顯不足認定被告有成立犯罪之可能
2. 依法條文義及規範目的:起訴事實
可明顯判斷不足認定被告有犯罪事
實。
(1 書, p525)
起訴審 之結果
 開啟審判程序
1. 我國規定,法院認可進入審理程序,毋
庸為意思表示,欠缺明顯外觀可判斷是否
進入正式審判程序,被告處於不確定地

2. 德國刑訴法規定,法院依偵查所得之證據
判斷,被告日後將遭受有罪判決可能,可
起訴,法院准予開 啟 主要審理程序之決

 拒絕開啟審判程序
1. 裁定定期通知檢察官補正
2. 逾期未補正,得以裁定駁回起訴
(1) 逾期未補正,法院得以裁定駁回起訴
(§161Ⅱ )
(2) 檢察官不服裁定:得提起抗告
(3) 駁回起訴之裁定已確定,非有 §260 各

情形,不得對同一案件再行起
訴;違反
規定再行起訴,法院應諭知不受
管轄法院與所屬法院有別
1. 所屬法院無管轄權,依 §250 為通知
或移送;如所屬法院 管轄法院,
無 §250 適用
2.§264Ι 管轄法院:所屬法院不一定有管
轄權
(1) 檢察官配置於各級法院,所配置
之法院,為「所屬法院」,有管轄權
法院
(2) 所屬法院無管轄權,檢察官依
3. 向所屬法院起訴,所屬法院無管轄權
,法院依 §304 移 送 管 轄 法 院 ( 管轄
錯誤判決 )
4.§264Ι 定 為 「 管轄法院」,因所屬法院
不一定有管轄權。
(1 書, p527)
公訴之變更與追加
訴之變更:變更起訴案件內容
訴之內容:被告及犯罪事實
本法無訴之變更規定,檢察官起訴被
本法無訴之變更規定
告及犯罪事實,除應分別辦理外,聲
請變更不生訴訟法上效力,法院不受
拘束。
訴之追加:追加新訴而擴張舊訴範圍
(1 書, p528)
 本法允許訴之追加
1.§265Ι 第一審辯論終結前
2. 追加之新訴,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或本
罪之誣告罪
 相牽連犯罪:犯罪事實與被告追加
1. 數罪併罰 ( 人同事不同 ) → 追加犯罪事

2. 共犯 ( 事同人不同 ) → 追加人
3. 同時犯、事後共犯 ( 人不同事不同 ) →
追加案件 ( 人及犯罪事實 )
被告之追加 (1 書, p528)

竊盜丙

甲乙共同 丙,檢察官僅起訴甲,甲
於審判中供出共犯乙,檢察官追加乙
為共同被告,原告相同 被告追加。
犯罪事實之追加 (1 書, p529)

竊盜 乙


打傷 丙
甲打傷丙,檢察官起訴甲,審判中
丙謂係因阻止甲竊盜始被毆打, 檢
察官追加甲 乙之竊盜犯罪事實
案件之追加 (1 書, p529)
例 1: 竊盜

丙 故買贓物
例 2: 竊盜


§338 自訴之反訴與 §265Ι 本罪之誣告
罪當事人可能不同: §338 之被害人
為當事人; §265 之被害人可能非當事

例: §338

互毆


例: §265 本罪之誣告罪
 訴之追加均以舊訴存在為前提;如所追
加為另一案件,為訴之合併
 訴之追加利用舊訴之同一程序提起,符
合訴訟經濟,但仍應分別審理、分別判
決 ( 因係二案 )
 本訴被告與反訴被告不是共同被告;追
加被告與本訴被告屬共同被告。
 共同被告發生原因:
合 併 起訴 §6Ι 、 §7 、 §15
合 併 審判 §6Ⅱ 追加起訴 §265
追加起訴為 共同被告,其利害相反,
只是程序法上關係,利用自訴程序提
起,性質與自訴同,係獨立之訴。
與自訴同時審理,但為二案二訴,
互相對立,異其當事人地位。
§265 共同被告 ( 原告均為 檢察官 )
§338 非共同被告 ( 原告不同 )
(1 書, p530 、 531)
追加時間:第一審辯論終結前
追加方式: §264 採書面原則 ( 起訴
書 ) ;例外 §265Ⅱ 於審判期日以言詞
追加。但是在法院依 §273Ι 於審判期日
前訊問被告時,不能追加被告,因準
備程序非審判期日。
追加起訴後,係二案二訴,雖有合併
,但仍應分別審理、分別判決。
(1 書, p531)
公訴之效力
檢察官起訴後,除非撤回起訴,否
則對法院發生訴訟繫屬。
法院有審理與判決權利義務,當事人
有受法院審判權利義務。
檢察官公訴權之行使,促使審判權
發動,為 起訴主要效力。
(1 書, p532)
無訴即無裁判 (不告不理原則)
1. 案件未經起訴,訴訟關係未發生,
法院若判決,屬未經請求事項予以判

2. 如經起訴或 為 起訴效力所及的犯罪
事實,卻未予判決,屬已受請求事項
未予判決
皆為 §379 第 12 款判決違背法令
起訴,以「案件」為 對象,起訴書應
記載被告及犯罪事實
(1 書, p532)
被告之範圍 (1 書,
p532 、 533)
1.§266 :起訴效力不及於檢察官所指
被告以外之人
2. 「檢察官所指被告」:指「人」,非起
訴書上被告姓名
3. 被告是否同一,以刑罰權的對象是否
同一為準,與起訴書所記載被告姓
名是否同一無關
4. 實際犯人,以起訴書上的被告為準
,與是否具有共犯或其他相牽連無
5. 判斷是否為 檢察官所指被告之人?
(1) 意思說
(2) 行為 說
(3) 表示說
(4) 併用說:通 說表示 說及行為 說併用
, §266 的被告,為檢察官特定之人
,限定審判範圍,非限定其為犯罪之
人,亦非限定刑罰權對象。
(1 書, p533)
以偽 名、變名起訴
1. 但仍是檢察官所指為被告之人,在
審判中始發現其真 名,法院亦得對之
審判,案件 並 非未經起訴 。
2. 真 正犯罪之人 ,如非檢察官所指為
被告,不得以其為真正犯人,取代
起訴之被告。
(1 書, p533)
頂替檢察官所指被告之人到庭應訊,
法院對別人判決
檢察官所指被告未經到庭即逕行
判決,判決違背法令 (§281 、 §379
) ,由上級審撤銷改判,非未經起
訴案件。
(1 書, p533)
被告一人,但檢察官誤為 有二人係甲
與乙,分別起訴
法院應分別審判,仍為已經提起
公訴之案件再行起訴,應就一訴為有
罪判決,對他訴應諭知免訴或不受理
判決
被告為 一人,檢察官誤以為 甲、乙二
人,將甲不起訴,起訴乙
乙為 檢察官所指之被告,法院就乙
應為實體審判,非 §303 曾為不起
訴處分而違背 §260 再經起訴案件。
被告是否被起訴
以檢察官所指為審判對象之被告
為主,以刑罰權之對象為標準。
(1 書, p534 、 535)
數人共犯一罪,依 §7 為相牽連案件
,刑罰權仍分別存在
檢察官僅起訴一人,效力不及於
其他共犯,自訴案件亦同,因 §343
準用 §266 ,與 §239 告訴不可分原則
不同。
(1 書, p535)
犯罪事實之範圍
 起訴對人的效力可分,對事的效力不可

 公訴不可分原則 (§267)
 想像競合犯與繼續犯,檢察官僅指明一
部事實起訴,包括全部犯罪事實。
 數罪併罰,其犯罪事實有數個,有獨立
刑罰權,非不可分,不發生 §267 效力,
就一個犯罪事實起訴,起訴效力不及於其
他。
審判程序如發現其他犯罪事實,依不
告不理,非經另行起訴亦不得審判
(§268)
雙 重 起 訴 禁 止 原 則 :實質上或裁判
上一罪,檢察官就同一案件已經起訴
,不得再行起訴。
(1 書, p536)
公訴之撤回
意義:
1. 對案件之起訴,准許檢察官於起訴後
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如發現有「應不
起訴」或「以不起訴為 適當」之情形,
得撤回起訴 (§269Ι)
2. 以不起訴為 適當:刑訴 §376 所列各
罪案件為 限。
(1 書, p537)
3. 起訴之撤回與起訴便宜原則有關,
因採取起訴便宜原則,兼採變更原則

4. 檢察官偵 中之處分 ( 便宜原則 )
(1)§252 應不起訴
(2)§253 、 §254 得不起訴
5. 准許檢察官於起訴後:撤回起訴 ( 便
宜原則 )
6. 設有限制:
(1) 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始得撤回
(2) 限於有 §252 、 §253 始可撤回,不
以告訴乃論之罪為 限
例: (1 書, p537)
互毆


(夫) (妻)
程式
1. 撤回起訴,應提出撤回書敘述理由
(§269Ⅱ )
2. 撤回書正本應送達告訴人、告發人、
被告及辯護人
3. 不須製作不起訴處分書再行送達,但
應告知告訴人,告訴人受告知七日內
,得聲請再議,如認再議有理由,
得依另一事實再行起訴。
(1 書, p538)
公訴撤回之效力
 撤回公訴與不起訴處分有同一效力,以
撤回書視為 不起訴處分書。
1. 需敘述理由,以正本送達告訴人及被
告 (§270 準用 §255Ⅱ )
2. 告訴人接受撤回書,準用再議規定,撤回
起訴待確定後,始生效力。

(1 書, p538)
公訴撤回確定後,如有 §260 可再行起
訴。
訴之撤回與告訴不可分有別,檢察官
僅對被告一人撤回,其效力不及於其
他共同被告,檢察官為一部撤回,
不發生與不起訴處分同一之效力。
(1 書, p538)
下一個單元

自訴?
被害人向法院聲請,就被告之犯罪
確定國家對其有無刑罰權之程序

You might also like